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作文中心 >>读后感范文 >>

《黔之驴》观课记

 《黔之驴》观课记

 《黔之驴》这篇寓言故事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作品。由这则寓言故事衍生出的“黔驴之技”、“黔驴技穷”、“庞然大物”等成语广泛的流传。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继承了先秦寓言传统,使寓言成为一种独立完整的文学体裁。他在遭贬后,文章的思想和风格发生了变化。本文通过对貌似强大的驴最终被老虎吃掉的过程的叙述,意在讽刺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又无才无德、肆意逞强的人。

《黔之驴》这则寓言叙述了黔这个地方没有驴,一个好事者用船运了一头驴入黔,面对这个陌生的、新奇的庞然大物,林中的老虎由好奇到恐惧,进而试探,最终将驴吃掉。故事通过对老虎的动作和心理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老虎的谨慎、果断和凶猛,衬托出驴的装腔作势与外强中干。

作为初一年级学生,这则寓言篇幅较短,情节性强,比较容易激发学生朗读和复述地兴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地过程中,正字,疏通文意。复述故事,在互相补充的基础上,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进而体会老虎的心理变化过程,读出重音,声情并茂地读出老虎的动作和心理。朗读,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手段,读准字音,是基本要求,读通句子,是理解文章内容的前提,疏通文意后的朗读,是理解性的读,沉浸到文本中,力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令每一个文字都立起来,与师生对话。朗读,有层次,有要求,形式多样,让朗朗读书声回到课堂。在铿锵有力、曲折萦回的读书声中,走进文本,聆听先人的智慧。

以上是对文本的粗浅认识,接下来就马云伟老师的教学实践再谈谈对文本的理解。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执教者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过程中,学生由于对文本内容的不熟悉,朗读时字词读音偶有不准确,情感的变化不到位。几个学生反复读同一句话,“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都没有读出虎的恐惧来,越发显得紧张。怎么办?马老师适时地范读,朗读时加重了“鸣”、“大骇”、“遁”、“恐”等字,学生顿悟,老虎的恐惧是这样的,朗读时这些表示老虎恐惧的动作和心理的实词的强调很重要。不仅化解了学生的紧张,更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接下来的齐读,学生们有了底气。整节课前后朗读得比较看来,朗读确实达到了效果。马老师朗读教学的指导,给我们的启示:朗读指导要有方法,关注轻重音、语气语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读,有引领,有示范,学生有抓手,有激励,才有效果。

马老师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尤其是他的徒手教学,更是充分展现了青年教师扎实的基本功,自信洒脱的风采。

从教材的角度看来,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基本到位。文章第一节中“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憗憗然,莫相知。”老虎第一次与驴相遇的情景很是可笑,想来这百兽之王,面对庞然大物的驴,一时以为天神降临,委委屈屈地躲进林中,小心翼翼地偷偷看着不知是什么东西的驴,害怕是有那么一点点,但更多的是好奇,是疑惑,毕竟无论是谁,面对陌生事物,最初的反映好奇大于恐惧。恐惧,是由于驴的那一声“鸣”,虎才“大骇”的。所以,朗读和理解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体会老虎的好奇、疑惑的心理。

    教学过程中,马老师很注重学法的指导。本文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是教学重点之一,他适当的引导学生梳理了“以为”“益”等一词多义现象,以及“船”和“蹄”字的词类活用。课后,有的老师质疑教学过程中实词没有全部落实,我在想,课堂教学只有四十分钟,对于初一学生而言,不可能一节课的时间只疏通字词,一是课时不允许,二是文本篇幅较短,三是学生会感到乏味,失去对文言文学习仅剩的那点兴趣。有些字词是可以预习解决的,有些是可以通过练习或作业巩固的,有些则是通过课堂教学完成的。教师要做的是做出一个“样子”,教会学生以后遇到这类词,可以这样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再者,马老师教学中有一个特别突出的亮点,利用插图,请同学们找出与图片相匹配的文字。本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老虎的动作和心理变化过程。课后,我们发现,文本的插图不完全符合文字的描述,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我想,马老师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习惯。

那么,面对教材出现的这一情况,我想可以这样解决。在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请同学们找出与文章插图相匹配的词语?学生是很容易找到文末几句话的,“因跳踉大喊,断其喉,尽其肉,乃去”,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插图,你找得句子和图片完全符合吗?有那些差别?孩子们的观察力是不容小觑的,尤其是质疑权威的教材,想必他们定会瞪大了眼睛,仔细搜寻,他们会发现,老虎的表情不够“喜”,老虎的动作应该是跳到驴的前面,咬住驴的“喉”,而不是从后面扑过去,咬住驴的后背。驴的体形不够“庞然大物”的标准。这样的发现会令他们对文本的印象更加深刻,更有利于教学。

《黔之驴》的教学,给我们文言文教学提供了许多思考的空间,在文言文教学的阵地上,我们还是一名新兵。无论是文言阅读的功底,还是文言教学的经验,我们多显粗糙,打磨每一节课,静下心来,阅读文言作品,积淀文言底蕴,传承传统文化。

    
相关资料

  《黔之驴》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上海市黄浦区中考二模)
  《黔之驴》ppt课件(17页)
  《黔之驴》阅读练习及答案(四)
  《黔之驴》《日喻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黔之驴》ppt课件(21页)
  《黔之驴》知识点荟萃
  《黔之驴》《采莲曲》《爱莲说》《为学》《礼记一则》《卖炭翁》知识点
  《黔之驴》ppt课件(14页)
  《黔之驴》阅读习题及答案(三)
  《黔之驴》教案16
  《黔之驴》练习3
  《黔之驴》ppt课件(28页)
  《黔之驴》赏析
  《黔之驴》教学设计15
  《黔之驴》ppt课件(23页)
  《黔之驴》ppt课件(24页)
  《黔之驴》表格式导学案7
  《黔之驴》教学反思
  《黔之驴》导学案6
  《黔之驴》故事新编
  《黔之驴》学案4
  《黔之驴》课堂实录3
  《黔之驴》复习资料
  《黔之驴》教案14
  黔之驴课外练习《谄虎》、《长生猪》
  《黔之驴》ppt课件(35页)2
  《黔之驴》《爱莲说》复习反馈
  《黔之驴》学案2
  《黔之驴》ppt课件(35页)
  《黔之驴》点击答案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