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教案下载 >>初中文言文 >>

《故都的秋》赏析

    读罢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文章里那种浓浓的秋意深深地吸引着我,那里的秋雨,那里的秋蝉,那里的秋果,那里的一切一切,都是那么的迷人,那么的富有韵味,令人遐想无限。 
    作者善于抓住秋的特点来写秋,五幅图画,写“庭院读秋”,突出故都之秋的“清”;写“清晨踏秋”,突出故都秋的“静”;写“秋蝉啼秋”,连用“衰弱”“残声”“啼唱”“嘶叫”四个词,把秋的“悲”渲染得淋漓尽致;写“闲人秋叹”天灰、风凉、雨歇、云卷、天晴,突出沉重凄凉;写“柿枣映秋”,让故都之秋“悲”而且“壮”,平添了一份眷恋向往之情。在景物的着色上特别偏爱冷色,如“碧绿的天色”“牵牛花的蓝朵”“淡绿微黄枣子颗儿”,柳阴下的丝丝日光,这些单的、纯的、淡的、暗的色彩,都与作者寂寞的感受有关。
     作者注意调动不同的感觉写秋,如视觉,天是“碧绿的”,“秋草”是“尖细且长”的,如视觉作者特别选用一些很轻很细的音响,如“西山的虫唱”、悠远的钟声、“驯鸽的飞声”、寒蝉的嘶鸣、息列索落的雨声、都市闲人缓慢悠闲的微叹。这些细微响动,普通人很容易忽视,但在敏感寂寞的作者心中却留下很深的痕迹。
     作者还很细腻地展示自己在观景赏景时的感触,如:“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看“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踩在槐树的落蕊上,“感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
    《故都的秋》起笔便见不凡,直接切入主题。“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他不远千里竟是为了饱尝一下北国古都的“秋”,其情的强烈溢于言外,又给读者留下一个大的悬念,究竟这北方的秋,因何以这样引人? 
     接着作者又很简约的把文章递进开来:这古都的秋,只有在北方才能领略得到。因为“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同时,还蛮有深意的说出了一番话:“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显然,要想领略这秋,并不在于人人都懂得的都赞美的名花和美酒之美上,秋之领略,应该在哪里呢?此时,他笔锋一转,把我们带进了北方的秋天里。从常见的几样毫无关联的景物里,并列的,散散的,曲尽其妙又极研尽致勾勒出秋“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 
    总的来说,《故都的秋》通篇无一“愁”字,话到唇边不言愁,但处处潜着“愁”的落寞。

    
相关资料

  “静”处探幽,独特的“我”——《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比较阅读ppt课件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故都的秋》《江南的冬景》《我对当今散文的一些看法》阅读练习及答案
  《故都的秋》《我与地坛》阅读练习及答案
  《故都的秋》《江南的冬景》阅读练习及答案
  《故都的秋》ppt课件(17页)3
  《故都的秋》pptx课件(25页)2
  《故都的秋》公开课ppt课件(12页)
  《故都的秋》阅读练习及答案(四)
  统编版《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阅读ppt课件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册《故都的秋》ppt课件(19页)
  《故都的秋》ppt课件(62页)
  《秋天的况味》《故都的秋》阅读练习及答案
  《故都的秋》ppt课件(37页)
  《故都的秋》导学案6
  《故都的秋》ppt课件(18页)
  《故都的秋》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四季京味儿》阅读练习及答案
  《故都的秋》ppt课件(45页)
  郁达夫《故都的秋》课后作文:故乡的秋
  《故都的秋》ppt课件(17页)2
  郁达夫《故都的秋》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故都的秋》pptx课件(39页)
  《故都的秋》pptx课件(11页)
  关于秋天的古诗文名句
  《故都的秋》ppt课件(54页)
  《故都的秋》教案(含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故都的秋》教案16
  《故都的秋》ppt课件(28页)3
  《故都的秋》ppt课件(27页)3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