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教案下载 >>课堂教学实录 >>

《甘地被刺》课堂实录

甘地被刺》教学思路及课堂实录

深圳新安中学    余文浩 

2007、4、6

教学目标:

1、  了解新闻的一般知识,特别是导语、主体、结构等;

2、  了解新闻语言的特点,感受新闻语言; 

教学方法:

发现、品读、探究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今天在这旖旎的春光中我们一起打开一扇新闻的窗口;请大家翻开课本51页,投影“甘地被刺”(板书);

齐读注解①;我们一起来感受“百年好新闻”好在哪里。(板书)

一、说一说

⑴甘地的主要经历;

⑵新闻要素及有关特点;

学生课前搜集、发现有关资料,课堂展示;(分组展示)

学生举手,请两位同学到讲台说一说;

⑶在此基础上,请同学生自读课文,想一想,①本文的结构;②本消息的要素;③本文的写法;

(提醒同学们边读边划一划体现要素的词语、句子,轻声读出来)

明确:文章第1段是这则消息的导语,它简明扼要地摆出消息中最重要、最新鲜、最吸引人的事实,鲜明地揭示消息的中心,便于读者迅速、及时地了解消息的主要内容,并引发进一步阅读的兴趣。(投影)

2—16段是消息的主体,是对导语内容的展开;导语先写出最重要的事实.主体再对事实进行展开,具体客观的写出事情的真相,以事实揭示事件的社会价值. (投影)这则消息的结构是倒金字塔式。(投影)

老师:从结构、写法上我们可以看出好新闻讲究了什么?同学们议论,老师板书、投影,

讲究布局谋篇;

二、读一读

1、课文怎样描写甘地的?(哪些词语?哪些句子?哪些语段?读一读,请学生读出来。)从中可看出甘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小组合作,讨论,老师点拨)

学生甲:多年苦行,经常绝食;双手加额,宽恕凶手

衰弱不堪的身躯    ;爱穿土布印度袍       

他说:“你来晚了”              

学生乙:如春风野火,人们像潮水

老师:说的好,作者这样写甘地,运用了些什么写法呢?

学生:行为外貌描写,细节描写;

老师:这也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                                       

老师:从中可看出甘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朴素、艰苦,胸怀宽广;

老师:对,从中可看出,甘地是一位为了民族独立,艰苦卓绝,殚精竭虑,胸怀宽广,不屈不挠,视死如归,赢得广大人民热爱和景仰的“圣雄”。(投影)

 

老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好新闻好在,注重细节和场景描写;(投影、板书)

 

 

2、全班齐读第1段;

甘地今天被一名印度教极端分子行刺身死,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悲痛的时刻!这是一个多么严重的时刻!噩耗使印度举国上下悲恸欲绝,惊恐不安.甘地刚被刺,孟买就爆发了骚乱.

学生读,老师:嵌入“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悲痛的时刻!这是一个多么严重的时刻!”这样的主观抒情句子,效果如何?

老师:新闻开头的括号里的是什么?学生:是电头;

老师:需不需要读呢?学生明确要读;

学生再读第一段;思考;

学生: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悲痛的时刻!这是一个多么严重的时刻!是抒情句;

老师:对,这样的语句煽情,主观,削弱了表达的力量;但注意到,在客观描写中隐含了作者的感情倾向,譬如:

请同学们朗读“噩耗使印度举国上下悲恸欲绝,惊恐不安 ”,议一议:举国上下,悲恸欲绝,换成“全国上下”、“悲痛欲绝”,哪种效果好?为什么?

老师:“举国”是用在什么场合?如:举世无双、举国欢腾;“悲恸”与“悲痛”,哪个程度更深?“恸”是什么意思? 

学生:“举国”是书面语;“恸”有“大哭”的意思,表明很悲伤;

老师:不错,书面语的运用,行文更典雅、凝练、简洁、准确,“悲恸”程度更深,感染力更强,更准确;

3、  请女生读第2段;

这位被人民尊奉为“印度的伟大灵魂”的领袖,于当日下午5时45分(即美国东部时间早上7时15分),在他16岁孙女玛妮怀中死去,享年78岁。(投影)

 老师:“(即美国东部时间早上7时15分)”,表明作者是哪里人?

学生:美国人;

老师:好,我们再看一段文字,体会为什么要具体到“分”?

老师深情读: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名誉主席毛泽东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投影)

学生:表明历史性的时间;

老师:是的,这段文字具体到分,是对时间的精确叙述,表明事件是一个历史性的大事件,说明消息的重要性,同时,加强了文字的凝重感;

 

4、  男生读 

三颗子弹在近距离射穿了他的身体,一颗命中右腿,一颗击穿腹部,第三颗则射透了胸膛 (第6段)

老师:我们看到这段文字是写甘地被刺中的具体过程,作者是怎样来写的?

学生:用了动词,并且是不同的动词运用;

老师:对,“射穿”、  “命中”  、 “击穿”   、“射透”,几个动词的变换运用,达到表述准确简洁而不呆板的客观性效果;客观带来了真实,强化感染力;(投影)

 

老师:我们可以看出好新闻好在,叙述客观,准确(投影、板书)

 

5、(先请一名女生个别读)在夜幕和迅速堆积的忧伤所笼罩的新德里,这个消息使人们走上街头.他们缓缓地迈着步子走上大街,离开摩肩接踵的市场,在波拉宫会合了.成千上万的人站在那里,有的小声抽泣,有的号啕大哭,有人设法从高墙上爬过去,希望最后看一眼这位圣雄.(第13段)

老师:她读的好不好?

大多数学生:好;

(一两个学生回答说不好;请其中一个学生来读),老师:你认为怎样读才读的好呢?

学生:要读慢一点,感情才更好地表达;请该同学读;

读完后,学生鼓掌

老师: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描写,有排比的修辞运用;

老师:好,描写的手法,我们看“走上”、“迈着”、“离开”、“会合”、“抽泣”、“号啕大哭”等动词的准确运用强化了场景的描写,同时,“夜幕”、“堆积的忧伤”运用比喻、移用的修辞方法,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具体可感;

老师比较:“在月光…笼罩”、“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夜“比做“幕”更沉更重;“忧伤”“堆积”,抽象变为具体、形象;

“有的,有的,有人…”,排比铺述场景;

老师:这样写,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表达了人们悲伤的感情;

老师:回答的好!这一切充分表达了人们失去甘地后内心悲恸的感情;从而激发了读者的情感。

全班再齐读这一段;

老师:这段文字美不美?

学生:美,沉重的美;

 

老师:是的,从中我们看出好新闻好在,行文优美;(投影、板书) 

 

三、议一议

老师:现在我们来看,好新闻好在哪里?

(投影)

讲究谋篇布局

注重细节和场景

叙述客观、准确

行文优美

老师: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甘地被刺》,来进一步体会好新闻的好;

全班齐读;

下课。

    
相关资料

  《甘地被刺》作业练习
  《甘地被刺》学案
  《甘地被刺》电子课文阅读
  《甘地被刺》教案2
  《甘地被刺》ppt课件3
  《甘地被刺》同步练习
  《甘地被刺》ppt课件2
  《甘地简介》ppt课件
  《甘地被刺》教案1
  于细微处求实效——关于《甘地被刺》的教学反思
  《甘地被刺》ppt课件1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