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生命与和平相爱》教案2

《生命与和平相爱》教学设计

第一教时

一.  学习目的: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的结构。学习逐步深入地描写人物的写法。

二.  重点难点:通过一个人一个家庭描写一个民族的精神的写法

三.  教学过程中

1.            导入新课你知道,“人类只有两个民族至今完整地保存了自己的文化和语言”,这是哪两个民族呢?(犹太人和中国人)犹太人是一个曾遭受“迫害”“杀戮”的民族,为什么今天仍能生机勃勃,让我们从《生命与和平相爱》寻找答案吧。

2.  检查预习

①     根据拼音写汉字:杀lù() xián()熟   kǎnkǎn()而谈  华yì()  深ān()  qiè()而不舍

②     解释下列词语   流离失所    执著     煞有介事

     3.出示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的结构。    学习逐步深入地描写人物的写法。

4.   略读全文,思考:这篇散文刻画的是谁?表现的是哪个民族?

5.  细读课文,找出文中清晰地体现作者思路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① 第一段:“生活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他们以自己在各个方面的出色表现,向人类证明着这个民族生机勃勃的巨大创造力。”——全文的出发点。

② 第六段:“然而汉语并不是他的专业。”——承上启下,转入表现戴维的各种才能。

③“这个对语言有着特殊敏感、对一切新鲜事情性质盎然的青年,尚不满28岁,何以具备一旦向往,便锲而不舍的气概与能力?”——承上启下,转入对戴维才能形成根源的探询。

6.  分段:一段:(1)引出戴维其人。二段:(2-6)展现戴维的才能。三段:(7-18)探询戴维才能形成的根源。

7.  研读课文:⑴阅读第一段,思考:课文开头为什么从犹太民族被“迫害”“杀戮”历史写起?

⑵阅读2—6段:思考:课文从那些方面充分展现戴维的才能的?(小组讨论,教师点拨归纳)

①阅读能力之高;②普通话自然、流利、准确、自如;③掌握多种语言;④参加中文水准考试获佳绩;

⑤从事翻译工作深受好评;⑥在《北京晚报》开设专栏。

运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其才能的?①写时间之短—衬托:②与中国标准播音员比较—对比、衬托:③三次渲染考试难度—衬托汉语水平达到的程度。

⑶语段阅读训练:阅读第三段,回答:

①     选文中的“我”是          ,身份是              。

②     选文中的两个破折好的作用分别是:a            b            

③     怎样理解“一脸迷惑外人的天真快乐”?                           

④     戴维给人的最初印象是                        。(选用文中的词语作答)

⑤     “不免惊讶”的是: (   )

A.戴维天真和快乐   B.戴维冷静与成熟    C.戴维精干、灵活。 D.戴维说一口自然\流利的普通话

⑥“你则不断被这样一个事实所叹服”中“这样”指的是:                

⑥     戴维的普通话与播音员的“略有不同”,不同在于(   )

A. 戴维更标准. B. 戴维的汉语语音更像生活. C. 戴维带有美国口音. D. 戴维的话更流利.

⑦     说“戴维的汉语语音比播音本身更像生活”是说

A.戴维的汉语来源于生活.B. 戴维的汉语贴近口语.C. 戴维的汉语更自然.D. 戴维的汉语语音不完全标准.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的1.认识戴维的优秀才能的优秀的民族根源.2.理解写人物与写家庭、写民族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体味语言凝重的特点和丰富的内涵

三.教学步骤:1.阅读第七、八段,完成:

①     归纳各段所写的内容:第七段:写犹太民族的智慧和文化。第八段:写犹太民族四千年历史的特点。 

②     从马克思、爱因斯坦写到弗洛伊德、卡夫卡,并引用道格拉斯·史蒂文森的话有何作用?

运用列举、引用的方法,为我们展示犹太民族杰出的人物和辉煌的成就,把戴维的才能置于其下,引导我们从犹太民族的智慧和文化对戴维的影响的角度去归纳思索。

③     第八段所展示的犹太民族四千年历史有何的特点及作用?

被驱赶,流离失所;维护本民族的宗教和文化的精髓。引导我们从历史的长河中去探索 戴维的才能与民族的关系。

2.  别从9—12段,13—16段,17—18段中找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小时候“愿望”对戴维影响的句子。

3.  第十二段中的“这种古老的、然而人类永远需要的声音”指什么?

4.        齐读第十八段,思考:

①“是因为……”一组句子的句式有何特点?②怎样理解这组排比句?③哪句话是对课文题目的最好解释?④找出文中与之相照应的句子。“这个对语言有着特殊敏感、对一切新鲜事情性质盎然的青年,尚不满28岁,何以具备一旦向往,便锲而不舍的气概与能力?”⑤归纳“生命与和平相爱”的含义。

5.  总结写戴维与表现犹太民族的关系。

6.  完成与段练习      阅读第七段,思考:

a)         第二句话中“这”指代文中的什么?                     

b)         第三句中的“这一切”指代什么?

c)         最后一句话“美国因犹太移民的到来而得到充实,犹太人把他们的智慧献给了美国的文化、教育和科学。”的含义是                           

《生命与和平相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认识犹太人的民族精神。2.了解犹太人的才能和愿望。3.概括出戴维的优秀才能,并进一步归纳出其优秀才能的根源。4.探究课文逐步深入地描写人物的写法。5.体会文章语言凝重的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1.整体感知课文,初步把握散文写的一个人是谁,一个家庭是哪一个家庭,一个民族是哪一个民族。2.把握作者的思路,讨论文章的层次结构。3.归纳文章所表现的戴维的优秀才能。

教学过程: 1.以《辛德勒名单》等反映二战期间犹太人悲惨历史的影片(或介绍以色列)导入新课,简介作者。2.结合“预习提示”明确阅读要求。3.阅读全文,要求:

(1) 弄清散文写的一个人是谁,一个家庭是哪一个家庭,一个民族是哪一个民族。

(2) 找出文章中能清晰地体现作者写作思路的几个关键句子,理清文章思路。

(3) 讨论课后“思考和练习”第二题的第1和2两个问题。

4.讨论阅读要求(1)和(2)。要求(2)的关键是找出“这个对语言有着特殊敏感、对一切新鲜事情兴趣盎然的青年,尚不满28岁,何以具备一旦向往,便锲而不舍地追求的气概与能力”这个问句以及表明访问行程的语句。进而理清文章的结构。

5.精读课文第一部分。(1) 朗读第一段,概括主要内容。(提醒“今天”一词的前后内容的不同)

(2) 在前面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讨论“开头为什么从‘迫害’‘杀戮’说起?”(提醒“今天”一词的前后内容的比照)

6.研读课文第二部分。(1) 朗读课文第二部分。(2) 讨论“课文从哪些方面充分展现戴维的语言才能?”(3) 讨论课文除了表现戴维的语言才能外,还表现了他的什么才能?

7. 总结,布置作业。(1) 阅读课文第三部分,思考戴维产生优秀才能的根源。

(2) 课外阅读有关书籍和查阅有关资料,进一步了解犹太民族。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1.精读课文第三部分,讨论、归纳戴维具有优秀才能的根源。2.结合全文讨论犹太人的民族精神,了解犹太人的才能和愿望。3.探究课文逐步深入地描写人物的写法。4.体会文章语言凝中的特点和丰富的内涵。

教学过程:1.交流课文阅读和查阅资料的内容。2.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朗读、讨论、归纳出戴维优秀才能的根源。(提示:家庭环境与社会教育,成长历程等,注意讨论语段)(2)结合“思考和练习”第三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概括所揭示的戴维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3)结合讨论“思考和练习”第二题第3个问题,归纳散文的主题。

3.结合全文讨论犹太人 的民族精神,了解犹太人的才能和愿望。

4.总结全文。(1)探究课文逐步深入地描写人物的写法。(2)体会文章语言凝重的特点和丰富的内涵。

5.课堂练习。完成“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组织讨论,推举小组代表发言。


    
相关资料

  《生命与和平相爱》导学案
  《生命与和平相爱》教案8
  《生命与和平相爱》ppt课件(21页)
  《生命与和平相爱》读后感(2篇)
  《生命与和平相爱》教案7
  《生命与和平相爱》mp3音频朗读
  《生命与和平相爱》学案
  《生命与和平相爱》教学反思
  《生命与和平相爱》ppt课件7
  铁凝《生命与和平相爱》原文阅读
  《生命与和平相爱》教学设计6
  《生命与和平相爱》ppt课件6
  《生命与和平相爱》同步练习
  《生命与和平相爱》ppt课件5
  《生命与和平相爱》ppt课件4
  《生命与和平相爱》课堂实录
  《生命与和平相爱》ppt课件3
  《生命与和平相爱》课件2
  《生命与和平相爱》课件1
  《生命与和平相爱》课堂练习2
  《生命与和平相爱》课堂练习1
  《生命与和平相爱》教案5
  《生命与和平相爱》教案4
  《生命与和平相爱》教案3
  《生命与和平相爱》教案1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