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预设 |
学生活动预设 |
设计目的 |
|
导入新课 |
1. 回忆背诵白居易的《忆江南》,我们读到过的咏江南的诗词还有哪些? 2.介绍曲的一般常识。(词是元曲,实包含两个部份:一是散曲,一是杂剧。散曲可以说是元代的新体诗,杂剧是元代的歌剧;散曲可以独立,同时又是构成元代歌剧的主要部份。) |
1. 读读背背,学生补充,引人今天的曲子的学习。 2. 根据已有的知识,回忆、讨论、解答。 了解有关常识。(曲是词的替身,无论从音乐的基础或是形式的构造上,都是从词演化出来的。元曲就是曲子,分散曲和戏曲两种。散曲又分套曲与小令两种。) |
激发学生学习曲的兴趣,使学生渐入学习的佳境,积累曲的一般常识。 |
|
诵读感知 |
1. 教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停顿、语音、语调。 2. 借助注释,个体朗读,通过理解,说说曲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风景图画? 3. 组织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来描绘曲中的江南美景,理解本曲的内容大意。 |
1.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芰(jì)、飐(zhǎn)强调正音。 2. 自由交流,博采众妙。此曲写江南水乡秋色,诗情画意,美不胜收。 3. 江面经晴日照射,腾起了薄薄的烟雾,岸旁的山影映入水中,氤氲荡漾,更显出烟水迷茫.之致。两岸精雕的房舍密接不断,秋光疏淡。放眼游观,词人静静地品味这一份无所事事的悠闲,何等怡然! |
反复朗读感受词的韵律美与情境美,将抽象的文字化为具象的画面,从语言的品味提升到对词的意境的自我表述。 |
|
阅读鉴赏 |
提问:词人在曲末道:“爱杀江南”这是作者情不自禁的慨叹。七句自然景物描写中没有词人表赞叹的一字,以此句作结,是否突兀?此曲在景物描写手法上主要有什么特点? |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四人小组思考问题,交流学习。 (此曲前三句静景描写,后四句动景描写,这首曲看似客观描写,但实际处处有“我”的情感。如“看沙鸥”的“看”固然是“我”看,看到他们在飞舞,流露出本人闲洒自适的怡然之味。“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的“淡”也包含着作者对景物的感受和评价。有泯去了嚣扰俗丽的意味,更增添了几许诗意盎然的搖曳之姿。美好的景致中寄托着作者的闲适心境和对江南的喜爱的感情。) |
让学生理解七句写景中虽没有作者表赞叹的一字,但笔笔都像用蘸满了爱的浓墨画出来的,否则哪能这样美丽与可爱的风景图画。这些景物都带有江南水乡风光的特点,而且又景中含情。 |
|
拓展延伸 |
引入柳永的《望海潮》,组织学生朗读,并与课文比较。(重点放在描绘的自然景物不同和“爱杀江南”与“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的不同情感的比较) |
1. 朗读后交流感受。 2. 在描绘的景物不同及作者流露的情感两方面进行比较。(张养浩描绘了一幅秋光淡淡,安静闲逸优美的江南水乡图,寄托着作者的闲适心境。柳永描绘了一幅繁华富庶、宏伟壮丽的杭州的历史画卷,彰显了他对孙何宦途前景的美好祝愿。) |
从词所描绘的景象把握作者的情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学习赏析诗词的方法。 |
|
课后作业 |
选做题: 1. 用散文化的语言扩写课文。 2. 对课上引入的《望海潮》进行研读、分析,写一篇赏析短文。 |
完成作业。 |
1.通过扩写,深化学生对本曲的理解。 2.习得方法,仔细研读、赏析古典诗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