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试卷下载 >>高考试题 >>高考模拟试卷 >>湖北省 >>

湖北省2007届高三年级11月联考

湖北省黄冈中学、襄樊五中2007届高三年级11月联考
   语 文 试 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15分)
   1.下列词语读音全都一致的是 ( )
   A.挈眷 采撷 亵渎 绉缬 度长絜大
   B.告罄 肯綮 钟磬 謦欬  众擎易举
   C.偌大  诺言  爇烛  搦管  若即若离
   D.蓦然  秣马  菲逆  脉脉  没齿难忘
   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愠色 桑梓 熹微 遣责
   B.屏障 旁鹜 民瘼 尬尴
   C.蹩脚 嗔怪 抠门 磔砺
   D.抵毁 恫吓 勾销 皈依
   3.下列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剧作家要重视学习,批评家是指导创作的,更应当加强学习。要多懂一点东西。中
   国有句话:“满壶不响,半壶叮当。”半瓶子醋,却要乱指挥或瞎指挥,难免要出乱子。
   B.很多信得过的产品,这些年来质量下滑,如再不引起足够重视,金字招牌非砸掉不
   可。
   C.打下江山,反目杀忠臣,此类事情,古来就有。像金山公司这么干,撵走第一功臣,不明摆着是卸磨杀驴吗?
   D.我俩原来各干各的,分道扬镳,但现在合伙了,他念他的经,我拜我的佛。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他们谩骂法院执法人员,殴打执行公务的干警,这实属是藐视法律尊严与权威的违
   法行为。
   B.他是个单纯的人,从不设防。他能够在文学领域叱咤风云,却无法应付政治生活中
   的阴谋与陷阱,最后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代价。
   C.我无意间接触到父亲的手,这双长年累月劳作的手像石头一样粗糙,布满了沟壑般
   的口子。
   D.近几年,易中天因做客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在民间的影响如日中天,所以常被应邀到许多高校发表演讲,深受学生欢迎。
   5.下列句子中标点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这里的山啊,水啊,树啊,草啊,都是我从小就非常熟悉的。
   B.据说:最美的城市应在山与湖之间。
   C.大幕徐徐拉开了,琴声——这饱含情韵、畅快倾诉的心语悠扬地飞翔在剧场中,萦
   绕在每个人的耳畔。
   D.概括地说就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八个字,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使用人才?
   二、阅读下面短文,回答6—9题(12分)
   曹操《短歌行》(其一)中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历来对此四句的理解不甚相同,多认为这是比喻犹豫不定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笔者认为,诗中的乌鹊当偏指乌鸦,《汉语大词典》释“乌鹊”,其一义即指“乌鸦”。“乌”既与王业有关,曹操这里所慨叹的当指统一全国的王业未能成就。清代的王尧衢阐释这首诗说:“以明明如月而恨不能拾取,遂忧之不忘,则其暗奸天位之心久矣。……月明则星稀,非乌鹊飞之时也,以故绕树三匝而无所依托,则英雄无用武之地矣。……孟德以倾汉为心,其借口周公,不异王莽。”(《三曹资料汇编》第28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这说明了曹操以乌鹊南飞而无所依托来比喻自己不能完全夺取占有汉家的王业。
   苏轼《赤壁赋》有意引用《短歌行》的诗句并云:“‘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舢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梨赋诗,故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受苏轼的影响,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便有意安排曹操横槊赋诗的故事情节,并借小说中人物刘馥之口阐释这四句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权可依?’此不吉之言也。”罗贯中显然以“乌鹊南飞”等句象征曹操南征失败,未能实现统一大业。毛宗岗对这一情节加以评论道:“苏子瞻《赤壁赋》亦引此四句,以为孟德之困于周郎,盖南飞而无可依,英才正应其南征而无所得耳。”结合毛氏的评语可以看出罗贯中有意把“乌”意象与王业联系起来。再如清赵翼《赤壁》诗云:“乌鹊南飞无魏地,大去有周郎。”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
   《短歌行》究竟写于何时,因乏史料佐证,目前难以确定。《赤壁赋》、《三国演义》、《赤壁》诗说它写于赤壁之战时,尽管是出于文学家的想像和推测,但他们都有将“乌鹊”与统一全国的王业联系起来的倾向,将“乌鹊南飞”等句视为曹操王业未能成就的征兆的意图是明显的。
   6.上文议论的主要问题是 ( )
   A.批驳历来对《短歌行》的错误理解。
   B.《短歌行》的写作时间和“乌鹊”一词的落实。
   C.历代文学家引用《短歌行》的目的。
   D.《短歌行》中“乌鹊南飞”等句的含义。
   7.对文中“历来对此四句的理解不甚相同”一句的作用,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
   A.为下文的议论树立批驳的靶子。 B.表示下面议论的必要性。
   C.提示议论这个问题的背景。 D.引出作者所持的观点。
   8.不属于作者提出自己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 ( )
   A.历来多认为,这是比喻犹豫不定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
   B.《汉语大词典》释“乌鹊”,其一义即指“乌鸦”。
   C.古代文学中乌鸦的出现可以预示王业的归属。
   D.王尧衢、苏轼、罗贯中和赵翼对这几句诗的阐释和引用。
   9.下列对原文有前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赤壁赋》、《三国演义》、《赤壁》诗把《短歌行》的写作时间定为赤壁之战时,这是
   文学家的想像和推测。
   B.毛宗岗的评论旨在揭示《赤壁赋》中引用《短歌行》的意图和罗贯中有意安排曹操
   横槊赋诗这一情节的目的。
   C.作者对《短歌行》中“乌鹊南飞”等句的理解与苏轼、罗贯中、赵翼的观点完全一致。
   D.在本文中,作者不仅对《短歌行》中“乌鹊南飞”等句的理解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而且阐明“乌”作为王业的意象由来已久。
   三、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0—12题(9分)
   万里寻兄记
   (清)黄宗羲
   宗羲六世祖小雷府君,讳玺,字廷玺。兄弟六人。长伯震,商于外,逾十年不归。府君魂祈梦请卜之,茫然不得影响。作而曰:“吾兄不过在域内,吾兄可至,吾何不可至乎?”蹑屦出门,乡党阻之,曰:“汝不知兄之所在,将何之?”府君曰:“吾兄,商也。商之所在,必通都大邑。吾尽历通都大邑,必得兄矣!”
   于是裂纸数千,缮写共兄里、系、年、貌为零丁。所过之处,辄榜之宫观、街市间,冀兄或见之。即兄不见,而知兄者或见之也。经行万里,獠洞、蛮陬,踪迹殆遍,卒无所遇。
   府君祷之衡山,梦有人诵:“沈绵盗贼际,狼狈江汉行”者,觉而以为不祥。遇士人,占之,问:“君何所求?”府君曰:“吾为寻兄至此。”士人曰:“此杜少陵《舂陵行》中句也。舂陵,今之道州。君入道州,定知消息。”府君遂至道州。彷徨访问,音尘不接。
   一日,奏厕,置伞路旁。伯震过之,见伞而心动。曰:“此吾乡之伞也。”循其柄而视之,有字一行云:“姚江黄廷玺记。”伯震方惊骇未决,府君出而相视,若梦寐,哭失声。道路观者,亦叹息泣下。时伯震已有田园妻子于道州,府君卒挽之而归。
   尝观史传,人子所遭不幸,间关踣顿求父求母者不绝书,为人弟而求兄者无闻焉。岂世无其事欤?抑有其事而记载者忽之欤?
   方府君越险阻,犯霜雪,跋涉山川,饥体冻肤而不顾,钳口槁肠而不恤,穷天地之所覆载,际日月之所照临,汲汲皇皇,惟此一事,视天下无有可以易吾兄者。而其时当景泰、天顺之际,英宗、景皇,独非兄弟耶?景皇惟恐其兄之入,英宗惟恐其弟之生。富贵利害,伐性伤恩,以视府君,爱恶顿殊。可不谓天地纲常之寄,反在草野乎?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而曰 作:站起来
   B.踪迹殆遍,卒无所遇 卒:最终
   C.觉而以为不祥 觉:睡醒
   D.以视府君,爱恶顿殊 视:看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小雷府君“挂念兄长”和“为找兄长历尽险阻”的一组是( )
   A.①魂祈梦请卜之
   ②踰十年不归
   B.①梦有人诵“沈绵盗贼际,狼狈江汉行”者,觉而以为不祥。
   ②经行万里,獠洞、蛮陬,踪迹殆遍
   C.①见伞而心动
   ②饥体冻肤而不顾,钳口槁肠而不恤
   D.①出而相视,若梦寐,哭失声
   ②穷天地之所覆载,际日月之所照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雷府君为找寻出外经商十年未归的长兄伯震,在没有伯震任何音讯的情况下,不
   顾别人的劝阻万里寻兄,其情其事,感人至深。
   B.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小雷府君终于在梦中获得找寻其兄的线索。然当他历尽艰辛
   找到长兄时,长兄已经在道州有了田产和家室,他最终只好惋惜而归。
   C.作者认为,自古以来,孩子辗转颠簸寻求父母亲的故事不断出现在史传中,但弟弟
   找寻哥哥的故事则没有出现过,其原因并不一定是世上没有这样的事。
   D.这篇文章通过写兄弟的友爱,鞭挞了帝王英宵与景皇因“富贵利害”而“伐性伤恩”
   的丑恶,暴露了统治阶级封建道德的虚伪
   第Ⅱ卷(共54分)
  
   四、(24分)
   13.翻译下列文言文句(10分)
   (1)吾兄,商也。商之所在,必通都大邑。吾尽历通都大邑,必得兄矣!(3分)
   译:
   (2)所过之处,辄榜之宫观、街市间,冀兄或见之。即兄不见,而知兄者或见之也。(4
   分)
   译:
   (3)人子所遭不幸,间关踣顿求父求母者不绝书,为人弟而求兄者无闻焉。(3分)
   译:
   14.阅读下古诗,然后答题(8分)
   古诗十九首(之十七)
   孟冬寒气至①,北风何惨栗②。
   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③。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④。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
   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
   一心抱区区⑤,惧君不识察。
   注释①孟冬:冬季的第一个月,农历十月。②惨栗:寒冷。③蟾免:月亮,传说月中有蟾兔,故以“蟾”为月的代称。④遗:送。⑤区区:真挚的情意。
   (1)请分析“愁多知夜长”的含义及作用。为什么说“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最能表现思妇的痴情?(4分)
   答:
  
  
   (2)钟嵘在《诗中》中称《古诗十九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请谈谈这
   首诗是怎样抒写“别离”之哀的。(4分)
   答:
  
  
   15.填空(6分)
   (1)《 》以马贡多镇为背景,描写了布恩地亚家庭七代人的命运,折射出歌伦比亚乃至整个拉丁美洲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探讨了拉丁美洲地区贫困落后的原因,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作者是 。
   (2)在《报任安书》里,司马迁提出了“发愤著书说”,揭示了作家的生平遭际与创作的关系。这一思想,在《屈原列传》里是这样表达的:“ ,
   , ? ,盖自怨生也。”
   五、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回答16——19题。(18分)
   大树和我们的生活
   周 涛
   ①如果你的生活中周围没有伟人、高贵的人和有智慧的人怎么办?请不要变得麻木,不要随波逐流,不要放弃向生活学习的机会。因为至少在你生活的周围还有树——特别是大树,他会教会你许多东西。一棵大树,那就是人的亲人和老师,而且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就是伟大、高贵和智慧。
   ②树的生命比人的生命更长久,从“阅世”的意义上看,人是比不过树的。所以,你若是到十三陵,看到周围静立在那晨的松柏,尤其是看到那种虎卧龙盘的老柏,会不由得生出某种敬畏和感激——有什么办法,帝王们全都死了,它们却依然活着,默默地、居高临下地看着人间的兴衰更迭、生死荣辱。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就是历史,它们不是帝王。
   ③我甚至觉得没有什么哲学比一棵不朽的千年老树给人的启示和教益更多。同样是生命,树以静以不言而寿,它让自己扎根大地并伸出枝叶去拥抱天空,尽得天地风云之气。树的存在为人们贡献了自己的全部,从枝叶到花果根干,地也从未向人们索取过什么。许多家畜供人驱使食用,但同样也靠人喂养照料。树本来是用不着人养的,它在大自然中间活得好好的,姿态优美,出神入化。
   ④等到大树被伐倒了,人们看到它的心——年轮,一圈一圈,岁月的波纹荡漾,生命的记忆永存。这时候,略有悟性和良知的人就全明白了;树绝不是麻木的,而恰恰是有灵有智的。它虽不语不行,心里面却比谁都清楚。它与山河大地、飞禽走兽、风云雨雪电雾的关系,比人更深入,更和谐。它是处理这些复杂关系的大师。
   ⑤它不靠捕杀谁、猎获谁而生存,但它活得最长久。这可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它连草也不吃,连一只小虫子的肉也不吃,但它却能长得最高大、最粗壮、最漂亮。这才是奇迹呢,树不用吃饭。真正有生命力的大树全都已经与天地风云融为一体了,它与山河共呼吸,取万物之精气,反过来又养育万物;得日月之灵华,结果又陪衬日月。若是说什么气功,树才是真懂气功的大师。
   ⑥我在塔克拉玛干边缘的墨玉县见到过一棵八百年的梧桐树王,那样干燥的沙漠边缘,它得有多大的修行才能活过来呀?何况它不仅活着,而且枝叶繁茂,生机勃勃,它像一个巨从一样健康地屹立着,襟怀博大,人和梯子在它的脚下显得极其可笑。
   ⑦它的王者风范不是靠什么前呼后拥的虚势造成的,它靠它的阅历、它的顽强生命力、它的光辉的生命形态,使人望之而生敬仰之心、爱慕之情,使人认识到伟大、高贵。智慧这些词语从人类头脑中产生时的本意。
   ⑧我还见到过五百年高龄的无花果王,它占地数亩,落地的无花果使他周围散发着甜腻的腐败和幽深的清香,它的枝干如风无数巨蟒纠缠盘绕,四处爬伸。它达到了它这种植物的极致,造就成、纺织成一座自己的宫殿。
   ⑨一棵树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大大小小的灾难,但它要是都挺过去了,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它就会成为一棵大树。这样的大树会引起人们特殊的敬意。比如在哈密,就有一些幸存下来的百年老柳树。它们的形态确定不同凡响,一看就知道,是有特殊生命力和特殊经历的树。它们身上都有编号挂牌,就像勋章一样,代表着特殊的荣誉。这些柳树就是大名鼎鼎的“左公柳”——左宗棠平阿古柏后沿途栽下的柳树。可是当年“遍栽杨柳三千里”,能活到今天的,也就只有这些了。
   ⑩你细细端详这些巨大的柳树,会从他们每一棵树的神态上,找到左宗棠的神韵,一派大人物风范。我当时就颇感疑惑,心想,难道树也会遗传栽树人的风貌吗?要是果然如此,那树就是通神通灵的生物了。
   (选自《美文十年精华》,有删节)
   16.文章第1段,作者说“一棵大树,那就是人的亲人和老师,而且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就是伟大、高贵和智慧。”结合原文,树的“伟大”“高贵”“智慧”的内涵分别有哪些?(6分)
   伟大: (2分)
   高贵: (2分)
   智慧: (2分)
   17.文章第四段,作者说树是“有灵有智”的,“它虽不语不行,心里面却比谁都清楚”,请指出树都“清楚”些什么?(4分)
   答:
   18.文章写了梧桐树王、无花果王的哪些特点?(4分)
   梧桐树王: (2分)
   无花果王: (2分)
   19.大树的成长过程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示?(至少答出4点,每点1分)
   ① (1分)
   ② (1分)
   ③ (1分)
   ④ (1分)
   六、(12分)
   20.语言表达有形象和抽象两种形式,不同的表达式有不同的表达效果。请仿照示例,根据要求,在下列各小题横线处填写相关内容。(任选两题)(4分)
   示例:
   形象表达: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 抽象表达:事实胜于雄辩。
   (1)形象表达: 。 抽象表达:胆小怕事
   (2)形象表达:瞒得过初一,瞒不过十五。 抽象表达: 。
   (3)形象表达: 。 抽象表达:事物是在不停地发展变化着的。
   (4)形象表达:自然界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抽象表达: 。
   21.导语即课堂教学的开场白,是教师在正式讲课之前,用来引入新课、启发诱导的话。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过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和火花,能给人震撼、碰撞和启迪。
   假如你是一位语文老师,请你在给出的课文中任选一篇,写一段导语。要求:与所选的课文有关;语言有感染力;字数在100字左右。(4分)
   《致橡树》《药》《愚溪诗序》《赤壁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答:课文
   导语
   。
   22.用一句话概括下面内容。限30个字能内。(4分)
   女老板姓王,中国温州籍,六八级初中生,丈夫和她同籍同乡同等学历,而且都“上山下乡”接受过锻炼。他们大约八十年代中期闯到意大利,落脚在佛罗伦萨,做餐馆生意,经营运气不错,已经买下这个两间门面的餐馆了。她和他都说经营靠运气,和她同样开餐馆的一位同学已经破产且负债累累,论起精明和方方面面,似乎并不在他们两口子之下。她和他就特别庆幸自己的运气。她和他已经把属于各自那个系列的亲戚引到意大利有三十多人,大都在佛罗伦萨做事。他们对这些亲友的帮衬办法类似互济金,大家给某个初来者凑一笔钱,帮他谋划一个挣钱的项目,然后由他去经营,到他赚了钱以后再偿还。这样的互济手段居然十有八九获得成功,他们夫妇两大干系的亲友三十多人在佛罗伦萨不仅站住了脚跟,而且还都混得可以。……
   答:
  
   七、作文:(60分)
   大山,我想对你说:“我崇拜你的伟岸、沉稳;高考,我想对你说:想跟你亲密接触真不容易;鲁迅,我想对你说:能不能不让阿Q死啊?……
   对许多人事,我们可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没有机会倾诉。现在,请你选择一个对象,表达我对所选对象的独特看法。
   请以“ ,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必须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必须用第一人称;
   ③字数在800字左右;
   ④内容健康向上。

参考答案
  
   1.D(A挈读qiè 亵读xiè 撷缬榭絜均读xié B磬罄綮均读qìng 擎读qíng 謦读qǐng
   C 若偌爇均读ruò 诺搦均读nuò D均读mò)
   2.C(A谴 B骛 尴尬 D 诋)
   3.D(A满壶不响,半瓶叮当:有真才实学的人,不显露自己;一知半解的人反而喜欢炫耀自己。B金字招牌:比喻值得向人夸耀的产品商标或品牌。C:卸磨杀驴:指干完活后,把有功之人杀掉。D他念他的经,我拜我的佛:指各干各的,互不干扰。)
   4.C(A“实属”与“是”重复 B杂糅 D“被”字多余)
   5.A(B“据说”是插说,故冒号应改为逗号。C“心语”后还应有一破折号。D非问句,故问号应改为句号。)
   6.D,本文前半部分谈作者对《短歌行》中四句诗的理解,后半部分分析了《赤壁赋》、《三国演义》、《赤壁》诗有将“乌鹊南飞”等句视为曹操王业未能成就的征兆的意图,所以D恰当;
   7.A,本文不是驳论文,“历来对此四句的理解不甚相同”一句只是说明情况,作用如B,C,D三项所示,所以A项不当;
   8.A,“历来多认为……”一句指明历来多数人的观点,并不是作者立论的依据;
   9.C,“完全一致”误。作者的观点在文中以“曹操这里所慨叹的……”一句显示苏轼等人的观点在文末以“他们都有……是明显的”一句表明,只能说基本相同。答案
   10.D.(“视”应为“比”,全句意思为“拿来与先生寻哥哥的事做比较,仁爱和险恶立刻就表现出不同了”。“视”这一义项也见于中学教材《五人墓碑记》中:“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A项中“作”的相同含义见于《子路、曾皙、再有、公西华侍坐》中:“舍瑟而作。”)
   11.B.(A项②“踰十年不归”、C项①“见伞而心动”是写其兄长的,D项①“出而相视,若梦寐,哭失声”是写兄弟二人的,不符合要求。)
   12.B.(错在“只好惋惜而归。”文中“卒挽之而归”,“挽”义为“拉,牵引”,这句话的意思是“最后拉着伯震回到了家乡”。)
   13.(1)我哥哥是商人。商人在的地方,必定是大都市和县城。我走遍大都市和县城。一定能找到我哥哥。(要点:“商之所在,必通都大邑”是判断句,“尽历”的理解)
   (2)他每经过一个地方,就将寻人招帖贴在庙宇和街市上,希望哥哥也许能看见寻人招帖。即使哥哥看不见,知道哥哥的人也许能看见。(要点:榜、冀、即、或的理解)
   (3)作为孩子遭遇不幸,辗转颠仆,寻求父亲寻求母亲的事不断出现在书中,作为弟弟寻求哥哥的事没有书上见过。(要点:人子、间关踣顿、闻)
   文言文参考译文
   黄宗羲的六代先祖小雷先生,名叫黄玺,字廷玺,有兄弟六人。年龄最大的叫伯震,伯震在外地经商,过了十年也没有回来。先生心理祈祷,梦里询问,占卜,模糊不清,不能得到伯震的消息。先生站起来说:“我哥哥不过是在国内。我哥哥能到的地方,我为何不能到呢?”他穿上鞋准备出行。乡里的人阻拦他说:“你不知道人哥哥到达的地方,东南西北哪里开始寻找呢?”先生说:“我哥哥是商人。商人在地的方,必定是大都市和县城。我走遍大都市和县城。一定能找到我哥哥。”
   于是他裁了几千张纸,写上哥哥的家乡、年龄和外貌,做成寻人的招帖。他每经过一个地方,就将寻人招帖贴在庙宇和街市上,希望哥哥也许能看见寻人招帖。即使哥哥看不见,知道哥哥的人也许能看见。他走了万里路,足迹几乎踏遍了所有的山川和洞穴,四面八方的各个角落,最终没有遇到哥哥。
   先生在衡山祈祷,梦见有人吟诵“沈绵盗贼际,狼狈江行”,醒来后认为是不祥的预兆。便求得一个读书人占卜这梦境。读书人问:“你求的是什么?”先生说:“我是为了寻找哥哥来到这个地方。”读书人说:“这是杜甫诗歌《舂陵行》中的句子。舂陵,就是今天的道州。您进入道州,一定会知道消息。”先生于是到了道州。来回不安地访求询问,没有消息。
   一天,先生进入厕所,将伞放在路边。伯震经过那个地方,看见伞,心里被触动说:“这是我家乡的伞。”顺着伞把儿看,看到上面有一行字:“姚江黄廷玺记。”伯震正惊诧的时候,先生出来了,兄弟二人相互看着,好像在做梦一样,忍不住放声大哭。路上旁观的人也叹息着流下眼泪。这时,伯震已经在道州有了田产和妻子,先生最后还是拉着伯震回到了家乡。
   我曾经看史书和传记。作为孩子遭遇不幸,辗转颠仆,寻求父亲寻求母亲的事不断出现在书中,作为弟弟寻求哥哥的事没有书上见过,难道是世上没有这样的事吗?或者是有这样的事,却被写书的人忽视了呢?当先生穿越险阻,冒着风霜大雪、爬越山川,饿着身体,冻着肌肤而不顾惜,没有吃食,瘪着肚肠面不体恤自己,穷尽天地之间的地方,到达日月所能照到的地方,急迫匆忙,只有寻找哥哥这一件事情,认为天下没有任何事情可以代替哥哥。而当时正是明朝景泰、天顺年间,明英宗和景泰皇帝,难道不是兄弟吗?景泰皇帝害怕他哥哥回到国内,明英宗害怕他弟弟活着。富贵利益和祸害,损害着人的本性,妨害着恩情德惠。用先生寻哥哥的事做比较,仁爱和险恶立刻就表现出不同了。难道不可以说,天地之间的三纲五常所寄托的地方,反而是民间吗?
   14.(1)由于愁多,故而不能成寐;由于不能成寐,方才知晓冬夜何其漫长,从而突显出思妇备受相思之苦的心理状态。(2分)思妇无比珍视远方的来信,于是将其贴身珍藏,时时拿出来细细品读,聊一慰藉,三年之后,字迹犹存,这是我么柔情与痴情的举动,又是多么值得同情和感动的感情。(2分)
   (2)这首诗先写季节转换、外界风寒,用景物的凄清衬托主人公内心凄凉,(1分)再集中描写她夜不能寐,只好仰观星月,借以打发漫漫长夜的生活场景,(1分)然后用一个最令人唏嘘感叹、惊心动魄的情节——“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写出她对远方的游子可悯可哀的感情,(1分)最后向读者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既表现了她真挚不变的感情,又展示了自己可悲的遭遇,令人同情。(1分)
   15.(1)《百年孤独》 加西亚•马尔克斯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之作《离骚》
   16.伟大:①树的生命比人的生命更长久。(1分)
   ②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就是历史,它们就是帝王。(1分)
   高贵:①贡献全部,从未索取。(1分)
   ②姿态优美,出神入化。(1分)
   智慧:①有灵有智,虽不语不行,心里面却比谁都清楚。(1分)
   ②处理复杂关系的大师。(1分)
   17.①清楚它与大自然的关系。
   ②清楚它的一生应该如何度过。(每点2分,全答对4分)
   18.梧桐树王:战胜条件的艰苦,生命力顽强(2分)
   无花果王:尽己所能做出最大贡献。(最大程度地实现自己的价值)(2分)
   19.启示:①人应该像大树那样,站稳脚跟,拥抱世界,“尽得天地风云之气”;
   ②人应该少说话多思考;
   ③人应该学会多奉献,少索取;
   ④人要活得高贵,有骨气;
   ⑤人要善于处理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⑥人的一生会遇到各种大大小小的灾难,但若能经历考验,那就支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从以上任意选取两点,每点1分,共2分。)
   20.(1)形象表达:树叶掉下来也怕砸脑袋。(或“吃豆腐也怕扎牙根”。)
   (2)抽象表达:事情终究会真相大白。
   (3)形象表达: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4)抽象表达:世间的事物都有自己的特殊性。(每小题2分,两小题4分)
   21.《致橡树》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尽情歌颂的事物。“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便是古人留下的表达爱情的千古绝唱。虽然爱情这一主题是亘古不变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爱情观是不断发展的。那么,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表达了怎样的爱情观呢?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路风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是梁山好汉的作风,路见不平尚该拔刀相助,更何况自己受了冤屈?但是梁山好汉中也有曾经有不平不能吼,举起来的拳头打不下,他是谁?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林教头”。
   《赤壁赋》900多年前的一天,苏轼从监狱里走出来,被人押着,远离亲眷,带着疲惫屈辱,带着累累伤痕,来到了当时偏僻、荒凉的黄州,来到了赤壁,展开了与赤壁的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的对话,完成了他精神上的涅槃,走向了思想上的成熟。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赤壁,走进苏轼的心灵世界。
   《愚溪诗序》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一腔爱国热血,却遭奸臣毁谤而被流放,于是悲愤地写下《离骚》。历史何其相似。柳宗元也因才高见妒,被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受排挤,被埋没,心情悲愤,写了《八愚诗》,并为之写下序文《愚溪诗序》,借愚溪景致以言心志。《愚溪诗序》就是一篇表现作者不幸遭遇和悲愤之情的“骚人”之作。
   《药》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人物:他刚直不阿,气冲霄汉;他义正辞严,抨时击政。他似一团火,热情奔放;他如一泓水,冷静沉着。他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表达着对人民的爱——揭示国民的劣根性。他——就是鲁迅!今天让我们一起拜读鲁迅先生又一篇透视国民灵魂的名作——《药》。(要点:与课文有关,语言表达好,各2分)
   22.中国温州籍餐馆女老板极其亲友30余人立足佛罗伦萨。(要点:主要事件是在佛罗伦萨站稳脚跟,陈述对象必须是女老板。这两个要素各2分)
   作文(略)


    
相关资料

  《西游记》名著阅读(2019年河南省中考题)
  古诗二首《池上》《小池》pptx课件1
  《红岩》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四川省雅安市中考题)
  成语的运用(2021年辽宁省鞍山市中考题)
  樊锦诗《古诗词中的“物流”》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山东省菏泽市中考题)
  部编版二年级下《语文园地八》教学反思
   《三峡》pptx课件(16页)
  任务二《准备与排练》ppt课件1
  名著及课外阅读(2021年广西桂林市中考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2021年黑龙江省绥化市中考题)
  《舵链》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河南省中考题)
   《灯光》知识点
  2021年湖北省荆门市中考作文题目及优秀范文
  《名篇名句默写》(2021年上海卷高考题)
  2021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名句名篇默写
  2021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实用类文本阅读
  张琰《出塞曲》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江苏省泰州市中考题)
  《心灵的呼吸》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北京市高考题)
  2021年江苏省无锡市中考作文题目及优秀范文:请让我来
  积累与运用(2021年江苏省南通市中考题)
  语言积累与运用(2021年山东省德州市中考题)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表格式教案
  《北冥有鱼》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四川省凉山州中考题)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阅读练习及答案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练习题
  《碛中作》《醉里送裴子赴镇西》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浙江省湖州市中考题)
  语言积累与表达(2021年重庆市B卷中考题)
  非连续性阅读(2021年新高考全国I卷高考题)
  《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全国乙卷高考题)
  陈启文《麒麟的舞者》阅读练习及答案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