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桥边的老人》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过程与方法
理解本文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分析老人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
教学重点
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2掌握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教学难点
小说的叙述视角
教学设想
《桥边的老人》篇幅短小,笔法简练,但是意蕴却很深刻,叙述角度也很具有代表性,所以结合单元要求和文本特点,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置为: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教学时间
2课时

课前准备:
1、  了解海明威的人生经历及创作。
海明威(l899~1961),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猎枪自杀。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30、40年代他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剧本《第五纵队》1938),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50年代后,他继续发展20年代短篇小说《打不败的人》和《五万大洋》的宁折不弯主题,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硬汉性格(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0)。在艺术上,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2、  阅读《诺贝尔文学奖文库·授奖词与受奖演说卷》(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中关于海明威的部分。(资料印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个以保卫西班牙共和国为己任的战士,一个跟随一支秘密队伍走遍法兰西各地的战地记者,一个老渔夫、一个漂亮的拳击家、一个能打飞鸟的优秀射手、一个惟一活着阅读过自己的讣文和唁电的人。他是谁?
   二幻灯介绍海明威
三初读感知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7    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 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四老人形象
1文中刻画的桥边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试加以分析。
文中刻画了一个 年老孤苦的西班牙老人形象。他热爱自己的家乡,一谈到自己的家乡,老人就高兴地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他心地善良,充满爱心。敌人入侵,他不得不逃离家乡,但一直牵挂他养 的那几只动物,对这几只动物能否避过战火,一直放心不下。他不关心政治,他不理解敌人为什么会入侵自己的家乡,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之情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桥边的老人》结尾处,当再次催促老人离开、而老人无力动身时,海明威这样写道: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此时的内心世界。
五叙述视角
 
(一)“我”是谁?
讨论:
由课文有关介绍:“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 “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
推测:也许是个战地记者,也许是与法西斯对立的阵营中的战士。
(二)这篇短小的小说就是由“我”来讲述的。请大家思考:
由“我”来说这个故事好处和缺点各有哪些?
可能出现的答案:
1、  由“我”这个小说中的人物来讲述故事,给我们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有很强的真实感、亲切感。
2、  由“我”来讲述故事,故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现在进行时”,使读者对下一步情节有所期待,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
3、  由“我”来讲述故事,“我”所知道的内容是有限的,比如这个老人的身份、他的经历和未来,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
教师总结:
这种由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来讲述故事的视角便是有限视角,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最常用第一人称。
(三)小说还有一种视角就是全知视角。
请看莫泊桑《项链》中的一个片段:(PPT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象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
     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着朴朴素素,但是她觉得很不幸,好像这降低了她的身分似的。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
这两种视角的区别是什么?
讨论后总结:
全知视角的叙述者是全知全能的,了解小说全部的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和命运,甚至在叙述过程中加入评论,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有限视角的叙述者则只介绍故事的部分情节,把一部分内容隐藏起来了
六品析对话。
1、对话设计富有张力
    文中的对话,由劝离与老人的不动构成两极,仿佛一场太极推手表演。文中两次劝老人离开,但他始终没有挪动。老人难以动身的主要原因当然是体力不支、疲惫不堪。另一方面,对家园的留恋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茫然也是使老人不想动身的内在因素。对于一个76岁高龄的孤独老人来说,在生命临近终点之际却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求生的欲望自然减退,以至于可置生死于度外。
2、对话成为推动叙述的主要力量。
    这篇小说的人物几乎原地不动,除了对话没有其他动作;小说的情节也非常简单,它的展开主要借助人物对话。小说里的对话简单高效,蕴涵了所有该有的生动情节,反映出人物的个性心理。我们不妨分析一下下面一段对话: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这一句接一句,仿佛踏实坚定的脚步,将我们一步步引向老人的身世。老人提到故乡便暂时忘记了眼前艰难凶险的处境并微笑了起来的这一细节,告诉我们他是多么爱他生活的家园;呆在那儿照顾动物直到最后离开的这个细节,又说明他对它们是多么不舍。离开自己深爱之物、让它们被炮火摧残,这种被迫和无奈何其苦涩和悲哀。
3、对话看似简洁,却蕴涵大量的信息。如: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老人对动物如数家珍,我们不但了解了老人平日的生活状况,这几只动物在老人心目中所占据的地位,还了解到老人离家时的无奈和被迫。”“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暗示了我对老人命运的担心:没赶上去巴塞罗那的卡车就等于要留在战场上了,而此时,最后的大车也即将驶离。末尾处老人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实际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这一切,都是被客观地呈现出来,让读者凭借小说所透露地信息推导出来。这也正体现出海明威所倡导的冰山理论
七课后作业
以“那天早晨,我躺在床上,听见一群野画眉在窗子外边声声叫唤”为开头写一段文字,叙述力求简洁且有丰富的内蕴。
板书设计
叙述角度:第一人称  有限视角
教后反思

    
相关资料

  《桥边的老人》ppt课件(24页)
  《桥边的老人》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桥边的老人》过关检测题
  《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9
  《桥边的老人》ppt课件(32页)
  《桥边的老人》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桥边的老人》知识点归纳ppt课件
  《桥边的老人》选编练习
  《桥边的老人》ppt课件8
  《桥边的老人》教案8
  《桥边的老人》教学反思(2篇)
  《桥边的老人》主旨
  《桥边的老人》字词整理
  《桥边的老人》教学参考
  《桥边的老人》赏析(2篇)
  《桥边的老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桥边的老人》续写作文(2篇)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
  读《桥边的老人》有感
  《桥边的老人》教案7
  《桥边的老人》教案6
  《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5
  《桥边的老人》教案4
  《桥边的老人》学案
  《桥边的老人》讲学稿
  《桥边的老人》ppt课件7
  《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2
  《桥边的老人》读后感
  《桥边的老人》同步练习
  《桥边的老人》说课稿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