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教案下载 >>课堂教学实录 >>

《都市精灵》课堂实录

《都市精灵》课堂实录

该课获2007年山西太原市教学标兵比赛一等奖

柳欣睿/执教、整理

    师:同学们,还记得这样的诗句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师生同诵读。)多美的画面啊,令人陶醉其中。诗人说鸟儿是树的花朵,但是,我们却很久没有听到鸟声了。我们无法不怀念鸟声,就像怀念远走他乡最亲密的朋友,在喧闹寂寞的都市中,我们渴望重新找回人类的朋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舒乙先生的《都市精灵》。(板书:都市精灵。)
    师: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如果想迅速地读懂文章大意,大家有什么办法?
    生1:认真读。
    师:这是读书的端正态度。
    生2:与作者的心灵沟通,达到心与心的交流。
    师:非常好。读文要做到与文同化,文章读到极熟,不知人之文、我之文也。
    生3:还可以带着问题去读。
    师:学贵有疑,以疑促学。现在就请大家认真读,沉浸于文章中,边读边思考问题:文章标题“都市精灵”是指什么?你认为作者想揭示怎样的主题?
    (生自读课文。)
    师:下面我们来交流对第一个问题的理解:文章标题“都市精灵”是指什么?
    生1:“都市精灵”就是指文中的小鸟、小松鼠。
    师:细读文章,还指什么?
    生2:海鸟、海狮等。
    师: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地说说?
    生3:“都市精灵”就是指可爱的小动物。
    师:你忽视了标题中重要的限制词语“都市”。
    生3:“都市精灵”就是指都市里可爱的小动物。
    师:这个回答简洁准确。解释标题要学会概括,要注意限制性词语,这样才能有一个精准的答案。
    师:作者描写都市里依然有可爱的小动物,想要揭示怎样的主题呢?我们交流第二个问题。
    生1:保护动物,爱护我们美好的家园。
    生2:人和动物应该和谐共处。
    师:第二个同学概括得更准确。人和动物应该和谐共处,就是这篇文章的主题。
    师:什么是和谐?用美的语言,说说你想到的和谐画面,要求以“和谐,是 ”的句式回答。大家可以充分地联想,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等多种角度表述自己的理解。
    生1:和谐是人与人融洽的关系。
    生2:和谐是人与动物相互关爱。
    师:两位同学的理解是正确的,但是能不能用更美的语言把心中的美好画面描绘出来呢?
    生3:和谐是天空的蓝,森林的绿。
    师:巧用颜色点染画面。
    生4:和谐是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师:好的,你引用了经典名言。和谐就是水绕着山、山傍着水,推窗时有蝶飞来的惬意;和谐是我们心中的美好,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那么怎样拥有这样美好的和谐呢?老师在文章结尾发现了一个词——现代意识。
    树立怎样的“现代意识”,人和动物才能真正地和谐相处呢?让我们一起来研读文本,深刻感悟。请同学们重新打开课文,选择其中你认为最和谐的画面,仔细品味、揣摩,用“我选 段,我认为这个画面最和谐,因为 ”的句式说一说你的理解。大家先品读词句,摘录积累,然后将自己的理解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生专注地读书,在组内认真交流。)
    师:同学们讨论很认真,现在老师想听听大家的阅读体验。注意句式的要求。
    生1:我选第9段,我认为这个画面最和谐,因为在这一段中可爱的孩子代表了人之初性本善的纯真,鸽子象征了天使般的美好,孩子和鸽子的亲密接触,代表了人与自然的纯洁友谊。
    师:鸽子敢亲近孩子,是因为什么?
    生2:信赖。
    师:对,还记得《珍珠鸟》这篇文章吗?文章就揭示了让人倍感珍惜的信赖的主题。
    生3:我选第1段,我认为这个画面最和谐,因为这一段描写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鸟儿的快乐,它们成双成对,成帮成伙,跳来跳去,飞来飞去,叫来叫去,这里俨然就是鸟的天堂,给我也带来了难得的享受。
    师:这些四字词语捕捉得很准,你能调整语气、语调读出这份快乐吗?
    (生3入情朗读。)
    生4:我选第8段,我认为这个画面最和谐,因为这是人与鸟纯真美好的约会,成千上万只红嘴鸥不远万里来赴一个美丽的约会,没有杀戮,没有掠夺,有的只是这单纯。
    师:谁来评价他的发言?
    生5:他的语言很优美,但是应该带着感情去读,读出那种向往。
    师:你的建议很好。“一个美丽的约会”,多么令人羡慕啊!难怪《圣经》里记载:上帝看见鸟儿在天空飞翔很美,就说:“让飞鸟也到人间去吧。”从此人间飞翔着各种各样的鸟儿,它们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要通过朗读把这种诗意传递出来。
    生6:我选第10段,我认为这个画面最和谐,因为在最繁华的码头旁,上百头野生的大海狮竟然可以旁若无人地嬉戏,人们在一旁静静地观赏,大家共同生活在地球大家园中,像朋友。
    师:“旁若无人”这个词抓得妙,由此折射出这里的动物是自由的,他们也是世界的主角,没有牢笼的囚禁,没有形单影只的孤独。它们能这样旁若无人地尽情享受的原因是什么?
    生1:因为人类没有伤害他们。
    生2:因为人类认识到人与动物是朋友,主动伸出了友爱之手。
    师:对,就像朋友。让我们一起来读第10段,美美地感受。
    (生齐读。)
    师:和谐的美好画面总是让人沉醉留恋。那么作者在文章中,有没有描写不合谐的画面呢?
    生1:文章第4、5段那两只大呆鸟,因为人类的冷落,变得呆板,再也没有群鸟归巢的景象,再也没有日升飞出日落飞回的习惯,更失去了大叫的勇气,只剩下看着这个繁华都市时的落寞。
    师:你的描述很动情,将大家都打动了。谁来谈谈她的发言特点?
    生2:她的发言特感性,连续用了两个“再也没有”,让孤独的情感变得更强烈。
    师:过去这两只大呆鸟是怎样生活的呢?文中有个成语描写得很形象,谁能找出来?
    生3:肆无忌惮。
    师:谁能说说“肆无忌惮”这个成语的含义及作用?
    生4:“肆无忌惮”,不受任何的约束,想怎样就怎样的意思。这原是贬义词,现在有了新的意思,这里是为了表现老鸹的自由快乐。
    师:是啊,今昔对比,老鸹的遭遇不禁让作者感叹……(追问)文章还有不和谐的声音吗?
    生5:有,第7段提到北京最大众化的麻雀、老鸹、燕子都很稀少了,构不成北京的景致,实在非常可惜。
    师:常客都变成了贵客,难怪很落寞。还有吗?
    (安静,无人再答。)
    师:大家再读第1段,仔细体会作者的情感。
    (生读书。)
    生6:“瞧,这是我们的一景”,“一景”初读只觉得作者无比自豪喜悦,再读才体会到这份意外的欣喜背后,感慨的是我们又失去了多少曾经朝夕相处的“伙伴”。“一”字让人觉得孤单。
    师:第1段描写就是在看似喜悦的情感下深埋着作者的遗憾,所以文章只有反复揣摩才能知其意。还有体会吗?
    生7:无拘无束的“老鸹不老呱了”,还有“一只小松鼠”,“一只或一双啄木鸟”,这些“一”字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一种感伤。
    师:好,你补充了他的回答。这么多的、孤零零的“一”,让人觉得我们确实失去了很多。作者呈现和谐与不和谐的画面,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生1:这是对比的写法,作者用对比的画面表现出来更有强烈的情感效果。和谐的画面让我们高兴,不和谐的画面让人心痛。
    师:这就是对比的效果。作为老北京人,偌大的北京城竟然不见了鸟兽的踪迹,作者心中无限伤感。车辆和工地这目前中国城市的两只脚,让城市走进现代化,也让我们失去了都市精灵、鸟语花香。鸟是人类的长喉,向上帝传达着人的声音,而空中飞过的鸟则是一个城市、一个区域、一个民族的镜子,反映着人之所以为人的最起码的良知。你能体会作者的心情吗?
    生2:我能感受到作者的心被刺痛了。
    师:面对美好的失去,作者只是心痛吗?
    生3:不是,还有愤慨。
    师:大家默读第11、12段,听听作者心中的呐喊。
    (生默读。)
    师:作者借助议论的表达方式,更想传达出怎样的情感?
    生4:是思考。
    师:对,我们一起高声朗读作者的思考。
    (生齐读最后两段议论。)
    师:作者的观点给你怎样的启示?哪一句见解给你的启发最大?思考一分钟,我们开始“我手写我思”活动。
    (生静静思考。)
    师:进入21世纪,我们开始全面地反思,我们人类应该树立怎样的现代意识才能达到人与动物真正的和谐呢?带着这份思考,用议论的语言写写你的独特见解!
    (五分钟“我手写我思”活动。)
    师:下面开始交流大家的练笔成果。请踊跃地宣读你的见解,让你的心声引发更多的思考。
    生1:在这个充满现代化的城市里,鸟儿从“常客”变为“贵客”,这个所谓和谐的社会真的拥有和谐吗?在各个小区的树上,常常看到惊惶失措的麻雀,那种不安惊恐的眼神,难道不让我们心痛吗?这种状况是谁造成的?是我们人类。人类和动物本是一家,现在却反目成仇,这难道不是我们人类的错吗?
    师:能知错就是意识的觉醒。
    生2:这个世界并不仅仅只有“人”是值得关心的,人和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共处于广袤的生物圈中,人必须学会与动物和谐相处。而且保护动物不能只停留在动物对于我们有利用价值的层面上。
    师:抛却私心是平等沟通的前提。他用简洁准确的议论语言将矛头直指人的私心,揭露了一切假惺惺的爱护动物的行为,表述干脆有力。
    生3:人类在进步,社会在进步,世界在进步,在人类的心灵深处,真是只想追求那独立、与世竞争的“和谐”吗?因为想要满足心灵的空虚,而忽略了自己生活周围真正的和谐,“精灵”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名词,而现在已似乎变成一个遥不可及的美好。让我们去寻觅,去呼唤,去呐喊。直到有一天,人类才会发现,那种和谐,已经在岁月的流转中消失,与人类的心灵擦肩而过。
    师:谁来评价这位同学的发言?
    生4:他用了排比的修辞,很有气势。
    师:我想这位同学是想表达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人类不断地竞争,追求自以为是的“和谐”,结果却发现真正的“和谐”已远离。但是可能由于词句表达不是很流畅,影响了表意的明确。再斟酌修改一下,一定更出彩!
    生5:人应该是以更柔软的心来面对自然世界。人是自然的产物,但却没有与它搭建沟通的平台。自然正是由这些鱼、鸟、兽与我们相链接着的。我们想与小动物接触,但人们外表的冰冷已让它们望而却步,但愿当我们脱下铠甲时,能有灵魂的交流。
    师:说得好,脱下铠甲,坦诚相待。人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智能生物,不仅不能以万物主宰者自居,而且应该对地球负起责任来。这是一种人文关怀,更是一种自然关怀。
    生6:和谐是多方构成的,它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人要与其他生灵团结合作,互相给予,而不是一味索取。我们也要明白什么是满足,要知道世界不是我们独尊,我们只是走在靠前的位置。世界的色彩也不只是我们人类独自给予的,各个生命都会为世界增添美丽的色彩。人与动物始终平等,让我们善待动物。要明白人对动物所做的一切,终将会投射回人类自己的身上。
    师:宽广的大地,因为有了万物的拥吻,才显得和平和馨香。人类耍着各种小聪明设下圈套掠夺自然,到头来却发现套住的是自己。
    生7:读过旅行鸽的故事吗?当初可以将天空遮盖的一个庞大的家庭现在已经在地球上永远地销声匿迹了。这空白是谁的过错?一个没有精灵的生物圈永远都是一潭死水,或许只有在地平线上苦苦挣扎的那些生灵,才会在这样一潭水上点一层涟漪。
    师:一个对比的手法就描绘了曾经的拥有和现在的失去,一个“死水微澜”的比喻就深刻犀利地揭示了人类不思悔改后的未来。你真的了不起,小小年纪就拥有作家般的敏锐。鲁迅先生写“匕首投枪”的杂文,是想来唤醒旧中国依然把自己关在“黑屋子”里的国民,这是作家的责任和承担的使命。老师希望你们写作也要关注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国家,文章要大气!
    生8:人类与动物本是朋友,人类的良知并没有泯灭,现在人们已经开始反思自己所犯下的过错,用“克隆技术”去挽救濒临的小动物,用实际行动为自己的罪行赎罪!
    师:老师很欣赏他的建议。和谐,不是让人无可作为,回到“敬神怕神”的蛮荒时代。我们需要现代化,这是社会的进步。但是我们不能利用现代技术去满足人类越来越强烈的贪欲。当人类砍倒第一棵树的时候,文明开始了;而当人类砍倒最后一棵树的时候,文明结束了。别去伤害自然生命,正视我们内心的觉醒吧。残酷的现实已经告诉我们,当你认为你征服了自然的时候,自然反而制衡了人类的发展。只有和谐尊重,我们才能相濡以沫,相得益彰。人类需要律己,控制贪欲,达到一种平衡。
    师:老师看到很多同学还想发言,虽然45分钟的课堂不能给大家充分表达的时间,但是老师今天真的被同学们的表达感动了,大家的发言太精彩了,这样精辟的见解让课堂熠熠生辉。请大家为自己鼓掌!
    (生热烈掌声,情绪激动。)
    师:今天大家智慧的闪光来自于对文本仔细的品味和深刻的思考,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学习才不是蜻蜓点水,而是走进深度语文,获得情感的巨大收获!虽然下课铃响了,但是课后我们可以将思考进行到底!请同学们小结我们今天的学习,完成思考题:从“与虎谋皮”到“放虎归山”体现了怎样的现代意识?


    
相关资料

  《都市精灵》阅读练习及答案
  《都市精灵》ppt课件(21页)
  《都市精灵》导学案3
  《都市精灵》ppt课件(11页)
  《都市精灵》教案16
  《都市精灵》教案15
  《都市精灵》教案14
  《都市精灵》ppt课件(31页)
  《都市精灵》ppt课件(10页)
  《都市精灵》教案13
  《都市精灵》教学设计12
  《都市精灵》ppt课件(26页)
  《都市精灵》ppt课件(37页)
  《都市精灵》导学案2
  《都市精灵》板书设计
  《都市精灵》《幽径悲剧》《明天不封阳台》《治水必躬亲》中心思想
  《都市精灵》ppt课件(24页)
  《都市精灵》导学案
  《都市精灵》ppt课件(20页)
  《一个真实的故事》背后的故事
  《都市精灵》公开课ppt课件10
  《我是一只小小鸟》flash音乐欣赏2
  《都市精灵》ppt课件9
  《都市精灵》ppt课件8
  《我是一只小小鸟》flash动画音乐欣赏
  《都市精灵》说课ppt课件
  《都市精灵》说课稿
  《都市精灵》说课ppt课件
  《都市精灵》教案11
  《都市精灵》作业练习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