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阅 读 (80分) (一) 阅读下文,完成第1—6 题。(18分) 真正的文学与时尚无关 汪涌豪 ①当今时代,“时尚”几乎成一引领一切的关键词,为了开启新潮流,它不惜以前卫的姿态挑战社会的认知习惯,进而达到颠覆经典再造传统的目的。基于对时尚所特有的这种文化品性的了解,说它与演艺、服饰等视觉艺术、装置艺术乃至生活艺术有脱不开的关系自属当然,但如今文学也与尚发生了关系,并且非常紧密的关系,却不能不使人感到错愕。 ②予谓不信,请看不久前刚评的“十大时尚风云人物”,其中就有作家的身影。究其所以当选的理由可谓牵强,又透着荒诞。如某新生代作家所以占得一席,除了善于用生花妙笔讲述成长故事外,居然还有“喜欢看电影、睡觉和利用45度角仰望长满云朵的天空”这样的原因。 ③显然主事者是在硬拉作家充撑场面。而这所以这么做,是因为现如今类似的写作正大行其道,成为当下文坛的一道风景。这被称着“时尚写作”的全部精义,顾名思义,在于和时尚的紧密联动,即以时尚的眼光,摹传时尚中的人事。其间爱情是主料,有一点郁悒和感伤,外加一点调侃作辅助,一点妙喻博人一笑。剩下的就是对众多时尚符号的堆垒了,如音乐、时装、美食、酒吧、迪厅、健身房等等。 ④其他见诸网上的“时尚写作”就更琐碎了,与文学的关系也更远。它像足了一块载不了多少雨的云,既轻且薄,不游荡无根。譬如,你不时可以在那里读到类似究竟吃面点王还是麦当劳这样的话题。当然,个人化的情感表达是必定有的,只是在时尚的指引下,这些情感往往被处理成真空游戏,其所发生的校园也被幻化成虚拟的流星花园。有的更等而下之,在网上吆喝时尚散文书稿,用以招揽的篇目问题竟是《女为悦己者“隆”》。推销“时尚写作软件”,用以吸引买家的是自吹能将情书写到肉麻。试想,当这类“时尚写作”的趣味,只围绕女人是猫男人抱、男人是狗女人牵做文章,它还能反映时尚所特有的迁进潮流的特性吗?分明是旧时代低级趣味的回潮。 ⑤然而,就是这样一种平弱低俗的写作,却吸引了一大批读者狂热地追捧,并用以代替对经典作品的深入赏会。鉴于有的追捧还只是中学生甚至小学生,当眼见着人的情感、是一例的廉价和通俗,人为成长所付出的并不是真实的泪与汗的代价,我们真的担心,它会带给孩子怎样错误的人生启蒙。 ⑥这里,我们无意于做文学应该是什么的所抽象说教,只想说,真正的文学不可能是时尚的,它比时尚坚久,也比时尚深刻。尤其是,它对时代的正义追求远甚于对潮流习尚的回应,对精神成长的重视也远甚于对情感出路的关心。那种浮士德式的永恒冲动,曼弗雷德式的孤高厌世,还有哈姆雷特的不断怀疑的反省,唐吉诃德的不顾一切的战斗,在在表征着文学可以抵达的人性高度和思想深度。 ⑦或以为,任何文学都不能脱离时代,故文学与时尚有密切互动无可非议。为此,我们要声明,我们从不拒斥时尚,并乐于承认自己在生活中还曾受惠于时尚。但说文学不能脱离时代与不能脱离时尚,其间区别是巨大而本质的,因为作家不是模特、艺人或设计师,他的文学创作可以追随时代,但永远不能攀附潮流。因为跟着潮流亦步亦趋,只能使他变成一个受塑者而做不成创意者。并且,这种随潮流旋趋旋弃,力求尽人而悦之,必然会使他丧失独立的个体意志,既不能复苏一种精神,又难以启迪更有意义的人生,最终不是在畅销中迷失,就是在时尚中死亡。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的时尚写作,包括可以归汇其下的“私语化写作”、“智性写作”、“游戏写作”乃至“博客写作”,不管如何变换面目,都改变不了其商业性写作的本质。因为从根本上说,它们都是先看市场后再写作的;而这样的作者,诚如勒夫勒所说,也不能算是作家,只是一个“供稿人”而已。 ⑧对于文学的时尚化倾向,两年前已有学者提出批评,惜乎影响只局限于学界。当此时时尚的更迭越来越快而文学的吸引力越来越弱,特别是阅读成为“悦读”——一种让人轻松的“精神按摩”或“意念桑拿”,而不承载更深刻的文化使命,我们要再次揭出它的弊端,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我们要强调,正如咖啡不是生活的味道,亚麻布也不是文学的质地。文学与时尚不同,后者注定速朽,而前者却有可能永恒。 (选自《文汇报》05.5.16,有删节) 1.“时尚”的文化品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第④段,作者批评网上“时尚写作”像“一块载不了多少雨的云,既轻且薄,还游荡无根”,是从“时尚写作”的□□、□□、□□三个角度展开的。(3分) 3.第⑥段写道:文学“比时尚坚久,也比时尚深刻”。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仔细阅读第⑦段内容,请分析一下“文学不能脱离时代与不能脱离时尚”的“巨大而本质”的区别。(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全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 ( 4分) A.“喜欢看电影……仰望……天空”,是为了说明作家当选为时尚人物的牵强与荒诞。 B.“时尚写作”的全部精义,在于在写作中以时尚的眼光,摹传时尚中的人物和事件。 C.作者反对“时尚写作”,这是因为他觉得,真正文学作品还是需要一定的抽象说教。 D.作者认为,当今狂热地追捧“时尚”文学,会带给中学生和小学生错误的人生启蒙。 E.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再次揭示文学时尚化倾向的弊端,以引起人们的注意。 F.作者承认自己生活受惠于时尚,但对文学与时尚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持非议态度。 G.唐吉诃德是西班牙塞万提斯长篇小说中人物,浮士德是德国诗人歌德诗剧中人物。 6.请举一本你读过的文学名著,简要谈谈它给你的影响(100字左右)。(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下文,完成第7—13题。(22分) 今日醉翁亭 焦正安 ①进了山门,汽车直朝里面开。下车的地方离醉翁亭只有五六十步吧。要是从琅琊山门口走过来,真正的“山行六七里”就好了。丁导游先引我们看让泉,就在我们的脚下。要不是她指点,我们不会发现这儿藏着一眼泉水。泉水淙淙,大概只相当于家用自来水龙头放出来的流量。这些日子雨水不多,我们未“闻水声潺潺”。雨水充沛时节,会听见潺潺水声的,但那是蓄积起来的雨水而不是让泉之水。 ②走进琅琊古道17号的门,看到的依然只是醉翁亭的一条屋檐,在下车的地方看到的也是这一条屋檐——我以为进了门就一目了然的。我们置身于一个相当于庭院的地方。向左拐进去,又是一个像庭院的地方,所不同的是“有亭翼然”——亭之一角像大鹏的翅膀一样就差支到我们的头顶上了。如果没有这种成句,叫我们来说可能就是:“抬头可以看见一角飞檐。”这样一比,方知“有亭翼然”之妙处。再向前,进去,眼前才是从头到脚的醉翁亭。两个庭院是后人根据《醉翁亭记》而给人造成 的感觉。 ③醉翁亭显得单薄。十六根大碗口粗、小碗口粗的柱子好像使足了劲,硬撑住顶部。“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住在高处的琅琊寺里的智仙造这么一座亭是为了让好友欧阳修上山途中歇歇脚。亭子给我以简易之感。它的最大特色是,长条椅子中间有茶几。这是欧阳修的“办公桌”,他在其上批阅公文。有诗赞曰:“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此中。”茶几也是餐桌。“山肴野蔬,杂然而前陈”其上。醉翁亭建成后,欧阳修每次上山,都要在亭中歇脚饮茶。他见老百姓是喝让泉之水,就问他们为什么不喝热茶。一位老人说:“我们没有钱,也没有工夫去喝热茶。喝这泉水既方便又清凉。”欧阳修感慨起来。后来他在亭中歇脚、议事,都是喝这让泉之水。他要幕僚们关心民众疾苦,要“与民同味”。当年,让泉与醉翁亭之间无遮无拦,只有两棵不挡视线的树——被后人称之为醉翁榆。今天,坐在醉翁亭里,让泉不可见矣。 ④智仙造好了这座亭,请欧阳修作记。他当天下午就写好了。连夜抄写了六份。第二天早晨,吩咐仆人贴到各个城门上去。除了四道正门,平时闭着的小东门和小西门也打开、贴上。然后派了六班锣鼓手到城门口去,一边鸣锣击鼓,一边高喊:“太守欧阳修,昨日作文《醉翁亭记》,敬请黎民百姓都来过目修改!”傍晚,一位59岁的樵夫手里握着一把斧头,来对欧阳修说:“你的文章句句讲的都是实情,就是开头啰嗦了!”欧阳修背诵起来:“滁州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峰……”樵夫说:“停!毛病就在这儿,太累赘了!不知太守有没有上过南天门。站在南天门上,一转身子看到的,四圈子都是山啊!”欧阳修沉思片刻,说道:“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 ⑤欧阳修对于修改过的《醉翁亭记》很满意。亲自写在石上,请人来刻。刻好以后,把碑竖在醉翁亭外面。来观赏、拓印者络绎不绝。因为欧刻碑文“笔画偏浅”,滁人“恐不能传远”,欲“改刻大字”。知州王诏请远在颍州的苏东坡写成大字。苏是欧的学生,当然欣然同意。欧文苏字的碑刻,高236厘米,宽90厘米,计401个字,每个字约10厘米见方。这一块碑竖在亭西的空地上,一任风吹雨打。明代的冯若愚为其建了宝宋斋。后人为了不忘冯氏护碑之功,在宝宋斋旁边建立了一座冯公祠,以示纪念。宝宋斋使苏刻碑文免受风雨侵蚀,却没有挡住人为的破坏。在“破四旧”的锤凿之下,碑文上的字有一半少横缺点。还好,这块残碑像铁骨铮铮的汉子没有倒下,向和它擦肩而过的我们诉说着什么。 ⑥《岳阳楼记》表现了政治胸襟,而《醉翁亭记》抒发的是闲适之情。向往闲适的人总是比有政治胸襟的人多,因此《醉翁亭记》的群众影响比《岳阳楼记》的影响大。 (选自《解放日报》) 7.第②段长方框中应填入的诗句是( )(2分) A.千岩万转路不定 B.柳暗花明又一村 C.路转溪头忽现 D.千呼万唤始出来 8.第②段“眼前才是从头到脚的醉翁亭”。作者这样写,既交待了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又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心情。(4分) 9.第③段写醉翁亭中的茶几与喝茶的故事,是为了表现欧阳修□□□□和□□□□。(4分) 10.第③段“今天,坐在醉翁亭里,让泉不可见矣。”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作者发出这样感叹的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1.第⑤段写将《醉翁亭记》原碑文“改刻大字”,又写明代的冯若愚“护碑之功”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2.对全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有亭翼然”的妙处在于,以比喻的手法,生动、鲜明地刻画了醉翁亭飞檐的动感。 B.写醉翁亭的“柱子好像使足了劲,硬撑住顶部”是为了表现醉翁亭的单薄与简易。 C.第④段写欧阳修改文,是为了表现樵夫熟悉实的际情景,暗示写作应有生活基础。 D.文末,作者借《岳》文与《醉》文对比表达自我感受:《醉》文更具平民化的特点。 13.第⑤段写道“这块残碑像铁骨铮铮的汉子没有倒下,向和它擦肩而过的我们诉说着什么。”请根据你的理解,写一段残碑的诉说,字数在100字以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4句) (4分) 14.⑴锦江春色来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楼》) ⑵永忆江湖归白发,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安定城楼》) ⑶____________,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⑷一骑红尘妃子笑,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过华清宫》) ⑸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__________________!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⑹________________,克终者盖寡。(魏征《谏太宗十思书》) (四)阅读下面甲、乙两首诗,完成第15—17题。(8分) 登岳阳楼 (宋·萧德藻) 不作苍茫去,真成浪荡①游。三年夜郎客,一柁②洞庭秋。 得句鹭飞处,看山天尽头。犹嫌未奇绝,更上岳阳楼。 [注释]①浪荡:放浪游荡。这里是游来荡去的意思。 ②柁:同“舵”,这里代指船。 乙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5.甲诗中的“浪荡游”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6.甲诗对“犹嫌未奇绝”中的“奇绝”没有展开描写,而乙诗中却有具体地描写,其诗句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7.这两首诗的题目同为“登岳阳楼”,但写法不同,请分析两诗的不同写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8—22题。(16分) 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①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矣! 云虽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着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②,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③,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选自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注释]①巡、远:指。安禄山造反时,张巡与许远是守卫睢阳的主将。南霁云为张巡部将。 ②贼:指安禄山的叛军。 ③南八:南霁云排行第八,故称南八。 18.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4分) ⑴具食与乐 ( ) ⑵延霁云坐 ( ) ⑶皆感激为云泣下( ) ⑷此矢所以志也( ) 19.对下列两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及含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①血淋漓,以示贺兰∕贼以刃胁降巡 ②且不下咽∕爱霁云之勇且壮 A.①组两字用法及含义相同,②组两字也相同。 B.①组两字用法及含义不同,②组两字相同。 C.①组两字用法及含义不同,②组两也不相同。 D.①组两字用法及含义相同,②组两字不同。 20.对“矢着其上砖半箭”一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箭射中佛塔半块砖上,只留下了半支箭。 B.箭射中佛塔,砖上只剩下折断的半支箭。 C.箭射中佛塔,半支箭射进了佛塔的砖里。 D.箭射在上半部佛塔的砖中,只见半支箭。 21.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⑴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本节文字通过对南霁云的□□和□□刻画,表现了他□□□□和□□□□的精神面貌。(4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3—26题。(12分) 齐有北郭骚①者,结罘罔②,捆蒲草,织萉屦③,以养其母,犹不足。踵门见晏子曰:“原乞所以养母。”晏子之仆谓晏子曰:“此齐国之贤者也。今乞所以养母,是说夫子之义也,必与之。”晏子使人分仓粟府金而遗之,辞金受粟。 (选自《吕氏春秋·季冬纪第十二·士节》) [注释]①北郭骚:春秋时齐国的隐士。北郭,姓;骚,名 ②罘罔:捕兽的网。 ③萉屦(fēi jù):麻鞋。 ④伉:当,承担。⑤笥(sì):苇或竹制的方形盛器。⑥国故:等于说“国难”,指国家遭受的凶丧、战争等重大变故。 ⑦驲:古代驿站专用的车。 23.北郭骚“踵”晏子之门,“乞所以养母”的原因是:(用文中的词句回答) (4 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对“养其亲者,身伉其难”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A.奉养过自己父母的人,自己要承担他的危难。 B.奉养他的亲戚的人,这个人一定能承担灾难。 C.能奉养自己父母的人,他自身要能担当危难。 D.奉养自己亲人的人,应奋不顾身地承受灾难。 25.北郭骚的朋友说:“北郭子为国故死。”他这样认为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词句回答) (2分) 26.文中,晏子说了两句类似的话,第一句是“婴之亡岂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第二句是“婴之亡岂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矣。”说第一句话时宴子的感受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第二句话时宴子的感受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二、写 作 (70分) 27.在某地举办的人才“双向选择”洽谈会上,某单位出了一道当场唱国歌的试题。九名大学生,能完完整整地唱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只有两人,能回答出词、曲作者的只有一人。国歌,对于莘莘学来说本不应该“陌生”,因为从小学就开始学唱,如果说此对目不识丁者尚情有可原,但对于受过高度教育的大学生,就地地道道的“不及格”了。 请以“面对国歌试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 (不要写诗歌)。 (命题:濮洪凯) |
参考答案
(一)(18分)
1.以前卫的姿态挑战社会的认知习惯,进而达到颠覆经典再造传统的目的(2分) 2.话题、情感、趣味 (3分。各1分) 3.文学对时代的正义追求远甚于对潮流习尚的回应,对精神成长的重视也远甚于对情感出路的关心 (2分) 4.①文学追随时代是要做时代的创造者,文学攀附时尚只能成为时尚的受塑者;②文学不能脱离时代,是要表现个体在时代中的意义以及文学对时代的启迪;文学追逐时尚,则使写作成为商业性的行为,容易迷失我,失去意义(大意相同即可) (共4分,各2分) 5.C、F (共4分,各2分) 6.要点:名著、影响要写明思想上的认识或感受 (3分)
(二)(22分)
7.D (2分) 8.观察醉翁视线从上到下的过程;终于见到醉翁亭的欣喜心情 (4分,各2分) 9.为政风流;与民同味 (4分,各2分) 10.后人将醉翁亭用庭院围了起来;像欧阳修那样与人民亲近的官员们太少了(4分,各2分) 11.人们对欧文苏字的喜爱 (2分) 12.C (2分) 13.一是诉说碑残的原因,一是残碑不倒的原因 (4分,各2分)
(三)(4分)
14.⑴玉垒浮云变古今;⑵欲回天地入扁舟;⑶秋风萧瑟;⑷无人知是荔枝来⑸而死固付之度外矣;⑹善始者实繁 (4分,各1分)
(四)(8分)
15.三年夜郎客,一柁洞庭秋(2分) 16.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2分) 17.甲诗从登楼前自己感受和游湖所见写起,在最后的结句中才点题登楼;乙诗先写登楼所见,开笔点题,然后由所见之景展开联想,表现自己的所感所思(4分)
(五)(16分)
18.⑴准备;⑵请;⑶被感动而激奋;⑷标记、记号 (4分,各1分) 19.D (2分) 20.C (2分) 21.⑴大丈夫一死罢了,不能做不义之事而求生民(屈服)(2分);⑵我本想假降以求有所作为。你说这话,我岂敢不死吗(2分) 22.动作;语言;嫉恶如仇;视死如归(4分,各1分)
(六)(12分)
23.①结罘罔,捆蒲草,织萉屦,以养其母,犹不足;②说(通悦,悦服之意)夫子之义也(4分,各2分) 24.A.(要点:对“其”、“亲”、“身”等字的正确理解) (2分) 25.晏子,天下之贤者也。去齐国必侵矣(2分) 26.认为自己认错了人,北郭骚居然是一个知恩不报的人;为自己不理解北郭骚而深感愧疚,北郭骚是一个舍命报恩的人(4分,各2分)
[译文]
(一) 南霁云向贺兰乞讨救兵,贺兰妒嫉张巡、许远的名声威望、功劳成绩超出自己,不愿意出兵相救。(但贺兰)看中南霁云的勇猛威壮,(于是)不理睬他讨救兵的请求,勉强地将南霁云留下。(贺兰)准备了丰盛酒宴与歌舞伎乐,请南霁云入座。南霁云激动而悲伤地说:“我从(围城睢阳)来时,睢阳城里的人,没有粮食吃,已经有一个多月的日子了! 我虽然想吃这酒宴,但从道义不忍心这样做,即使吃了,也将难以下咽!”于是,南霁云拔出所佩戴战刀,(挥刀)斩断一指,鲜血淋漓,将断指给贺兰看。全体在座的人都被他的行为感动而奋激,为他流下了眼泪。南霁云知道贺兰没有为他出兵相救的意思,就立刻骑马离去;将出城时,南霁云抽出箭,向寺院的佛塔射了一箭,箭中佛塔之上,有一半射进了塔砖里。南霁云(发誓)说:“我回去击败叛军后,一定要(回来)消灭贺兰,用这支箭做一个标记。”……睢阳城被叛军攻破后,叛军用刀胁迫(主将)张巡投降,张巡不屈服,就立刻被拉下去,将要斩杀他;(叛军)又去劝降南霁云,南霁云没有明确回答。张巡高声呼喊道:“南八,大丈夫一死罢了,不能做不义之事而求生!”南霁云笑道:“我本想假降以求有所作为。你说这话,我岂敢不死吗?”于是不屈而就义。
(二)齐国有个叫北郭骚的,靠结兽网、编蒲苇、织麻鞋来奉养他的母亲,但仍不足以维持生活,于是他到晏子门上求见晏子说:“希望能得到粮食以奉养母亲。”晏子的仆从对晏子说:“这个人是齐国的贤人,现在向你乞求奉养母亲的粮食,是非常悦服您的道义,一定要接济他。”晏子派人把仓中的粮食、府库中的金钱拿出来分给他,他谢绝了金钱而收下了粮食。
过了不久,晏子被齐君猜忌,逃往国外,经过北郭骚的门前向他告别。北郭骚洗发洗身,恭敬地迎出来,见到晏子说:“您将要到哪儿去?”晏子说:“我受到齐君的猜忌,将要逃往国外。”北郭骚说:“您好自为之吧。”晏子上了车,长叹一声说:“我逃亡国外难道不正应该吗?我也太不了解士了。”于是晏子走了。
北郭骚召来他的朋友,告诉他说:“我悦服晏子的道义,曾向他求得粮食奉养母亲。我听说:‘奉养过自己父母的人,自己要承担他的危难。’如今晏子受到猜忌,我将用自己的死为他洗清冤诬。”北郭子穿戴好衣冠,让他的朋友拿着宝剑棒着竹匣跟随在后。走到国君朝廷门前,找到负责通禀的官吏说:“晏子是名闻天下的贤人,他若出亡,齐国必定遭受侵犯。与其看到国家必定遭受侵犯,不如先死。我愿把头托付给您来为晏子洗清冤诬。”于是对他的朋友说:“把我的头盛在竹匣中,捧去托付给那个官吏。”说罢,退下几步自刎而死。他的朋友于是棒着盛了头的竹匣托付给了那个官吏,然后对旁观的人说:“北郭子为国难而死,我将为北郭子而死。”说罢,又退下几步自刎而死。
齐君听说这件事,大为震惊,乘着驿车亲自去追赶晏子,在离国都不到百里的地方赶上了晏子,请求晏子回去。晏子不得已而返,听说北郭骚用死来替自己洗清冤诬,他感慨地说:“我逃亡国外难道不正应该吗?北郭骚之死说明我越发地不了解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