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预设 |
学生活动预设 |
设计意图 |
|
创设情景 揭示课题 |
1、学生用课余时间搜集有关地震的资料,课上交流。 2、播放地震影片片段,请大家观赏,学生看了以后谈感受。 3、揭示课题:是呀,地震是多么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利失所。1989年,当巨大的地震危害袭击美国洛衫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个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对父子。(板书:父与子) |
1、自由交流。 2、谈感受。 3、齐读课题。 |
以交流的方式引入新课,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权利。在学生交流地震信息以及谈观摩地震的感受后,既丰富了教材内容,同时也让教材内容直观化,为后文体会父亲的伟大作铺垫,学生学得也轻松、有趣。 |
|
自由读文初步感知 |
1、请同学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你想怎样评价这对父子? |
1、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概括:课文讲述的是1989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故事。 2、交流各自读后感受。 |
读课文是理解文章的基础,概括文本内容是七年级学生必须要养成的读书习惯;而交流初读后的感想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文本。让学生各抒己见,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才能得以培养。 |
|
深读课文 品评父爱 |
1、品读第12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人物描写的句子:“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2、抓住父亲的语言描写,采用情境对话的方法让学生体会父亲此刻的内心情感。 3、深入研读课文2—11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其他父母的词句,与这位父亲的言行进行对比。 4、父亲的精神力量来自哪里?激情引读“当父亲看到废墟时,别人绝望了,他没有,因为,他想起对儿子说的一句话:……” “当父亲挖得双手流血时,他坚持着,因为他记住的还是那一句话……” “当他要累倒时,支撑着他继续挖下去的,仍然是那一句话:……” 5、当我们还在感动于父爱的伟大时,课文中,一个七岁的了不起的孩子——阿曼达,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了又一次强烈的震憾!这个在地震后的黑暗废墟下,呆了三十八个小时,却能保持镇定的孩子,这个在获救时,首先想到别人的孩子,他在可怕的处境下,想了什么?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呢? 6、引读全文结尾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
1、读中想像父亲艰难挖掘的过程,体验父亲救子时内心的焦急和无助,在词句品读中感悟到:父亲有着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 2、朗读描写父亲语言的语句,进行分角色情境对话,感受父亲此刻的内心情感。 3、在比较阅读中,从“匆匆赶来、大声哭喊、绝望地离开”等语言,体会其他父母也是爱孩子的。只是在特殊的环境下,他们的爱显得理智。而这位父亲,在人们看来是“失常”的,但“失常”得可敬!在对比中感悟到:父亲的不同寻常,正说明他爱得更坚强!爱得更执著!爱得更深厚!他的爱,使儿子等十四位同学获得了又一次生命!父爱创造了伟大的奇迹!这伟大的爱可歌可泣! 4、反复读“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感悟到父亲对儿子的高度责任感,体会到“父爱如山”的力量!体会课文反复出现这句话在表达上的好处。 5、小组内读读,议议,写写的方式学习。先联系课文及生活实际,走进阿曼达的内心世界,写出阿曼达在废墟下的内心与言行,再声情并茂地读出来。 6、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读出父子的高大形象,读出父子可亲可敬的爱,读出由爱创造的幸福,读出自己心底深处爱的震撼。 |
品词析句,读中感悟父亲的果敢与坚毅。 创设情境,说中感悟父亲的执著与忘我。 对比阅读,比较感悟父亲的“失常”与伟大。 读写融情,感悟父子爱的力量源泉,是父亲的承诺,是父亲的爱给儿子带来了巨大精神力量!儿子对他人的爱,是父爱的传承! 通过以上教学流程,学生对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有了形象的感染;在品味语言中,心灵获得了爱的感动。 |
|
拓展延伸 情感升华 |
1、复习《背影》,两位父亲的爱有什么不同? 2、发给学生一组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的课外阅读材料:《点亮一盏灯》《游子吟》《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
1、指名朗读《背影》中父亲为我买橘子的片段,感受《背影》中的父爱是深沉的、含蓄的,而《父与子》中的父爱是强烈的、外在的。但他们都是伟大的爱。 2、学生课外阅读,联系自己亲身经历,感受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 |
温故而知新,有复习旧知来领悟新知,感受更深刻,更完整,更清晰,也更难忘。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让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在丰富的阅读实践中体验语言的魅力,品味亲情的幸福,享受阅读的乐趣。 |
|
口语练习培养能力 |
分小组扮演一名电视台的记者,向观众报道《父与子》这次事件的经过。 |
小组排练交流。 |
创造性地阅读文本,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
|
课后作业 |
1、摘录好词好句,朗读背诵。 2、了解父母的生日和父亲节、母亲节的具体日期。 3、为父母做一件事,并把这件事的过程写下来。 |
完成作业。 |
让学生把自己对亲情的感悟带到生活中去,为亲人做一件事,引导学生抓住生活中的细小事件,提炼写作素材,融入情感,学会细腻描写,从读到写,读写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