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想北平》与《故都的秋》比较阅读课教案
这是本人的校级公开课教案
作者EMAIL:zlsdzw@sina.com
一、课前准备
将学生活动材料(包含比较阅读材料——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及相关思考题)分发给学生,并要求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思考题进行初步的思考。
二、导入(计划用时1分钟)
我们在《秋水》一文中曾经学过这样一句话:“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拘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道也”。同学们是否还能说出这当中所蕴含的哲理?(提问)庄子认为,人的认识要受到三方面的限制:一是“拘于虚”,即受到空间的限制;二是“笃于时”,即受到时间的限制;三是“束于教”,即受到后天教育的限制。也就是说,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的。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所受教育,所积累的人生经验,所持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不同,所以人们对同一个事物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在观察同一个事物时,会选取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
那么,在前几节课里,我们学习了老舍先生的《想北平》, 体会了老舍先生对于故乡北平的那种“说不出”的爱。老师也把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作为拓展阅读材料,与同学们一起对这篇同样优美的散文进行了分析鉴赏。今天这节课上,老师想让同学试着把这两篇围绕同一个城市——北平——而写的散文(板书),进行比较阅读,我们一起试着从感情表达、写作手法等方面鉴赏这两篇文章,并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寻找到比较阅读的方法,而且能够在其他文体的比较阅读中运用这种方法。(PPT展示教学目标)
三、热身(计划用时2分钟)
为了巩固同学们对《故都的秋》的认识,在上节课课后我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些理解性的问题,那么我们首先对这些问题进行简短的分析,为接下来的比较阅读做一个热身准备。
1.	第1自然段中写作者从杭州赶上北平的目的是?他这样做的原因是?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相关资料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