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趣谈“三味书屋”
趣谈“三味书屋”
安徽 灵璧中学 吕允峰
去一趟绍兴不能不去拜访文学泰斗鲁迅接受启蒙的书院——三味书屋。
周、两家隔河相望。寿家台门由寿镜吾的祖父峰岚公于嘉庆年间购置,前临小河,架石桥以通,西有竹园,整幢建筑与周家老台门隔河相望,闻名中外的三味书屋就在寿家台门的东侧厢房。
寿家私塾原叫三余书屋。据说取于《三国志》中《魏略》:《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明帝 时大司农 弘农 、董遇等,亦歷注经传,颇传於世”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志》引 鱼豢《魏略》说:“遇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弟子曰:‘苦渴无日。’ 遇 言:‘﹝读书﹞当以三餘。’或问三餘之意。 遇言‘冬者,岁之餘;夜者,日之餘;阴雨者,时之餘也’。 ”后以“三餘”泛指空闲时间。晋陶潜《感士不遇赋》:“余尝以三餘之日,讲习之暇,读其文。” 宋 苏轼 《携白酒鲈鱼过詹使君》诗:“醉饱高眠真事业,此生有味在三余。” 明顾大典《青衫记·元白揣摩》“男儿事业在三餘,学就须乘駟马车。” 近人柳亚子《书赠张镜潭》诗:“最是津南人物美,三冬图史伴三餘。”私塾取其义只是期望学生珍惜光阴,好好学习。
又说,寿峰岚先生对苏轼的“ 此生有味在三余”一句感悟极深,便更名“三味书屋”。“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音xihai,即醋和肉酱)”的古语。其大意是: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读史记味如喝美酒吃佳肴:读诸子百家之类的书,味如酱醋(好比烹调中的佐料一样)。“三味书屋”的横匾是清代乾嘉年间的著名书法家梁同舟书写的。当时,匾的两旁还悬挂着这样一副木刻的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其二是“三味”出自宋代李淑的《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杂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这是把诗书子史等书籍比作佳肴美味,比喻为很好的精神食粮.;其三,寿镜吾先生的祖训: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布衣指的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做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滋味。这后成为三味书屋的馆训。
由“三余”到“三味”,一字之差却意义不同:一个是强调珍惜光阴,发愤勤学,另一个则是由苦学向学习的兴趣方向发展。今天,对于为对付应试教育大搞“励志班”的教育精英们,难道“三味书屋”不是你们最好的反思祭堂吗?
作者EMAIL:ahlvyunfeng@126.com
相关资料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