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2008年云南省中考语文模拟题
会员:笑红尘3 友情提供
云南省中考模拟题
一、积累与运用(含1——6小题,共20分)
1.给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汉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分)
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北边有两个园,一个是庄静公主的“镜春园”,一个是道光奕歆( )的“朗润园”,它们都属于清代八大古园遗zhǐ( )。春节刚过,未名湖以北朗润园、镜春园和全斋区域内的平房要开始大规模的拆( )建。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每个字0.5分,2分)
教育部重点打击高考违归行为,在考场或者教育机构禁止的范围内暄哗、吸烟或者实施其他影响考场次序、善自离开考场等行为,取消该科目的考试成绩。
错别字 修改
3.读下面的语段,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2分)
人生需要理想的呼唤。你慵懒时,它呼唤你勤奋;你昏睡时,它呼唤你 ;你高傲时,它呼唤你 ;你莽撞时,它呼唤你 ;你跌倒时,它呼唤你 。
4.名著填空。(2分)
描写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著名古典小说《 》,是神魔小说的代表。刻画了孙悟空这个除魔降妖的英雄人物。取经路上,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请你举出几个孙悟空除魔降妖的故事或者出自这部书的俗语: 、 、
、 。
5.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做题。(2分)
百货大楼于元月10日上午10时将举行开奖仪式。这次开奖仪式在百货大楼举行,开出的是金奖。
在不改变原意、不增减内容的前提下把上面两个句子合成一个单句,分别强调开奖重要性和开奖时间。
①强调开奖的重要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强调开奖的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提示或要求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诸葛亮《出师表》论及先汉之所以能够兴隆的主要原因是“ , 。”
(2)江流天地外, 。
(3)曹操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而李白却说“抽刀断水水更流, 。”都是写忧愁的名句。
(4)无可奈何花落去, 。
(5)苏东坡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表达他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的句子是“会挽雕弓如满月, , ”。
(6)辛弃疾一生的愿望都围绕着出兵北伐,抗击金兵,收复北方沦陷的大片土地,来建立自己不朽的功勋。在他的《破阵子》词中,是这样来表述他的理想的:“ ,
。”
(7)来归相怨怒, 。
二、阅读(含7——26小题,共50分)
(一)(7——12小题,共16分)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A.亲贤臣,远小人 (形容词用作动词,疏远、远离)
B.愿陛下亲之信之 (愿意)
C.每与臣论此事 (每当,每次)
D.由是感激 (此,这)
8.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是 (2分)
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B.臣本布衣
C.由是感激
D.先帝不以臣卑鄙
9.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B、奉命于危难之间
C、咨臣以当世之事
D、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0.翻译(5分)
①咨臣以当世之事
译文:
②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
11.简要概括这两段话的主要意思(3分)
答:
12.出自第二自然段的一个成语是
(二)(13——17小题,共14分)
人类语言采用声音作为手段,而不采用手势或图画,也不是偶然的。②人类的视觉最发达,可是语言诉之于听觉。③这是因为一切倚赖视觉的手段,要发挥作用,离不开光线,夜里不成,黑暗的地方或者有障碍物的地方也不成,声音则白天黑夜都可以发挥作用,也不容易受阻碍。④手势之类,距离大了看不清,声音的有效距离大得多。⑤打手势或者画画儿要用手,手就不能同时做别的事,说话用嘴,可以一边儿说话,一边儿劳动。⑥论快慢,打手势赶不上说话,画画儿更赶不上。⑦声音惟一不如形象的地方在于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但在原始社会的交际情况下,这方面的要求是次要的,是可以用图形来补充的。⑧总之,正是由于采用了嘴里的声音作为手段,人类语言才得到前程万里的发展。
13.本段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答( )
14.人类语言采用声音作为手段同打手势或者画画相比有四大优点,请用简明的话概括出来。(2分)
①听觉比视觉发达; ②不依赖手;,
③不易受阻,速度快;, ④人们习惯了用声音;
⑤传递的有效距离大; ⑥不受光线的限制。
A.②③⑤⑥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⑥ D.③④⑤⑥
15.这一段采用了比较的说明方法,请指出什么和什么作比较,怎么比较的(4分)
答:
16.本段说明的中心是(3分)
答:
17.第七句话“声音惟一不如形象的地方在于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唯一”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答:
(三)(18——25小题,共20分)
精简与反弹
机构改革正在县、乡两级开展。以前是“只搬菩萨不拆庙”,结果请出去的菩萨过了一阵又都归位,而且精简一轮,膨胀一轮。这一回,中央政府采取了既搬菩萨也拆庙的办法,上行下效,大有打破“轮回”的希望。但是,也还不能高兴得太早。因为庙是拆了一些,菩萨也请出了一些,但是职能尚未转变,因此留下的菩萨就有些忙不开手脚。又要保佑平安,又要保佑发财,又要管生儿育女,又要管长命百岁……香火如此之旺,布施如此之多,兀的不忙煞人也么哥。
怎么办?上头说了:管你该管的事,不该管的当由企业管就放给企业,当由中介机构做的就放给中介机构;减员就要省事,省事才能减员。无奈这灵丹妙药,对不上各路神仙的心思。手里有把米,不叫鸡就来。手里没了米,谁给你烧香磕头,谁给你灯油布施?
人减了,事不肯减,难道有三头六臂?不然,山人自有妙计。事,就是权。把权留在手里,何愁无人办事?下属单位那么多,借几个人来“打工”。编制没有增,对上可以交代;工资下面付,自己毫无负担;至于下属单位,巴结还来不及呐。所以,如果编制办认认真真去调查一下以各种名目借到庙里的“野菩萨”究竟有多少,心里就会更有数了。机构没有增加,编制没有突破,并不等于改革没有出现反弹。
诗曰:
瞒天过海有奇才,
菩萨也能借调来。
要保庙中香火旺,
只因难舍手边财。
18.“只搬菩萨不拆庙”这个句子中的“菩萨”和“庙”具体指什么?(2分)
菩萨:
庙:
19.“搬菩萨”、“拆庙”用了 的修辞手法。它们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3分)
具体含义是:
20.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阐释“手里有把米,不叫鸡就来”这句话的含义。(2分)
答:
21.这段文字所谈论的话题是关于 。(2分)
22.出现反弹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限7个字。(2分)
23.这段文字采用的议论方法是 论证。(2分)
24.简要概括说明作者的论点。(3分)
答:
25.“这灵丹妙药,对不上各路神仙的心思”要表达什么意思?(2分)
答:
26.就此文所谈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你有这样的感受吗?请具体谈谈。(2分)
答:
三、写作(50分)
27.下面两题,任选其一。
(1)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常使我们悟出一些做人的道理。你一定有这样的经历和见闻,对这些道理也会有自己的认识。请以“做人要 ”为内容,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要求:
①必须从以下10个词语中选择一个词语,与上面题干中“做人要”组成一句话(如“做人要诚实”),做为文章的中心或论点。这10个词语是:诚实、真诚、守信、宽容、正直、厚道、有责任感、有孝心、有主见、有合作精神。
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如果写记叙文必须写一件具体的事情来表现中心,要有真情实感,;如果写议论文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阐明一个论点。不得少于600字。
(2)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和西方强势文化的入侵,年轻一代盲目追随西方生活方式。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愚人节等等不一而足;倒是我们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传统文化却知之甚少。总算想起一个“七月七”的七夕,还要说是“中国的情人节”。一到西方的节日,商家乘机造势,广告铺天盖地;城市里传统节日的气氛却日渐淡薄。
请你以“洋节与传统节日”为话题作文。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如果写记叙文必须写一件具体的事情来表现中心,要有真情实感,;如果写议论文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阐明一个论点。不得少于600字。
参 考 答 案
1.Pàn xīn 址 chāi
2.规 喧 秩 擅
3.清醒 谦恭(谦虚、谦逊) 谨慎(小心) 站起(站立) (2分,每错一处扣0.5分)
4.三打白骨精 火眼金睛 筋斗云 紧箍咒 跳不出如来佛的掌心
5.①元月10日10时将在百货大楼举行的开奖仪式开出的是金奖。
②这次将在百货大楼举行的开奖仪式时间是元月10日10时。
6.亲贤臣,远小人 山色有无中 举杯消愁愁更愁 似曾相识燕归来 西北望,射天狼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但坐观罗敷
7.B
8.C
9.D(取消句子独立性)
10.注意句式的转换,补语前置作状语。
11.以历史教训要求国君任用贤能之人,追怀先帝知遇之恩,表明心志。
12.三顾茅庐。
13.A
14.A
15.声音和图画手势比较。从光线、距离、器官、速度、稳定性、持久性几方面比较其优劣。
16.说明人类语言采用声音作为手段的原因。
17.不能。突出强调声音有四大优点,而只有一个缺点。
18.菩萨指机关工作人员。庙:机构。
19.比喻。精简人员;撤销机构。
20.手里有权,就不怕没人来求着办事。
21.政府机关精简机构、裁减冗员。
22.只因难舍手边财。
23.比喻论证。
24.因为有部门的利益驱动,精简机构和裁减冗员都很困难。
25.中央的精神和下面的部门利益相冲突。
26.略
2006年中考模拟试卷
一、 知识积累:(15分)
1.默写:(10分)
⑴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
⑶去年四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会见来访的国民党主席连战时,引用了孔子的“ ,
? ”以表达喜悦之情。
⑷《岳阳楼记》中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喜的两个四字句是: , ;
⑸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指出“先汉兴隆”的原因是 : , 。
⑹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有一句赞美黄山的诗: , 。
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⑻秦朝末年,陈胜、吴广顺应历史潮流,揭竿而起,势如破竹,极大地撼动了秦王朝的统治。这恰好证明了孟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⑼初三毕业晚会上,同学们欢聚一堂,有的在依依话别,难舍难分;有的在憧憬未来,畅谈人生。请你从学过的中国古诗词中任选一句(联)表现离情别意或思想抱负的诗(含词曲)句,作为临别赠言献给大家。 。
⑽《木兰诗》结尾:“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后人概括为一个成语“ ”。
2.下列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薄 鄙薄 薄利 妄自菲薄
B:绪 绪论 头绪 千头万绪
C:屑 纸屑 琐屑 不屑置辩
D:益 利益 益处 精益求精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校园里的花开得很旺,姹紫嫣红,满园芬芳。
B.刘老师讲课抑扬顿挫,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位同学。
C.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犯下的惨绝人寰的暴行,已永远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D.在中考誓师大会上,李明信口雌黄地说:一定要考出好成绩回报父母和老师。
二、 语言运用(5分)
4.读下面一则消息,完成相关问题。(3分)
新华社6月1日电 国家林业局宣传办主任、新闻发言人曹清尧1日在国台办例行记者会上说,向台湾同胞赠送大熊猫的相关工作已经开始。这对大熊猫一旦确定后,我们将公开为大熊猫征名,按照以往习惯,大熊猫将采取双名制,即乳名和大名,均为两个汉字,在大陆征集乳名,在台湾征集大名。
请根据提供的消息提取主要信息(不超过10个字)。
5.对对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请你试着完成下面的对联。(2分)
上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
下联: ,
三、 阅读理解:(50分)
(一) 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6—9题(8分)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6.作者认为:该“刑”的是________的人,该“赏”的是_________的人。(填文中词语)
7.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C、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D、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8.对选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是一项是:( )
A、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引用比喻失去了本义,以致堵塞了臣民们竭诚进谏的道路。
B、不适宜妄图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来堵塞臣民们竭诚进谏的道路。
C、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臣民们竭诚进谏的道路。
D、不适宜随便看轻自己,说话失去了本义,以致堵塞臣民们竭诚进谏的道路。
9.两段选文中各包含了作者对“陛下”所提的建议。
第一段话中作者的建议是: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
第二段话中作者的建议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___(不得用原文)。
(二)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10—13题。(8分)
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树阴。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①背之物。惠②谴争者出,顾州纪纲③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咸无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注:①藉jiè:垫、衬 ②惠:李惠,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使 ③纪纲:主簿,官职名
10.解释下列词语。(2分)
同释重担息树阴 释:
顾州纪纲曰 顾:
群下咸无答者 咸:
得其实矣 实:
11.下面句中的“以”与“以杖击之”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不以千里称也
1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13.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14—20题。(17分)
①何谓甲?何谓胄?
②甲自然是指铠甲,至于胄,古称“兜鍪”,就是今天的头盔。在人类的战争史上,甲的出现要早于胄。其实铠与甲意义也有区别,人云“古用皮,谓之甲,今用铁,谓之铠”。甲的材质最初是藤木和兽皮。未经制革工艺的早期兽皮现在已经没有实物可供考证。但三国时有“诸葛亮火烧藤甲兵”的传说。可见藤甲的确有独到之处。根据台湾原始耶美人藤甲复原图可以想像,发展到三国时代的藤甲的确可以达到同铁甲媲美的地步。不过藤甲从来只是“旁门左道”,尽管有无与伦比的韧性和对砍劈出色的防护,但材料简陋的缺点还是使它无缘军队的制式装备。
③相比较而言,皮甲幸运得多,由于轻便灵活,工艺简单,中国商代军队就已经普遍装备,并且在以后的数千年间时隐时现。古代皮甲,多以犀牛、鲨鱼等皮革制成,上施彩绘,屈原《九歌》中“操吴戈兮披犀甲”就是生动的写照。春秋战国之交,皮甲胄的发展达到鼎盛,甲衣由表面涂漆的皮片编缀而成,大块长方形甲片组成身甲,袖甲则由从下到上层层反压的小型甲片组成,以便臂部上抬活动。至此,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意义深远的成熟甲式——札甲。
④谈到札甲,不能不提秦陵石铠甲的重现天日,这一发现使人们有机会重新认识秦代及中国铠甲制作的里程碑式的发展。出土的石胄从根本上推翻了“秦无胄”的历史谬误,出土的石铠甲也印证了历史文献的记载:即秦代的札甲甲片已趋细小,更加贴身灵活,同时编缀技术上,腰、臂等活动部位大量采用阳线,胸、背等活动较少的部位则采用阴线,形成了甲片叠压、阴线和阳线的规范,从而奠定了中国甲胄的基础。秦代军吏、骑兵、步兵、驭手等铠甲各不相同,体现出森严的等级制度。
⑤除了皮甲,商周时期还有“练甲”和“铜甲”。练甲以缣帛夹厚绵制作,属布甲范畴;铜甲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青铜兽面胸甲。战国中期出现的铁甲虽然优点明显,但鉴于当时冶铁技术的制约,广泛采用仍然困难,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西汉。冶铁业的蓬勃发展让铁甲胄占据了“甲胄老大”的地位,同时使甲式分化出了新的样式——鱼鳞甲。鱼鳞甲是札甲登峰造极的结果,整套所用甲片超过2200片,因甲片叠压密似鱼鳞而得名。此种甲制作工艺相当复杂,毫无疑问只有显赫之人才能穿用。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鱼鳞甲即使与后世铁甲相比也毫不逊色,因为在材质相同的前提下,铁甲质量高低只决定于制作工艺。
(节选自《世界军事》2005年第二期《锋镝的宿敌》)
14.根据短文的内容,给它拟一个恰当的标题;(2分)(不超过7个字)
15.联系上下文解词。(2分)
a、“相比较而言,皮甲幸运得多”
幸运:
b、“不过藤甲从来只是‘旁门左道’”
旁门左道:
16. 下列关于“皮甲”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分)
A. 由于皮甲具有轻便灵活,工艺简单的优点,商代军队就已经普遍装备。在此后的数千年间,皮甲还不时受到人们的重视。
B. 引用屈原《九歌》中的诗句,是为了说明皮甲的用料来源。
C. 皮甲出现的同时还出现了身甲和袖甲,此后紧接着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意义深远的成熟甲式——札甲。
D. 商周期间,甲衣的制作在不断变革发展着。到了春秋战国之交,皮甲的发展终于达到了鼎盛时期。
1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 “兜鍪”指的是“胄”,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头盔。辛弃疾有词曰:“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B. 秦陵石铠甲是札甲的一种类型。札甲的出现,对中国铠甲制作而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C. 秦代甲衣制作工艺中运用了阴线和阳线技术。这一工艺体现了甲衣由实用到便捷、美观的发展过程。
D. 有了锋镝,也就有了甲胄。中国古代甲胄伴随着战争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18.本文是按照甲胄 的特点,进行 说明的。如果按我们对说明文说明顺序的划分标准看,本文的说明顺序是 。 (3分)
19.“铠甲”和“盔甲”是同一物品吗?如果不是,两者有何差别?(3分)
20.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试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3分)
(四) 阅读《读书三境界》完成20 —26题(17分)
读书三境界
①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
②“吞”乃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感的发奋的青春初潮的标志。虽然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腹胀——但这个过程毕竟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lún( )的必不可少的前奏。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里的泛读而成名成家的。“吞”虽为知识积累的必经之途,但毕竟是读的低级阶段。
③“啃”乃咀嚼( )( )消化,强行吸收——是志存高远的人生必经的头昏脑涨、寝食不安的dǐ( )砺智慧的夜路。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当然谈不上享受——但却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任何一位学有所成的人都不能蠲(juan)免的里程。“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这是将死的知识化为活的血肉的过程。
④“品”乃焚香沐浴,如饮醍醐(tihu 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是成熟聪颖的心灵与星空的娓娓絮语。月下折枝,花前怜玉,豁然贯通的人生不胜惋惜地告别了青春光阴——庄严地踏上了奉献岁月。浮躁尽除,功利淡化,读书成了颐养灵性的乐事——“默然回首”,天机消溶于慧心。“品”是在“啃”之基础上悟性升华——这是进入人生创造之园的门票。
⑤读书人多如牛毛,但大多数都停留在第一境界,仅少数不甘人生庸碌者可进入第二境
界。进入第三境界,非志强智达者不能。但能进入第三境界者,必是成功地穿越了第一与第二境界的人。“吞”至其博,“啃”至其( ),“品”至其( )——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
⑥举凡大家鸿儒,书读到“品”的份上后,往往将“吞”“啃”“品”三字当成进一步治学的相济并用的三种方法:“吞”文字,“啃”新意,“品”韵致。或者是:泛读的“吞”之,精读的“啃”之,需细细体悟的则“品”之。
⑦对一般的读书人而言,不谈三境界,如能将“吞”“啃”“品”三宇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不同阅读方法:用于消遣的书“吞”,有用的书“啃”,启心益智的书不妨“品”——那么,人生同样会受益无穷。
21.写出拼音后面的汉字,为汉字注音。(2分)
满腹经lún( ) dǐ( )砺 咀( )嚼( )
22.第③段中“为伊消得人憔悴”一句,是引用 朝著名词人 的句子。(2分)
23.阅读第⑤段,根据上下文意填词。(2分)
“吞”至其博,“啃”至其( ),“品”至其( )——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
24.作者认为读书三境界“吞”、“啃”、“品”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关系是什么?:(4分)
“吞”:
“啃”:
“品”:
“吞”、“啃”、“品”三者的关系是: 关系。
25.阅读⑤、⑥、⑦段,作者认为“大家鸿儒”与一般的读书人的差别在于哪里?(2分)
26.对本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A 文章列举了大量的具体的事实,阐述了读书三境界的观点。
D 本文阐释了“吞书”、“啃书”、“品书”的内涵和三种境界对不同的读书人的意义。
C.作者善于取譬说理,说理透彻,深入浅出,使读者心悦诚服。
D 本文在阐释道理时态度平和,言辞中肯,使人易于接受。
27.你在读中外名著时,采用的是什么读书方法?有什么收获?请略举一例加以说明。(3分)
答:
四、 写作(50分)
28、下面两道作文题,请任选一题作文
文题一、
阅读并不局限于书本,更在生活中,“处处留心皆学问”。有时也应该阅读山、水、花、树、清风,明月……有时也应该阅读政治、经济、文化、亲情、友情,甚至一只鸟、一个人……
请以“阅读 ”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文题二、
元代大学者许衡一日外出,因天气炎热,口渴难忍。路边正好有一棵梨树,行人纷纷去摘梨,惟独许衡不为所动。有人便问:“何不摘梨以解渴”他回答:“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其迂腐:“世道这样乱,管他是谁的梨。”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我心有主”,意味着一个人能够坚持自己的主见,恪守自己的操行,排除外界的干扰和诱惑,不为外物所役,不被名利所困。在现实生活中,如果能做到“我心有主”,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坚守精神家园,自然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梨虽无主,我心有主”,这是一种准则、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精神。
请以“坚守”为话题作文。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
2006年中考模拟试卷参考答案
(WCT)
一、 知识积累:(15分)
1、默写:(10分)
⑴千树万树梨花开
⑵无可奈何花落去
⑶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⑷心旷神怡、宠辱谐忘
⑸亲贤臣,远小人
⑹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⑻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⑼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⑽ 扑朔迷离
2.B
3.D
二、 语言运用(5分)
4.“为赠台大熊猫公开征名”或“征集赠台大熊猫名字”。
5.宽对即可。示例:①艺高胆大,悟空勇斗魔 ②义盖云天,关羽私放曹
③多愁善感,黛玉悲葬花
三、 短文阅读:(50分)
6.作奸犯科 忠善
7.B
8.C
9.开张圣听 严明赏罚
10. 释:放下
顾:左右看 回头
咸:都
实:真实的,真正的
11.D
12.(李惠)让相争的两人看(从羊皮上打下的)盐粒,背柴者才主动表示愿意接受惩罚。
13.可从李惠或“负者”的角度作答。例:李惠——秉公执法、实事求是、用事实说话等
“负者”——为人要诚实、不贪、假不真不了等
14.中国古代甲胄
15. a、由于皮甲轻便灵活,工艺简单,备受青睐,早在商代军队就已经普遍装备
b、由于藤甲选用的材料原始而简陋的缺点,使它无缘军队的制式装备。
16.C
17.C
18.制作选材不同 分类 逻辑顺序
19.分类别 举例子
20. 不是 铠甲,指“甲”从制作选材上区分;盔甲,指头盔和铠甲
21.纶 砥 jǔ jué
22. 宋 柳永
23.深、 灵性
24.“吞”:泛读或博读(生吞活剥,囫囵吞枣)
“啃”:精读(咀嚼消化,强行吸收)
体悟( 焚香沐浴,如饮醍醐 ) (可从文中找答案,也可自己概括。)
层递( 层进、递进 )关系
25.大家鸿儒,往往将“吞”“啃”“品”三字当成进一步治学的相济并用的三种方法,而多
数读书人则仅停留在第一境界,能将“吞”“啃”“品”三宇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不同阅
读方法的人也为数不多。(大意正确即可)
26.A
27.开放题,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四、 写作(50分)
28.作文
相关资料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