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试卷下载 >>七年级下(初一下) >>单元练习 >>

人教版七年级下第四单元综合检测

第四单元检测题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归省( ) 行( )辈 叱( )咤( )风云
   亢( )奋 蓦( )然 戛( )然而止 
   2.改正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
   ①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贴的梳妆;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 )
   ②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婉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
   3.写出下面课文的作者。
   《社戏》( ) 《观舞记》( )
   《竹影》( ) 《口技》( )
   4.不能表达平桥村之所以“在我是乐园”的一项是( )
   A.在平桥村可以免念“秩秩期干幽幽南山”。
   B.平桥村有丰富的生活情趣。 
   C.陪“我”玩耍的小朋友年龄相仿,彼此平等。
   D.出嫁但未当家的女儿夏间大抵到母亲家去消夏。 
   5.下面没有运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A.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B.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
   C.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
   D.像湿婆天一样,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6.修改下面的病句。
   ①减轻课业负担,增加教学质量是当今教育界的重要任务。
   
   ②我国发明生命现象、揭示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水平,正在飞跃前进。
   
   7.下面的句子各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①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答: 
   ②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答: 
   8.读文答题。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和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①文中加点的词指代的内容是 
   ②文中的一组排比句的作用是 
   ③加线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是 
   ④这段文字在语言上的特色是 
   二、阅读理解
   (一)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的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1.试根据语境解释词语
   ①皎洁 ②漂渺 
   2.第一段中传神地点示情意依依的一个动词是: 
   3.第二段中点示船行之快的一个精妙动词是: 
   4.按要求摘录句子。
   ①第一段中通过视觉来写景的句子: 
   答: 
   ②第一段中通过听觉来写景的句子: 
   答: 
   ③第一段中写儿童心理活动的句子: 
   答: 
   5.概括这两段文字的大意。
   答: 
   (二)军歌(节选)
   音乐化了的军旅诗,熔铸进浑厚、清脆和刚猛,它能打碎板结的灵魂,倾注风的呼啸、雨的磅礴。它壮丽、威武,使一切缠绵都黯然失色。看吧,全体军人整齐划一地站在大操场上进行歌咏比赛。歌声响起了,浩浩荡荡地弥漫。二部、四部轮唱,这边歌声刚落那边又响起,一浪接一浪,形成歌的潮水,歌的海洋。听吧,男兵是低音鼓、中音贝司、浑厚的圆号;女兵是尖厉的长笛、拔高的小号,泼辣辣剥离而出;这些声音从胸腔喷涌而出,如狂啸的浪涛拍岸,如撼地的雪山轰鸣,唱得彩霞飞舞红旗扬,唱得风吹树叶哗哗响,唱得开花的年岁情思向蓝天向大海畅游……谁也不会忘记那样的时刻,歌声唤起了激情,它使人思绪叠起、奔驰、心旌飘摇,简直要冲破躯壳的樊篱。站在队伍中,看着指挥员的手臂上下左右舞动,划着歌声的潮水。歌潮一浪接一浪向他涌去,他在奋力地划,拼力地摇,蓦然停止了又骤然而起,溅起浪花勺冲腾起潮沫。抛举、跌落、驰骤……啊,心的愉悦在挤撞中膨胀、压缩、发酵、升腾、流淌,心灵每一个孔窍都被它灌满了。那真是情感的极致、境界的极致、生命的极致!犹如书家的狂草、画家的喷彩、诗人的长啸!
   1.写出文中评价军歌性质的句子。
   答: 
   2.写出文中评价军歌作用的句子。
   答: 
   3.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4.文中如何描绘军人的歌声?请找出相关的比喻句,说说它们描绘了军歌的一种怎样的美?
   答: 
   5.为什么说指挥员的手臂“划着歌声的潮水”?这种说法与前文有何联系?
   答: 
   6.文中哪几句话写出了合唱军歌时的感觉?请用横线画出。
   (三)听 泉
   韩静霆
   (1)演奏《二泉映月》,有一种心灵沐浴冲凉的感觉,琴弓的马尾吃住了弦,像是把山里的玉石锯开了一个小缝儿,泉水呢,顺着左手指头尖儿款款地流出来,跌扑回还,绕在身边。心里所有的浮躁、郁闷、烦琐,都被淙淙流泉冲走了。身上清爽得很,干净得很。舌根也甜润润湿漉漉。说来真得感谢盲人音乐家阿炳,他用一把二胡,教会了我们听泉,让我们知道,感觉山中清泉,应该打通生命所有孔窍,只凭眼睛直观是不够的。是啊,古人说刑天舞干戚,以乳为目,以脐为口,就是说人的浑身上下都生着精明的感官,人本来就是精灵剔透的灵长目,我们和炳哥的差别就在于不懂得让心灵长出眼睛看宇宙,让耳朵生出触须抚摸自然,从这个角度说,也许我们才是真正的“盲人”。还有,我们没有化清流为音乐的神力,在盲人音乐家阿炳这里,泉水是灵感的婴儿。他一下子就捕捉住了稍纵即逝的灵感,再加进自己的天分、才情与生命感悟,人间就流淌出了不朽的经典,音乐的清泉《二泉映月》。
   (2)“二泉”从前只是伴穷道士沿街卖艺的一支曲子,如果不是遇到杨荫浏先生,那音乐的“泉水”不知会在哪儿幽咽断流了。我在音乐学院学琴的时候老先生杨荫浏的学养和人品极为师生尊崇,杨荫浏和阿炳(华彦钧)之间的理解与默契,是人间知音的绝唱,俞伯牙与钟子期也不能相比。换句话说,琴师俞伯牙倘若遇到杨荫浏,就大可不必因世无知音摔碎瑶琴了。杨荫浏是在建国初期为抢救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寻访阿炳的。背着笨重的录音机,他和阿炳谈心,谈艺,谈琴。用那时候流行的“履带”般的录音机带,录下了阿炳的的曲子。这首曲子无题,阿炳让杨先生取个题目,杨先生思忖了片刻说,就叫做《二泉映月》吧。
   (3)可以想象这时候阿炳是多么感动和惊奇,他那深陷的眼窝红了,几乎要流出“泉水”了。面前这位先生不仅听懂了他,把他的琴声录下采,让他的音乐永远活着,而且,一语点睛,触动了他的心泉之门。是呵是呵,这娓娓动听的音乐,不是映月的天下第二泉又是什么?泉水一冲出深山罅隙,月光扑了过来。一轮梨花月变成了液体。揉碎了的月光,叮叮咚咚唱着歌,奔跑跳跃在惠山绿竹林青草地。忽然从高高的石崖向下“蹦极”,珠玉四溅;忽然在花丛潜伏蛇行,若断还连,幽幽咽咽的;忽然又在光滑的鹅卵石溪床上跳着轻盈的舞步,带着小鱼,携着蝌蚪,跑向山外的世界……音乐在胡琴的三个把位回还,如曲水流觞。装饰音和滑音机智乖巧,似鱼嬉水草。抖弓细碎流畅,清流里有诉不尽的柔情。《二泉映月》是回旋曲式,让人把醉人醒泉回味品咂个够。更要紧的是,杨先生听着盲人音乐家心泉的律动,深深感觉到了阿炳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也听到了涌动的泉水里,有一点儿淡淡的哀伤。
   (4)阿炳和杨荫浏都已经离我们远去了,可映月的二泉还奔涌在我们的生命和生活中,记得,这首美妙绝伦的乐曲使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由衷倾倒,他说过,二泉映月应当跪下来听。是的,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也许,惟有双膝跪倒,才可以聊表心中的虔敬和感激。我们感激创造美的阿炳和发现美的杨荫浏。阿炳开掘出了他心中独一无二的音乐泉,杨萌浏牵着“泉水”的手,出了山。
   1.阅读全文,你认为题目中的“泉”仅仅是指乐曲《二泉映月》中的泉、惠泉的泉水吗?此外还有什么含意?
   答: 
   2.第(1)段中“从这个角度说,也许我们才是真正的‘盲人”,“这个角度”是指什么角度?
   答: 
   3.根据第(3)段回答:
   ①本段开头说“这时候阿炳是多么感动和惊奇”,他为什么会如此感动和惊奇?
   答: 
   ②本段画线句“泉水一冲出深山罅隙,月光就扑了过来”中的“扑”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 
   ③本中作者描写《二泉映月》的乐曲时,对“泉”与“月” 这两个事物的描写,有什么特点?
   答: 
   4.作者认为阿炳能够创造出《二泉映月》这样不朽名曲的原因是什么?
   答: 
   5.小泽征尔为什么说“二泉映月应当跪下来听”呢?
   答: 
   6.阿炳与杨荫浏两位先生在名曲《二泉映月》上分别有什么样的贡献?
   答: 
   (四)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 ,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在文段中的横线上写上文中所缺的句子。
   2.下面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B.奋袖出臂(张开,展开)
   C.几欲先走(差不多)
   D.不能指其一端(一头,一种)
   3.下面各句“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A.君之病在肌肤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撤屏视之 D.儿含乳啼,妇拍而鸣之
   4.请用波浪线画出以上情景中听众的反应,并将文中另两个场景中表现听众反应的句子写下面。
   第一个场景时: 
   第二个场景时: 
   5.这段文字对声音的描写的特点是( )
   A.声音由小到大 B.声音由远到近
   C.声音由内到外 D.声音由单一到混合
   6.请写出以上文段中作者对口技表演者表演技艺的评价的句子,并对该句进行翻译。
   评价句: 
   翻译句: 
   7.请根据上面的文段内容填写对联
   上联:千种声响惊宾客。
   下联: 
   三、写作
   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有不少。除春节外,还有端午、中秋、元宵、清明、重阳等。这些民间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方式,具有浓烈的地方色彩。请你回忆(或向家人询问)自己见到过的某个传统节日的活动方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叙事完整;②记叙描写要具体;③字迹清楚工整,不少于600字。

    
相关资料

  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复习ppt课件(39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周周清试卷(第三单元)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二)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复习ppt课件(8张)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检测卷(三)2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语文试卷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达标测试卷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五单元语文试卷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五单元达标测试卷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四单元语文试卷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四单元达标测试卷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四单元测试卷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三单元语文试卷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三单元测试卷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二单元语文试卷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二单元达标测试卷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检测卷(三)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二)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检测卷(一)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第六单元测试题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第五单元测试题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第四单元测试题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第三单元测试题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二单元测试卷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周周清语文试卷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测试卷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ppt课件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