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教案下载 >>初中文言文 >>

《山行》赏析

会员:惹尘 友情提供

《山行》赏析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寒山:深秋天凉,山带寒意。 
石径:石头砌成的小路。 
斜: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xi2。 
坐:因为。 
红于:比……还要红。 

【今译】 
石路蜿蜒远远地伸向山崖, 
白云升腾处依稀有些人家。 
停车只因喜爱傍晚的枫林, 
经霜枫叶竟红过二月鲜花。 

【赏析】 
    1.这是一首纪游诗,也是一幅优美动人的秋山图,一洗寂寥冷落的悲秋情调,表现了诗人的高怀逸致、英气豪情。

  2.前二句概括描写山行所见全景,视线由低而高,由近及远。但见蜿蜒曲折的石径向上延伸,山顶白云缭绕,隐约可见山中人家。后二句写近处的美好景致:路旁山坡上,经霜的枫林辉映着夕阳,一片火红,令人流连忘返。

  3.赏析“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车驶入山中,沿途景色迷人,而傍晚枫林胜景更令诗人留恋。原本透红的枫叶,镀上夕照的光辉,不是春光,胜似春光。这两句诗笔调清新、流畅。上句出语并不奇特,却能唤起读者的注意:诗人为什么停车?何以为“枫林晚”动情?这就为下句写景作了铺垫。下句用“红于”二字把经霜的枫叶与“二月花”作比较。含蕴丰富,尤值玩味:

  (1)表明“霜叶”比“二月花”红得更艳丽,赋予秋景以生机勃勃的生命力,荡涤了萧索的悲秋气氛。用“红于”,说比“二月花”还要红。不说其究竟更浓烈到什么程度,能令人遐想。倘说:“红如”,则因太实而窒息了想象。

  (2)用“红于”,更显出意境开阔、情调豪壮。“二月花”不管开得多么繁盛,也不会比叶多。枫树则每片叶子都是它火红的“花”,是通体皆红,何况还是整片火红的“枫林”,又映照着夕阳,其娇艳、浓烈自然远比“二月花”壮观。

  (3)“红于”还是包含着深刻哲理的议论。说“红如”只是在外表上赋予“霜叶”以春花的色彩;“红于”则强调了“霜叶”内在的精神、气质:经霜不凋,遇寒更显出旺盛的生命力。诗人激赏的正是枫叶的这种独特品格。在“霜叶”与“二月花”的比照中表明,美不美,不在于是否有天生的丽质,更在于能否经受住后天的磨练。这是诗人高尚的情操和不同凡俗的审美观的形象表现,因之而耐人寻味。

    
相关资料

  三年级上《赠刘景文》教学设计2
  三年级上《赠刘景文》教案1
  三年级上《赠刘景文》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赠刘景文》说课稿
  三年级上《夜书所见》教学反思2
  三年级上《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夜书所见》教学设计2
  三年级上《夜书所见》教案1
  三年级上《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三年级上《夜书所见》教学实录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学设计2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ppt课件(41页)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ppt课件1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思维导图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知识点梳理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知识点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练习题
  古诗三首之《赠刘景文》ppt课件
  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教学设计2
  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教案1
  《游山西村》《山行》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湖南省永州市中考题)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案1
  三年级上《山行》flash课件1
  杜牧《山行》阅读练习及答案(2018年陕西省中考)
  《浣溪沙》《山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年级上《山行》教案6
  三年级上《山行》教案5
  三年级上《山行》教学设计4
  三年级上《山行》教案3
  三年级上《山行》教学设计2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