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2010年安徽省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及解析
2010年是安徽省高考自主命题的第四年,也是安徽省进入高中新课改后高考检测的第一年。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高考将如何体现新课改的理念和精神,高考大纲将有哪些调整,高考试题的体例、结构、题型、分值等方面将有哪些变化等等,这需要我们对考纲进行认真、细致、全面、深入地探讨,同时借鉴已经进入新高考省市的经验,才能准确地把握高考命题走向,明确备考策略,科学高效地搞好2010年的高考复习指导。
一、2010年安徽省考试大纲
I.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选录取。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能力要求
高考语文要求测试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五种能力,这五种能力表现为五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析解剖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鉴赏评析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五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Ⅲ.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能识记基本的语言知识,掌握常见的语言表达技能。
1.识记 A
①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
②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
2.表达应用 D
①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②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③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④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⑤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⑥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⑦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
二、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
能识记文学常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识记 A
①识记中外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国别和代表作
②识记文学体载常识
③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三、古代诗文阅读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 B
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C
①筛选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鉴赏评价 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四、现代文阅读
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1.理解 B
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3.鉴赏评价 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五、写作
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和发展两个等级。
1.基础等级 D
①符合题意
②符合文体要求
③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④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⑤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⑥书写规范①,标点正确(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
2.发展等级 D
①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
②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③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④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Ⅳ.考试形式
答卷方式:闭卷,笔试。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限定用时为150分钟。
试题类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古文翻译题、简答题、写作题。
二、2010年安徽省考试大纲解析
2009年的最大变化是调整了试卷结构。由先前的Ⅰ卷单项选择题,30分,Ⅱ卷阅读题、语言应用题及作文,计120分,分别改为Ⅰ卷为阅读题,约66分,Ⅱ卷为表达题,约84分。2010年安徽卷将继续这样的模式,它设置了以阅读和表达为主线的卷面结构,切近新课程理念,着眼于 “阅读与鉴赏”“表达与运用”,注重对考生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
从考试能力的层级看,新增加了一个层级,即探究能力。要求考生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探究” 首次写进新课程高考方案,是对考生语文能力的综合考查。
考试内容的组成: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两个系列中散文和小说部分。
考试内容中“现代文阅读”部分
首先,将原考纲中“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改为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
这一改变虽然是名称的变化,其实是把原先从内容角度来界定变为从文体角度来界定。“论述类”一词包含的范围要广很多,只要是论述类的内容都可以考,增大了这一题的考试范围。
论述类文章考点有三处变化:
一是将“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改为“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考点更明确,突出基础性;
二是将“概括中心思想”改为概括中心意思,着眼于阅读信息处理,变得更全面;
三是取消“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降低难度。这是课改区考试的要求,非课改区仍保留了这个考点。
“文学类文本阅读”变化如下:
一是将“文学作品”改为“文学类文本阅读”,由“作品”改为“文本”,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二是已被课改区成功实践的探究题将闪亮登场。
三是“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得到凸显。
四是有可能改变一统多年的散文阅读为小说阅读。
古代诗文阅读变化不大,只是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纳入框架,取消了对“文学常识”的考查。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改为“语言文字应用”,要求考生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突出了“应用”和“表达”,强化了语境应用性的特点。
语音点上,重新加上“常用字”的界定,考查重点不在声调上,范围更明确;
字形点上,明确要求能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这与写作中“不写错别字”一脉相承。
标点符号点上,不单独设题考查,强调应用;
使用词语点上,仍是根据语境选择词语,熟语考查以成语为主。
辨析并修改病句点上,辨析采用选择题,修改一般采用非选择题。
常见修辞方法上,增加了“反复”。
语言表达具体考查点的语序有所变动,由08的“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调整为“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更加科学严谨。
写作中“发展等级”的各考查点表述语言均有删减,明确的限定减少了,学生临场发挥的余地增大了。
1、把“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变为“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2、“基础等级” 、“发展等级”的要求更加具体,基础等级占40分,发展等级占20分;
3、增加了作文评分的要求,尤其对“发展等级”的16个评分点作了具体解释,要求阅卷时采用一点评分法,就是以16个点中最突出的一点来评分,有一点突出就可以得分,直至得到满分20分。
三、考纲变化的关键词解析
关键词:概念
将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改为“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这一改变更加科学准确, “重要概念” 是就这个词语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它往往不是一般的词语,而是重要的科学概念,在文中含有特定的属性,阅读时,如果对这些概念理解不清,就很难读懂文章。
明确概念主要包含明确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是事物的本质特征,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另一个事物的标志。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这一特征的所有对象,是概念包含的所有事物。
明确概念内涵的方法是下定义。
下定义的公式可表述为:被定义的概念=特征 +临近的属概念。
关键词:文本
将“文学作品”改为“文学类文本阅读”,由“作品”改为“文本”,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语文教育长期存在一个问题,这就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往往是被动的接受教师的讲授,把教师的解读当作原始文本的解读。久而久之,造成一种错觉:教师是绝对的权威,教师的讲授是绝对的真理。其实,学生听到的只是灵魂的回声,而不知道真正的灵魂的声音发自何处。
文本解读的一般方法:
1、知人论世,结合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解读文本;
2、了解文本特征,从结构要素方面把握文本基本内容;
3、阐释文本基本意蕴,发掘文本特色;
4、基于文本,超越文本,独立探究。
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去阅读,通过他们有个性的阅读来得到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达到有创意的阅读。这样才能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契合学生的阅读趣味,调动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 阅读文学类文本”的要求:
1、阅读内容: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2、阅读方法:了解小说和散文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3、鉴赏要求: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4、能力层级:分析综合(C) 鉴赏评价(D)探究(F)
分析综合包括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这主要侧重于理清行文的线索、发展的脉络,并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概括文学作品宗旨。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方法。这主要侧重于考查小说、散文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方法。
这两点与我们平时教学紧密相联,比如考查小说中形象塑造的手法、情节安排的特点、环境描写的作用,考查散文中形与神、情与理等方面的关系及所运用的表达方式的作用。这些都是我们在以往教学中反复讲解和强调的,复习起来也就更加得心应手。
鉴赏评价包括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丰富含意”侧重于语言的思想内容,“表达艺术”侧重于语言的表现形式。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欣赏形象,要求能把握形象的特点;赏析内涵,要求能分析作品的主旨、情感和审美取向;领悟艺术魅力,要求能依据文学作品的具体内容,体会作品突出的艺术手法。
(3)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要求对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作出恰当评说。侧重评价文学作品所体现的价值判断、审美取向及时代特色等。
这三点提高了考试难度,也对我们平时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是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二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三是激活课堂的教学形式。
而这一理念在原来的考试中是无法体现的。以往的那种为应试而教学的沉闷、呆板、枯燥的教学方式将真正退出课堂,代之以清新、活泼、奔放的语文课堂,还语文课的本来面貌,这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完美境界。2009年,我们已从考试大纲中欣喜地看到了这种令人振奋的变化。
关键词:探究
“阅读文学类文本”关于“探究”这一能力层级的解释: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这三点是“ 阅读文学类文本”在分析综合(C)和鉴赏评价(D)的基础上新增加的F能力层级。
所谓探究,就是围绕一定的问题情境,提出假设,分析探究,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的学习方式。探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其价值在于探究过程获得的体验,而不在于结果本身。所以,评价探究题关键看考生是否进入了问题情境,是否有一个真实的探究过程,所答文字是否显示出探究的意趣。考生答题要从这三个方面显示探究的特性。
探究试题将成为难点和热点
探究的重点有两个方面:
1、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探究的角度和层次:
1、时代与社会背景;
2、作者的写作动机;
3、文本的表达目的;
4、文本的表达方式;
5、文本提示的背景材料;
6、文本的对比材料和互现材料;
7、文本主旨的隐含意义。
探究题的出题类型:
例1 2009年安徽省示范高中名校联考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鸟》第14题
有人说这是一个荒唐的父亲,也有人说这是一个执着的悲剧意义的父亲,还有人说这是一个充满爱心的父亲,你的看法呢? 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省示范高中名校联考卷)
答案:
示例1.从行为上看,父亲的行为确实有点荒唐,远离“实际事务”,执着于孵鸟养鸟,但养鸟是父亲生活的全部内容,体现了人和动物的美妙结合。
示例2.父亲的形象看似荒诞,但体现的正是人在执着追求自己内心世界完美时所产生的悲剧意义。
示例3.父亲从对鸟的态度以及仆人具有了不可能有的权利等可以看出,父亲也是个有爱心的人,文中流露出的亲情温情温暖着我们。
(答案是开发性的,言之成理即可)
例2 2009年安徽省皖中六校联考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淡淡的深情》第14题
文中写母亲时也都提到了父亲,但丝毫不冲淡母亲的形象,请结合课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材料的意图。(7分)
答案:
①对比手法的运用,(1分)文中父亲出现多次:第一次是炫耀地喝酒;第二次是不理解母亲的大笑;第三次是间接的描写,他愿意跟母亲和好。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寡情的人,甚至有点霸道,(2分)这为我对母亲的深情埋下伏笔,这样更能表现母亲的性格特点,更加衬托出母亲对儿子深藏于内心的爱是谁也不能比的。母爱是一种最无私、最深厚、甘愿奉献一切而不图回报的崇高感情。(2分)②这样安排材料合情合理,真实可信,详略得当,能更好的为中心服务。正因为母亲无私的爱,我才感受到“淡淡的深情”(2分)
探究答题的文字一般分为四部分:
1、铺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答题时,考生可以把问题的形成过程用文字表达出来,并用简明的语言明确自己探究的问题。不宜开头就提出观点。开头提出观点再辅之于论证,就成了证明而不是探究。
2、提供解决问题的角度和思路。面对已经明确的问题,按照一般的逻辑,选择解决问题的角度和思路。答题时,这些角度和思路要用明示语言一一标明。
3、引述事实,尝试从多种角度、用各种思路去解决问题。在明确解决问题的角度和思路后,引述文本和生活中的事实,逐一尝试解决;对无法通达的角度和思路也要真实的呈现出来,这样更具探究色彩。
4、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在多种角度和思路中,可能有一种是通达问题的解决,据此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对这一角度和思路,可以稍加详尽的表述。如果各种角度和思路都无法解决问题,可以给出一个阶段性的结论。只要有一个真实的探究过程,这种答案也不应该扣分。
这就要求我们在解读文本时一要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入手,对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做出正确而深刻的把握。二要在把握作品深刻内涵的前提下,探求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达到知人论世的目的。三是要求在整体把握文学作品的前提下,表达对文学作品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即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比如:我们在讲解《中国小说欣赏》这个选修教材时,对其中的
第五单元“家族的记忆”(《家》《白鹿原》)
第六单元“女性的声音”(《呼兰河传》 《长恨歌》)
第七单元“情系乡土”(《小二黑结婚》 《平凡的世界》)
第八单元“人在都市”(《子夜》 《骆驼祥子》)
第九单元“烽火岁月”(《红旗谱》 《红高粱》 )
这五个单元都是现当代小说,每一篇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深刻的民族心理,有着精湛的艺术技巧。
学习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节选,可以这样设计探究题:
在小团圆媳妇洗澡的时候,“我”在看,“看客”在看,作者“萧红”也在看,展开想象,描述一下他们观看同一场面的不同心理活动。讨论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教师设计活动来完成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学生就可以从“艺术风格”“深层意蕴”方面来理解和探究。
对于探究式教学来说,文本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对教师是开放的,对学生也是开放的,这种开放性就为探究式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教师和学生可以多方面挖掘,得出结论。
而如果还是按照老方法去教学,把文学作品分裂开来,弄得支离破碎,那就不仅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也与考试大纲完全背离;不仅影响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影响学生高考水平的发挥,甚至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
相关资料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