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教案下载 >>教学参考 >>

《阿Q正传》的批判精神与现实意义

《阿Q正传》的批判精神与现实意义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以其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入木三分的刻画分析及对社会的清醒认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和人性的“痼疾”,作者希望“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达到治病救人、改造国民性的目的,体现了深刻的主题,有着伟大的现实意义。 
小说的内容,博大而精深,并且无一不闪耀着作者智慧的光芒。本文试从作品中所反映的女性观、传统习惯、革命观、奴隶性及看客态度几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一、女性观
自古就有“红颜祸水”之说,在士大夫的眼中,女人的意思有两个:要么是泥美人似的玩物,要么是破国亡家的狐狸精。大抵前者多用于诗词,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施;而在做史论时则是后者的一套论调了,“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啊!男人对女人,一面是轻蔑,一面是追求,连屈辱不堪的阿Q面对静修庵里的尼姑也是或“唾骂”,或“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并说着下流话,但同时又是小尼姑引起他对女人的无限联想并出现了对吴妈的调戏。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女人是奴隶,当男人也成为奴隶的时候,女人便成为物品,连人也称不上了,男尊而女卑。
这种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影响至今:招生招工上的男女不平等,家庭婚姻中对女性的暴力虐待,近年讨论的“让女人回家去”等等,无一不是歧视女性的观念在当今的表现;反腐题材的影视文学中腐败分子的腐败来自贪污,而贪污却大都是为了某个女人,总之还是女人惹的祸。真是“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啊!这种观念,从某种角度来说,充分体现出以男权为中心的思想,男权社会从维护自己利益的角度出发,将所有的罪孽都归属于女人,所有的失误都归罪于女人,女性的地位便随男权的日益增强而一天天沦落了。
二、传统习惯
“从来如此,便对么?”作者借阿Q这一人物对这个问题作了阐释。在阿Q眼中,凡是不合未庄老例的,他都认为是错的,阿Q的逻辑是墨守成规,反对变革,排斥异己。凡有变化的,他都要加以排斥。小尼姑不合儒教,是他排斥的对象;而假洋鬼子进洋学堂,剪掉长辫子自然也是异端,因而成为他最厌恶的一个人;因城里人将长凳称为条凳、煎鱼用葱丝不合未庄老例而不满意;对革命他一向就是“深恶而痛绝之”的。
由此,作者给予我们三点启示:一是对待传统应客观看待,二是改革之不易,三是要能容纳异己。这在当前更具有现实意义。
传统有精华与糟粕之分,习惯有好坏之别。尊老爱幼,文明礼貌,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这些都是好传统、好习惯,值得发扬光大;至于女人缠足,男人脑后留条长辫子,虽是传统习惯,则不是什么好习惯,确确实实是有弊无利。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赵武灵王发布了胡服骑射的命令之后,他立即遭到来自赵国贵族官僚的普遍反抗;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等保守派的强烈反对,王安石被迫辞职,于是新法被废除,北宋失去了“中兴”的机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的付诸实施,无不受到了重重阻挠,但只要勇敢地坚持真理,先进的新生事物总会战胜落后保守的旧事物。
三、革命观
阿Q的革命畅想曲——报私仇、分财物、讨老婆,这些是他的自我设计,是他对革命的理解,也是他向往革命的目的。对“威福、子女、玉帛”(权力、女人、金钱)的追求反映了农民为了“生存和生活”的合理要求,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大小丈夫”们的最高理想。因此,我们可以想见:即使阿Q成了“革命”政权的领导者,他也将只会以自己为核心重新建立起一个新的未庄封建等级社会,这也是历代农民起义的结果。
小说以形象的描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民众并没有真正理解革命。更重要的是通过阿Q的“革命观”使人们看到了一个极为普遍、极为严峻、极为人性的问题:抵制金钱、权力、女人诱惑之艰难。这是人性的弱点,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李自成转战各地,轰轰烈烈进驻北京,最后却由于生活上的腐化奢侈而导致新建政权的短命;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洪秀全就改变了过去艰苦朴素的作风,大兴土木建造天王府,开始完全按照封建帝王的规格安排自己的生活,养尊处优,深居简出,远离土卒了。“九千岁”杨秀清也仿效天王建造豪华的东王府,上行下效,生活腐化,最终葬送了来之不易的战果;陈希同、胡长清等一个个高官也无一不是在“金钱、权力、女人”的巨大诱惑面前,显露出了其劣根性,他们的“革命观”实际上与阿Q的“革命观”一样,都是为了“威福、子女、玉帛”,为了完成所谓“大丈夫”的人生追求而导致的人性异化。
四、奴隶性
鲁迅对国民精神弱点批判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奴性人格的批判,作品主人公阿Q是一个双重性格的奴性人物。“见了狼,自己就成为羊;见了羊,自己又变成狼”,这是阿Q性格中最为突出的一面。在“假洋鬼子”、赵太爷这些“狼”面前,阿Q表现出空前的软弱,乖乖地做“羊”了,任其欺辱。在王胡面前,阿Q虽然不甚服气,并试图获得胜利,然而,在王胡真的动了气同他打起来的时候,他又软下来了,“君子动口不动手”,这是弱者的哲学,也是由狼变羊过程中的心理安慰。阿Q式的人物,就是这样一种两面人:“他们是羊,同时也是凶兽。”
处于社会底层的阿Q长期被驯化、奴化,形成了这种奴才心理。在我国这样一个封建等级观念残存、民主化程度还不十分高的国度里,这种心理现象目前仍然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如,有些人在上司面前俯首听命、点头哈腰,在下级面前颐指气使、盛气临人;有的学生在老师面前唯唯诺诺、大气不敢出,回到家里却趾高气扬,俨然一个小皇帝。
如何培养学生的正常心理,如何使学生的正常人格得以健康发展,学校的正确教育最为重要。在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成长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是一个与正常人格的培养息息相关的问题。数千年来,人们生活在封建等级森严的环境里,渐渐习惯了对强权统治的无条件服从,传统教育中师生之间也存在这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教师是主动者、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服从者。大家都有一种潜意识:学生应该服从教师,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教师应该管住学生,不能管住学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等等。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学生的正常人格就难以得到健康发展。我们必须极大地改善师生关系,倡导一种新型的民主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展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以形成健康的人格,不盲目崇拜,也不妄自尊大。
五、看客态度
鲁迅在一系列小说中描写了神情麻木不觉醒的看客形象:《药》、《示众》里鉴赏杀人场面时,“一堆人”“竭力伸长了脖子”“嘴张得很大”;《孔乙己》中酒客们取笑孔乙己写“回”字、偷书被打;《祝福》中鲁镇上的人们拿祥林嫂额上的伤疤、阿毛被狼叼走做笑料;而“阿Q十分得意的笑”着调戏小尼姑时,“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未庄的人们十分“欣然”地听阿Q讲杀革命党的事,阿Q游街示众时“两旁是许多张着嘴的看客”,看客们露出“闪闪的像两颗鬼火”的狼一样的眼睛。
在现实社会中,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涌来,民众中也存在类似的从众心理、看客心态,如在他人的痛苦中快感,在他人的失败中享用胜利;利用他人的善良进行欺骗,因为自己麻木而对他人漠不关心,等等。
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是我们今天仍然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希望工程、爱心工程、志愿者活动这些扶助机构、献爱心组织无疑给予了众多贫困儿童、困难人员以救助,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但我们更呼唤正直善良、乐善好施的人性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少一分距离,多一点亲近;少一分冷漠,多一点问候;少一分封闭,多一点坦诚;少一分欺诈,多一点诚爱。
一部伟大的作品,总是超越时空而魅力不朽。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对我们民族国民性的自我批判,是对人性弱点的大暴露,是现实生活中人们自我审视的一面明镜。鲁迅先生希望他的作品“速朽”,但愿这一天能早日来临。


    
相关资料

  《阿Q正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阿Q正传》思维导图(3张)
  《阿Q正传》读后感
  《阿Q正传》ppt课件(55页)
  《阿Q正传》教案7
  《阿Q正传》教案整合
  鲁迅《阿Q正传》电子课文阅读
  《阿Q正传》学案
  《阿Q正传》教案5
  《阿Q正传》ppt课件9
  《阿Q正传》教案合集(5篇)
  《阿Q正传》同步练习
  由《阿Q正传》看鲁迅先生做小说的深层动机
  《阿Q正传》展示阿Q心理的手法
  “人学”小说——《阿Q正传》
  《阿Q正传》说课稿
  《阿Q正传》教案4
  《阿Q正传》ppt课件8
  《阿Q正传》ppt课件7
  《阿Q正传》学习要点及能力检测
  《阿Q正传》ppt课件6
  《阿Q正传》第五课时教学实录
  《阿Q正传》解题指导
  《阿Q正传》练习
  《阿Q正传》能力训练
  《阿Q正传》重点词语
  《阿Q正传》ppt课件5
  《阿Q正传》ppt课件4
  《阿Q正传》ppt课件3
  《阿Q正传》教案3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