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前方》教学设计11

前方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摄影散文的特点,体会联想这一创作手法的具体运用。
    (2)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体悟文章的立意,尝试进行简单评点。
    (3)了解文章虚实结合的写法,解读自己认为内涵比较深刻的句子,感受人类精神家园的内涵。
教学重点:了解文章虚实结合的方法,与文本对话,感悟语句表达的深意并尝试进行简单的评点。
教学难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人类精神家园的内涵。

一、导入
同学们,“前方”是一个抽象而充满诗意的名词,“前方”可以使我们产生无穷的联想,它以独特的魅力引领我们去探索外面丰富多彩的世界,去追寻属于自己的纯真梦想,而这过程就是艰辛的人生旅途。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赏析一下曹文轩先生以“前方”为题的摄影散文。

二、简介作家、文体(出示投影,结合课下注释):
曹文轩,生于1954年,江苏盐城人,中国现代作家、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作品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少儿成长小说三步曲)。
曹文轩先生以《前方》为题而写的摄影散文,它由一位印度摄影师拍摄的名叫《前方》的照片而引发。所谓摄影散文就是对摄影作品作一番解读、鉴赏,进行联想和想象,穿插描写、议论、抒情写成的散文。

三、文本研读
1.观察图片,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师:我们在早读课上已经很好的阅读这篇课文,对于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全文共12节,由摄影图片切入,然后产生联想进行思考,最后又归于画面。首先一起来读一下第一小节,思考一下,作者是怎样切入画面的?作者选择怎样的角度进行观察思考的。
明确:图片展现的是一个拥挤的老式公交车车厢,其中有一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外。切入点:猜测画面人物的行动目的,可能是归家或远行。作者其实想归纳这样一个事实,既无论是归家还是远行,他们正在路上。

2.再读课文,了解内容,把握重点
师:摄影散文的重心在作者由画面发生的思考上,课前布置了同学们预习课文,要求找出作者思考见解的语句,请同学们来说一说。
明确:在学生自行阅读的同时加以提示:这样的语句一般会出现在文章的什么地方?(段首或段末)并针对学生的回答和他们的一些见解,适时的补充分析。最后总结归纳,以投影展示:
①人有克制不住离家的欲望
②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③人的悲剧性实质

3、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
师:为什么会引发这些思考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结合课文内容来探讨一下作者提出的这三个观念。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作者提出人有克制不住离家的欲望,“克制不住”说明?(离家的欲望很强烈,甚至是与身俱来的)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罗列了那些原因说明人的离家。
结合课文中的一些语句,并用一些简洁的语言来概括。
①迁徙的习性
②外界的诱惑
③出于无奈
④理想的召唤
为了表达出这种强烈的离家欲望,作者用了“克制不住”一词,文中这一方面是如何体现的呢?找出这方面写的好的地方来点评一下。
(1)动物迁徙类比人类迁徙(声势浩大,撼动人心)
多媒体展示图片(离家是人的本性,是人内心的需要,是一种本能)
(2)外界的诱惑(谁也不愿意做井底之蛙,总想出去走一走,去闯一闯,去见识一下外面的花花世界)
播放《外面的世界》并显示课题,结合对于歌词的理解。
(3)出于无奈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曾经看过的一些影视剧作品,举例,直观感受。(或结合《乡土情结》中离家的几种情况对比分析)
(4)理想的召唤
前方——理想
由于理想的召唤,人们不知疲倦地走着,因此就有了路。这条路是一条追寻梦想的路,是人生之路,是人生的旅途,而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这里由理想的召唤又引申出人类流浪的天性,而这人类流浪天性,也出于命运。
播放《橄榄树》并显示歌词,相互结合理解。

4.重点阅读,难点突破
(1)师:请同学们阅读第十节,因为前方(理想),于是他便开始离家开始流浪,走在路上,踏上旅途,而这个旅途却是一场苦旅,人生的实质也是苦旅。路途上的苦不堪言体现在什么地方?为什么有的人坐在豪华的艇上,舒适的飞机中,在作者看来也是一场苦旅?
明确:作家关注的不仅仅是人的具体的生活状况,更是深切关注着人的精神状态,人的身体或许并不在流浪,但人的心灵却是一直都在流浪。作家将现实中的路抽象为人生之路,命运之路,人生实质上一场精神的苦旅。
(苦旅——肉体,精神)

(2)学生齐读文章最后两小节,并思考:人的悲剧性实质包含怎样的深刻的含义?
明确:
①“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
目的地:心灵的归宿、寄托,精神家园
人生总在不断探索,总是不能满足现状,因此永远无法到达理想的彼岸,人生旅途之所以是一场苦旅,是因为理想难以事项,精神难有归宿。
②“而(其实应当是‘还’)在于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③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还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无法还家:一直在流浪,无法找到一生的归宿
实实在在的家——精神家园
              离家-想家(乡愁、乡思)
无法还家
还家-无家
概括起来作者告诉我这样的悲剧实质,人在外流浪,总在惦念家园,可回到家却发现这不是自己理想中的那个家,这个悲剧其实是人一直在生命的旅途上追寻理想,追寻精神的家园,但始终找不到,精神无处寄托的悲剧。
(3)朗读并分析作者解读崔灏的诗
明确:崔所念想的那个家并不是遮风挡雨的那个实在的家,而是由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他登楼呼唤的是能给他带来精神安慰的栖身之所。
 “家”是精神的归宿,精神的栖息之所。
“前方”是理想,是精神的目的地;
   “路”是人生的征途,是追求理想的过程。

5.朗诵崔诗,小结课文
纵览全文,曹文轩从不可克制的离家欲望出发,指出离家依然要归家,这个家不仅是他的生养之地,更是心中理想的精神家园,不到达它却是一场没有结局的悲剧。作者揭示的正是人类精神与理想无所皈依的生存处境。

四、拓展讨论
作者为什么要向我们揭示人生悲剧性实质?是不是要我们对人生旅途产生畏惧,不要追求精神的家园呢?
明确: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作者揭示的是人生存的真实境遇,目的是发人深省,更好的走好人生之路。这种悲剧本身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人因为对外界未知、新奇的渴望,对于理想的追求,离开家园,朝向远方,这是人类进步、发展、、壮大的前提。
人在生命的旅途中有了精神的追求,人生也就充实起来,能够体现生命的价值。所以作者揭示悲剧性意义不是悲惨的,不是悲壮的,而是崇高的!这是一种崇高的悲剧性。为了崇高,屈原是“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了崇高,海伦.凯勒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也要为人们送去祝福”;为了崇高,巴金一生真言,光明磊落,用跨越百年的赤诚,诠释了他一生惟一的心愿:“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结束语:同学们,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而人生的旅途很艰辛,尽管四壁茫茫,八面空空,但我们不能停止前进的脚步,用你年轻的生命,年轻的心,痛苦着你的痛苦,幸福着你的幸福,追寻自己最初的梦想,精神的故乡。

    
相关资料

  曹文轩《前方》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前方》ppt课件(18页)
  《前方》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前方》练习题
  《前方》ppt课件(21页)
  《前方》课堂实录
  曹文轩《前方》阅读练习及答案
  《前方》导学案2
  《前方》复习ppt课件(15页)
  《前方》ppt课件(12页)
  《前方》教学设计12
  《前方》ppt课件(31页)
  《前方》ppt课件13
  《前方》ppt课件12
  《前方》教学案
  《前方》导学学案
  《前方》ppt课件(16页)
  《前方》说课稿2
  《前方》导学案
  《前方》mp3音频朗读
  《前方》ppt课件10
  《前方》ppt课件9
  《前方》ppt课件8
  《前方》同步练习
  《前方》(节选)随堂测试题
  苏教版《前方》ppt课件7
  《前方》ppt课件6
  《前方》ppt课件5
  《前方》ppt课件4
  曹文轩《前方》在线阅读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