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的呐喊
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文明史上黑色的一页,其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堪称人类史上的空前浩劫。战火燃及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和太平洋(601099)、印度洋、大西洋(600558)、北冰洋,因战争死亡的军人和平民超过5500万。
生命的陨落、家园的丧失使人们从狂热追求技术进步中清醒过来,开始更多地思考人性、和平等课题。二战后两大阵营的确立和冷战的开始,也无可避免地影响到世博会的主题。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的主题为“科学、文明和人性”,而1964年纽约世博会则将主题定为“通过理解走向和平”。
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是二战后举行的第一届世博会。当时,人们刚刚从满目疮痍的战争废墟上重新站起,对和平聚会渴望已久,对未来发展充满乐观。这届世博会受欢迎的程度前所未有,首位进入世博园的参观者在入口处竟然等候了三天三夜。
这一届世博会的标志性建筑“原子球”高102米、总重2200吨,由9个直径18米的空心金属球体组成。“原子球”呈现的是放大了1650亿倍的铁原子结构。“原子球”既寓意了不能忘却原子弹给人类造成的灾难,又昭示核能、太空等新兴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
人与自然的思考
从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以“人类的进步与和谐”为主题开始至今,世博会主题进入着重探讨人类的未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阶段。
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爆发,接踵而来的是日益频繁的自然灾害。保护生态环境、拯救人类家园的呼声日益高涨。美国斯波坎市最先举起环保大旗,将1974年世博会的主题确定为“无污染的进步”。在建造世博会场馆期间同步实施的斯波坎河治污工程,还人们清澈的河水以及有趣的“大瀑布游”。水花飞溅、瀑布轰鸣,成为斯波坎世博会留存史册的经典景观。世博会开幕当天,人们还向河中放归了1974条鳟鱼,寓意治污成功。
此后,1984年美国新奥尔良举办主题为“河流的世界——水乃生命之源”的世博会,1985年日本筑波世博会则聚焦“居住与环境——人类的家居科技”。
地球表面近71%的面积被海洋覆盖,海洋毫无疑问是人与自然关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与之对应,1975年日本冲绳世博会的主题是“海洋——充满希望的未来”,1992年西班牙塞维利亚世博会和1998年葡萄牙里斯本世博会的主题分别是“发现的时代”和“海洋——未来的财富”。
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很好地践行了“自然、城市、和谐——生活的艺术”这一主题。最初主办方选定濑户为主园区。由于这一地区是日本珍稀鸟类苍鹰的栖息地,如果砍伐森林建设世博会园区,必然对苍鹰等野生动物的家园造成破坏。主办方最终修改了会址,在园区建设中也严格遵循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的方针。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自1933年美国芝加哥世博会首次设定主题以来,世博会第一次出现“城市”主题。
城市的产生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但在经历了远古、中世纪、工业革命和后工业社会等不同时期的发展之后,城市生活已不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美好。高密度的生活模式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日益面临空间冲突、文化摩擦、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挑战。如果不加以控制,城市的无序扩展将会最终侵蚀城市活力、影响城市生活质量和人类生存。
然而,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预计到2020年,全世界约有三分之二的人居住在城市,城市将成为全球竞争的主角,世界城市、特大都市将成为推动新一轮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引擎。因此,举办一次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对人类探索21世纪的发展非常有意义。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市“申博”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朱林楚说:“这是一项独创,相信会引起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内的所有大中小城市的广泛兴趣。”
作为首届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上海世博会将积极塑造“和谐城市”的范例,充分展示城市文明成果,交流城市建设经验,传播先进城市发展理念,探讨更好的居住、生活和工作模式,为生态和谐社会的缔造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生动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