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教案下载 >>初中文言文 >>

释志南《绝句》赏析

[宋] 释志南《 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把犁杖写成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扶人前行,使人有亲切感和安全感,从而游兴大发,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桥东和桥西,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 \'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

    譬如春神称作东君, 东风专指春风。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无论西行、北行、南行,都没有这样的诗意。诗的后两句尤为精彩:\'杏花雨\',早春的雨\'杨柳风\',早春的风。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富诗情画意。杨柳枝随风飘荡,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称早春时的雨为\'杏花雨\',与称夏初的雨为\'黄梅雨\',道理正好相同。\'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南宋初年,大诗人陆游已将杏花和春雨联系起来。 \'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模之细腻。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多么爽心惬意的春日远足啊!有人不免要想,志南和尚这样兴致勃勃地走下去,游赏下去,到他想起应该归去的时候,怕要体力不支,连藜杖也扶他不动了吧?不必多虑。诗的首句说:\'古木阴中系短篷。\'短篷不就是小船吗?志南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来,那小船就系在溪水边老树下,正待他缆回寺呢。

    <正> 初中二册语文志南《绝句》中“杖藜扶我过桥东”一句,其中的“杖藜”课本上注解为:“[杖藜]拄着拐杖。杖,拄着。”(见课本296页注⑥)显然是把“杖藜”当作动宾结构了,这是不对的。其实,“杖藜”在这里就是“藜杖”的意思,这是为了符合绝句对平仄的要求而故意颠倒了两个词的词序。“杖”是名词,“藜”乃是它的后置定语,两者实质上是定语与中心词的关系。“杖藜”就等于“藜杖”,它是句子的主语,不过诗人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把“杖”人格化了。

    
相关资料

  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ppt课件(46页)
  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ppt课件(25页)
  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ppt课件2
  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课堂练习
  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教学设计2
  《绝句》ppt课件(11页)
  《绝句》ppt课件(20页)
  《绝句》古诗扩写
  《绝句》mp3音频朗读
  《绝句》教学反思
  《绝句》教案3
  《绝句》教学设计2
  《绝句》教案1
  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练习试卷
  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同步练习
  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ppt课件1
  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教案1
  《绝句》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两首《绝句》《春日》教学设计2
  古诗两首《绝句》《春日》教案1
  古诗二首《绝句》《村居》教案1
  《绝句》ppt课件4
  《绝句》ppt课件3
  《绝句》ppt课件2
  《绝句》ppt课件1
  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教案4
  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教案3
  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教学设计2
  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教案1
  古诗两首《早发白帝城》《绝句》教案1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