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三块钱国币》教案1

胡培军   

教学目的: 

1、理解独幕剧结构严谨、矛盾集中的特点。 

2、鉴赏作品幽默、诙谐、富有讽刺意味的语言。 

3、通过台词和舞台说明了解两个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 

教学设想:  

  学习本课,在前两篇教读课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同学们的潜能,利用这个剧本给他们一次大胆尝试和实践的机会。在教师有机的指导下,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鉴赏戏剧冲突、戏剧人物和戏剧语言,并能写出有条理的鉴赏文章。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家及相关资料简介(5M) 

1、丁西林(1893—1974)  现代剧作家、物理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丁燮林,字巽甫,江苏泰兴人。1914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读理科,其间阅读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1920年回国,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业余从事剧本创作。作品以喜剧为主,著有《一只马蜂》《北京的空气》《三块钱国币》等。他的剧作,构思巧妙,含蓄幽默,妙趣横生,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国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职。 

2、关于独幕剧  

独幕剧是19世纪后期才开始流行起来的一种戏剧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是短小精悍,全剧在一幕之内完成,故要求所写事件的矛盾冲突的全过程,必须集中于同一时间、地点并得到最完整、最集中、最充分的体现。由于独幕剧的演出受到较为严格的时间、剧场等条件的限制,所以它的剧情不能太繁杂,要求情节结构更加精练集中,矛盾冲突的展开也要较为迅速,人物也不宜太多。 

二、熟悉情节矛盾冲突,为进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做准备(10M) 

1、剧情概括——女仆李嫂不慎打碎了主人吴太太的一只花瓶,吴太太强迫她按原价赔偿三块钱国币。住在同院的大学生杨长雄极为愤慨,与吴太太发生口角。杨气急之下摔碎另一只花瓶,无可奈何地送上三块钱国币,完成全剧。(剧情简单) 

开端:吴太太继续开幕以前的口角,成众来找杨长雄下棋。  

  发展:围绕李嫂该不该赔花瓶和铺盖该不该押,杨与吴正面交锋。  

  高潮:第三次交锋,杨长雄忍无可忍,打碎吴太太的另一只花瓶。  

结局:杨长雄无可奈何,赔偿吴太太三块钱国币。 

2、矛盾分析——全剧围绕花瓶事件展示主仆之间(虚写女仆打碎花瓶、赔不起、以铺盖抵押、被辞退等情节)、大学生与吴太太之间的矛盾冲突(焦点)。(矛盾集中,结构严谨) 

着力描写他们之间的三次交锋: 

第一次,争论的焦点是李嫂该不该赔花瓶; 

第二次,焦点是该不该典押李嫂的铺盖; 

第三次,是由大学生骂女主人是“一个无耻的泼妇”引起。 

三次交锋,层次清晰,将剧情逐次推向高潮。结尾以打碎另一只花瓶解决冲突,收到了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另:顺势总结本文构思的艺术特色 

三、通过舞台提示和情节鉴赏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20M) 

吴太太:自私吝啬,尖酸刻薄,蛮横泼辣,缺乏同情心的富太太。 

1>舞台提示:“如果外省人受本省人的欺诈是一条公例,她是一个例外”——按常理,吴太太作为一个外省人,本应受本省人的欺诈自己也有寄人篱下之感,可是吴太太恰恰相反,她破了例。 

2>开场就指桑骂槐的不停的唠叨——出言不逊,尖酸刻薄,得礼不让人。 

3>女仆李嫂无意中打碎了一只花瓶,吴太太就逼一个身上只有三毛钱的下人赔偿三块钱国币——自以为有道理,富有但吝啬小气,缺乏同情心的阔太太。 

4>和杨长雄的三次交锋——典型的庸俗的小市民习气;胡搅蛮缠(得礼不让人,无礼搅三分),泼辣狡辩。 

5>她听到杨长雄说她是“一个无耻的泼妇”,便不依不饶,一逼再逼,甚至谩骂:“刚才你很会说话,怎么现在连屁也不放了?你骂了人你不承认。你骂了人你不敢承认。这才是无耻。是的,无耻!下流!混蛋!”——蛮横粗俗的泼妇骂街;得礼不让人,尖酸刻薄。 

杨长雄:有正义感、同情心,机智幽默,能言善辩。 

1>舞台提示:“如果外省人袒护外省人是一条公例,他是一个例外”——作为抗战期间上千流离颠沛的大学生之一,遇到同是外省人的吴太太本应同病相怜,共度患难(袒护包庇),可杨长雄坚持正义,见义勇为,好打抱不平。 

2>为李嫂抱不平,义愤填膺地和吴太太论情,说理,讲势,争辩说李嫂是个“低级穷人”,赔不起,再说“娘姨有打破花瓶的机会”、“权利”,“而没有赔偿花瓶的义务”,仗义执言,这就反被动为主动,彻底驳倒了对方。义正词严,慷慨激昂,以彼此之道还施彼身——见义勇为,正直善良,能言善辩,机智幽默,富有同情心正义感。 

3>理屈词穷的吴太太露出泼妇骂街的本相后,杨长雄忍无可忍,把吴太太的另一只宝贝花瓶砸碎——凸现见义勇为的性格,但同时也说明他容易冲动,缺乏斗争的经验和策略,只能砸碎花瓶出出气罢了。却也更反衬出吴太太的无礼蛮缠,令人厌恶。 

成众:低缓、短促、风趣的语言,则与他的沉着稳重和幽默的性格是分不开的。 

四、结合课后练习三,分析语言幽默诙谐的特点(5M) 

1、《三块钱国币》——诙谐的幽默,蕴含着轻松和机智,能使观众产生会心的微笑。 

以彼此之道还施彼身——模仿吴太太语调理论,好像是抱怨成众,实际上是对吴太太的嘲讽,充满机智和诙谐。 

大词小用——“进攻”、“被迫抗战”、“巨大赔款”等;使冲突更加形象,凸显人物形象。 

辩论的口气——使日常的小冲突显得严肃庄严,有助于突出人物性格。 

新颖的名词——“高级的穷人”等,机智幽默。 

2、《茶馆》——含泪的幽默,蕴含着严肃和悲哀,引起读者的深思。 

唐铁嘴—— “我已经不吃大烟了”, “我改抽‘白面儿’啦”,“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过侍侯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 

李三——“改良!改良!越改越良,冰凉!”。 

庞太监娶妻,老林老陈要组建小三口儿家庭。 

另:顺势总结语言幽默的特点 





五、艺术特色 

1、构思精巧,开头和结尾尤具特色。戏是从一派争吵声中开场的,这使戏从一开始就聚焦在主要冲突“该不该要打破了花瓶的李嫂赔三块钱”,略去了李嫂打碎花瓶这一事件的真正起因,“作者越过事件的真正发端,把起点放在一个处于持续状态的动势中,勾起了观众对于幕前情景的遐想。”(胡宁容:《谈丁西林独幕喜剧的特色》)正是这场并未写出的口角,给全剧定下了一个激越的基调。幕一拉开,舞台上就已战火弥漫,紧紧地抓住观众的心。本剧的结尾尤其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吴太太一逼、再逼、三逼,杨长雄一忍、再忍、三忍,已是剑拔弩张,一触即发,此时杨长雄故意走到吴太太的面前摔碎另一只花瓶,全剧就这样在最后一个没有完成的动作上戛然而止了。“这样的结尾,象交响乐,在最强烈的高潮时突然‘以千钧之力一下收住,刹时万籁俱寂,令人目瞪口呆,半晌才如梦初醒”’(吴启文:《丁西林谈独幕剧及其他》),令观众联想万千。 

《三块钱国币》的这种开头结尾方式使全剧始终处于一种急风暴雨的动态进程之中,也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态度。 

2、本剧的语言俏皮幽默,所有的语言纯乎出于角色的性格,看似平凡,但在此情此景下,不由人不露出会心的微笑。杨长雄模仿吴太太一上场时说话的腔调,表面上是抱怨成众,实际上是嘲讽吴太太,充满机智和诙谐。杨长雄满口“如果”“也许”“因为”的学生腔式的演说词令和吴太太的泼妇骂街的不和谐的交织,显出吴太太的不可理喻,也给杨长雄这番慷慨激昂的辩论涂上了一层喜剧色彩。成众的台词不多,但短促、风趣的语言已充分表现了他“自然而不自觉的幽默”。 

3、伏笔的使用也是本文构思的一大特色。剧中吴太太两次拿起现在仅存的一只花瓶端详,极言她对花瓶的喜爱和对打碎的花瓶的痛心,结果,杨长雄故意把这只花瓶也打碎了,并主动送上三块钱。杨长雄按吴太太的逻辑解决了问题,让吴太太哑口无言。正是由于这些伏笔的使用,造成一种出乎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的喜剧效果。 

六、课文难点参考 

1  剧中杨长雄和成众的棋局未完,剧末成众却说“和棋”,为什么? 

这句话表面上是说那盘棋局,实际上是十分风趣又一针见血地比喻这场两败俱伤的争吵。吴太太得到了李嫂的三块钱国币的赔款,是打了胜仗;杨长雄故意打破第二只花瓶给了她第二笔赔款,她就等于吃了败仗。杨长雄说不服吴太太因此打破她的另一只花瓶来出气,可以说是打了胜仗;但是一个穷学生平白地赔三块钱国币,也可以说是吃了一个败仗。双方都有胜有败,但谁也没有真正彻底打败对方,成了“和棋”的局面。 

2.成众从始到终都未参与冲突,也不能左右冲突的发展趋势,可以把这个人物去掉吗? 

成众这个人物不是可有可无的。他是作为一个与杨长雄对照的形象出现的,在其冷静幽默的性格映衬下,杨长雄的见义勇为、富有正义感,却容易冲动、不讲策略的性格显得格外鲜明、可爱。杨长雄的许多心理活动都是在和他的对话中交代的。虽然他未参与这场舌战,但每当杨、吴之间的口角趋于白热化的当口,是他“轻描淡写”式的话语让冲突告一段落,使得全剧有张有弛。 

 作者邮箱: hpj6013@sohu.com 

    
相关资料

  《三块钱国币》ppt课件9
  《三块钱国币》说课稿
  《三块钱国币》课堂实录
  《三块钱国币》幽默还是讽刺
  《三块钱国币》ppt课件8
  《三块钱国币》教学设计11
  《三块钱国币》ppt课件7
  《三块钱国币》基础训练
  《三块钱国币》教案10
  《三块钱国币》教案9
  《三块钱国币》教案8
  《三块钱国币》教案7
  《三块钱国币》教学设计6
  《三块钱国币》ppt课件6
  《三块钱国币》同步练习(2)
  《三块钱国币》同步练习(1)
  《罗密欧与朱丽叶》《三块钱国币》学习要点
  《三块钱国币》ppt课件5
  《三块钱国币》ppt课件4
  《三块钱国币》能力检测
  《三块钱国币》教学实录1
  《三块钱国币》教案5
  《三块钱国币》教案4
  《三块钱国币》教案3
  《三块钱国币》ppt课件3
  《三块钱国币》ppt课件2
  《三块钱国币》ppt课件1
  《三块钱国币》教案2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