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陈情表》教案11

  陈情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文的文体特征,了解本文作者以及相关的背景情况;

    2、梳理本文的文言知识点、本文的成语以及了解古代官职情况,掌握本文的重点

       实词和一些虚词。

    3、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本文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特征。

过程与方法:

    1、感受本文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体会作者凄切婉转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至孝深情,懂得感恩。

教学重点: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成语、重点实词和虚词。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至真至诚、凄切婉转的感情。

教学方法:以诵读、点拨为主,辅以讨论和练习。

教具:录音机、常规教具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

记得《三国演义》吧?这部古典名著不仅给我们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还给我们留下了很多语言运用的宝贵财富,比如大家熟悉的“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那么,大家知道吗,徐庶为什么进曹营?(是曹操用劫持徐庶母亲要挟徐庶,为了一个“孝”);那又为什么一言不发呢?(是徐庶临走之时对刘备许下不为曹操设一计的诺言,为了一个“忠”)。可以说,面对一个忠孝两难的选择,徐庶作出了一个比较恰当的决定。而在这以后不久,又有一位古人同样也面临这样一个两难的选择,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古人关于这个问题的文章------《陈情表》。

【解题】

本文选自《文选》,是李密向晋武帝上的表文。陈,陈述。表,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已见的一种奏章,如《出师表》。

李密,名虔,字令伯,武阳人,西晋文学家。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与祖母相依为命。自幼师从名儒谯周,以文学见称,有辩才,尤精通《春秋左传》。在蜀国曾任尚书郎,曾出使吴国,受到时人称赞。蜀亡后,西晋武帝看重他的才干,征召他为太子冼马。李密不肯应召,于是写了这篇表文。

【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

        夙遭闵凶。  闵,通“悯”。           零丁孤苦。 零丁,通“伶仃”。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    有,通“又”。

二、古今异义词:

1.九岁不行。古义:不会行走。今义:不可以,不中用。

2.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古义:成人自立。

     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或(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

3.臣之辛苦。    古义:指辛酸苦楚的处境。    今义:指劳累的意思。

4.臣欲奉诏奔驰。   古义:为国奔走效劳。  今义:驾车快跑。

5.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古义:申诉苦衷。    今义:对某人说

6.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古义:报答。   今义:向上级报告或刊登在报纸上。

7.拜臣郎中。    古义:上书部的属官。    今义:中医医生。

8.除臣洗马。    古义:太子的属官。    今义:清洗马匹。

9.寻蒙国恩。    古义:不久。     今义:寻找。

三、词类活用: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2.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

3.则刘病日笃。       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笃: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重。

4.夙遭闵凶。              闵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忧愁不幸的事。

5.猥以微贱。              微贱:形容词用作名词,卑微低贱的人。

6.臣少多疾病。            疾病:名词用作动词,生病。

7.①具以表闻。②拜表以闻。    闻:使动用法,使……闻,使……知道。

8.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外:名词作状语,在家外。

9.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内:名词作状语,在家内。

10.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四、特殊句式:

1.而刘夙婴疾病。 主语“刘”是行为的被动者;婴,被……缠绕,被动词。

2.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②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判断句,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非,不是。

3.实为狼狈。          判断句,用动词“为”表示肯定判断;为,是。

4.本图宦达。          判断句,用副词“本”表示判断;本,本来是。

5.今臣亡国贱俘        判断句。

6.①具以表闻(之)。  ②拜表以闻(之)。 省略句,省略宾语,这两处都指“皇上”。

7.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介宾后置。

8.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介宾后置。

五、固定句式:

1.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既……终……”,是连词“既”和连词“终”的搭配,表示不止一个方面,可译作“既……又……”,或“既……也”。

2.有所希冀。 “有所……”,与“无所……”是相对的格式。意思是“有……的人(的东西、的事情)”。“所”字后面一定是动词。“所”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充当“有”的宾语。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

六、成语:

1.孤苦伶仃:孤独困苦,无依无靠。伶仃,亦作“零丁”,孤独的样子。

2.茕茕孑立:孤独无依的样子。茕茕,孤独的样子;孑,孤单。

3.形影相吊: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在一起互相安慰。形容非常孤单,没有伴侣。吊,安慰。

4.日薄西山:太阳接近西山。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薄,迫近。

5.气息奄奄:形容人即将断气、死亡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

6.朝不谋夕:亦作“朝不虑夕”,早晨不能谋及晚上。形容形势或事情危急,只能顾及眼前,无暇作长远打算。

7.乌鸟私情: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古时候说小鸟能反哺老鸟。

8.结草衔环:亦作“衔环结草”。原是古代两个受恩报答的故事。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衔环,古代神话小说记载:东汉杨宝救了一只黄雀,某夜有一黄衣童子来见杨宝,把四枚白环给他,并对他说要让他的子孙洁白,位登三事(古官名)。后杨宝子、孙、曾孙果真显贵。

9.皇天后土:古人对天地的尊称。

10.人命危浅:指人的寿命不长了,随时都会死亡。危,危弱;浅,时间短。

     七、古代官职知识:

    (1)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

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bì )、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拔擢、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

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chǐ 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官员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

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如摄政)、权(临时代职)。

(2)古代官职变动用词

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4、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三是降职,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8、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9、去,卸职。《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10、黜,废免,革职免官。《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

11、放,放逐。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即指提升和进用。“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材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韩愈《送李盘谷序》:“黜陟不闻。”

13、夺,罢官免职。        14、罢,革除官职。            15、复,恢复旧职。

【整体感知】

题目叫“陈情表”,那么,是谁“陈情”,他向哪个人“陈情”,在什么样的背景下陈情?为什么要“陈情”,“陈情”的内容是什么?陈情的目的是什么?他怎么“陈情”,请尽量用原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李密陈情(介绍李密,见前文);他向晋武帝陈情(介绍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陈情的背景,“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陈情的原因,“除臣洗马,辞不就职”或不想到晋朝做官;陈情的内容,“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或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陈情的目的,“愿乞终养,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或请求辞官回家奉养祖母;陈情的方法,陈情于事、寓理于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第一段】

1、作者写陈情表是有自己的目的的,那么,他为什么不直接说自己的目的,而从自己的幼年写起呢?现在请同学们齐读第一段,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幼年遭遇,他的幼年与他人有何不同?

 明确:为了打动皇帝;作者幼年孤苦,有很大波折。

 


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

 
                 

                 六月,慈父见背 

                     四岁,舅夺母志 

                     少,多疾病                 

 


人丁衰微,作者尽孝责无旁贷

 

 
                     九岁,不行 

                     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晚,有儿息 

             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时间:逮  前      后            寻



朝廷征召之殷

 
                                 

                         征召:    察      举     拜     除   当



  两难之情

 
 


                         官职:   孝廉    秀才   郎中   洗马

                         事态紧迫:切峻、责、逼迫、催、临门、急



进退两难的境地

 
                            进:无以报答祖母养育之恩

                            退:不能回报朝廷知遇之情



寓理于情、晓之以理

 

感恩之情

 
               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

               感激祖母抚养孤弱之恩

   两全之情:先尽孝后尽忠

  

2、作者幼年有哪些波折?说出具体的语句(见上表)

3、一个完全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孩子,之所以能够平安成长,是因为祖母的呵护,大家可以从第三段找到一句话,概括这一意思。  

    明确: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由于身世的特殊,祖母的养育之恩就更加深重。  

    4、作者不仅提到祖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而且还提到自己对祖母的赡养感恩之情,如果用第三段的一句话来概括,是哪句话?

明确: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这两句话就点出了作者与祖母的深厚感情。

5、小结:第一段,写孤苦之情,从纵横两方面论述,即“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人丁衰微,作者尽孝责无旁贷”。

    【第二段】

 1、本段有一句关键语句,表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请找出来。  

     明确: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2、结合文章写作的历史背景,讨论分析,“进”难在哪里,“退”,难在何处。  

     明确:进,无以报答祖母养育之恩;退,不能回报朝廷知遇之情。

 3、由此可见,本段分为两层,第一层叙朝廷征召之殷;第二层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第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按时间顺序。

4、表时间的词语有哪些?和时间词相对应的表征召的词有哪些?由这些词可见什么?为何官职递增却“辞不赴命、辞不就职”?如何见事态的严重、紧迫?

明确:表时间:逮、前、后、寻。表征召:察、举、拜、除、当。表官职:孝廉、秀才、郎中、洗马(“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辞不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所以用“辞不就职”)。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张下文“日薄西山”)。事态的严重紧迫: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5、第二层如何体现出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

明确:处境狼狈: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目的:诉说自己的矛盾心理(狼狈处境),情辞悲切,动人心肺。“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

    6、小结:第二段,两难之情。

【第三段】

补充,教师承接语:假如你是晋武帝,你会同意李密的请求吗?(不同意;同意,因为“百善孝为先”,如果他都不能尽孝,又怎么能够去尽忠)。如果文章第一、二段就打动了这位皇帝,后面的内容就不用看了。李密原来是蜀汉旧臣,原来在祖母有病的时候就一直做着官,而现在一归顺晋朝就不做官了,这样会招致晋武帝的怀疑的。所以,他在动之以情之后,还要晓之以理。那么,他是怎么晓之以理的呢?现在我们来看第三段。

1、第三段的感情不只一种,请大家讨论,找出不同的感情,并简要分析。  

    明确: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感激祖母抚养孤弱之恩。正是这两种感恩之情,让作者陷入了前文所说的狼狈之境,两难之情。   

    2、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

    明确: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提出一个终养祖母的“理论依据”,使之既合情合理又合法。  

    3、作者接着提起自己在前朝为官的经历,是否是闲笔?

明确:不是,因为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作者是前朝官员,陈情的对象是今朝的君主,为打消对方的疑虑,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人生目标就必须表明,此处一笔,不着痕迹,但却正是问题关键所在。

    小结:李密在剖明自己的心迹(即仕伪朝的目的是“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后,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帝,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第三段:感恩之情,情理兼具,打动武帝。

【第四段】

1、面对这样一个忠孝两难全的难题,李密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明确: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在最后再次表明忠心,进一步让皇帝消除疑虑,达到陈请的目的。

    2、经过李密的一番婉曲凄切的陈情,晋武帝览表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你们觉得他答应李密了没有呢?

    明确:晋武帝不但答应了李密的请求,而且还赐给他奴婢二人,令地方官供养他的祖母,并且称赞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李密祖母去世后,他才到京城洛阳,先后任太子洗马、汉中太守等官。

小结:第四段,两全之情。                         

【构思艺术】

第三段的内容是否可以放在第一段的位置?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因为 ? 第三段重说理,没有前文情感的铺垫,理则显得生硬,难以深入人心,得到共鸣。? 本文读者极为特殊。晋武帝是一个皇帝,用阴谋篡夺了皇位,以阴险多疑著称,因此,作者一言不慎,就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所以作者必须把自己“孝情”之外的那一份“忠情”完全充分彻底地表达出来,然后再打出“以孝治天下”的理论依据,并提出“先尽孝后尽忠”的忠孝两全之策,这样才有可能达到陈情的目的。因此第三段不能提到第一段的位置。   

    小结:为了达到“乞终养”的目的,作者首先陈述个人遭遇,祖母情深,作为陈情依据;继写进退两难的狼狈境地,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抬出以孝治天下的理论依据,同时剖明心迹,排除了不愿做官的政治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方案。作者一路写来,发乎情,归乎理,先陈情于事,动之以情,再寓理于情,晓之以理,情真意切。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 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语言艺术】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就有很高的语言艺术,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我们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读《陈情表》我们可以听到:少年孤苦无依的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帝王催促严厉的呵责,孝子忠诚恳切的哀告。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的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总结: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 

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总结: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地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以狼狈比喻进退两难的情境,形象生动。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于言表。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急于星火”用比喻形容情势紧迫。  

    总结: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总之,《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因为它是有情的。 

【结束语】

    有人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述孝情情真意切。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相关资料

  《晋书·李密传》《陈情表》阅读练习及答案
  《陈情表》《祭十二郎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陈情表》ppt课件(22页)
  《陈情表》文言文知识梳理练习
  《陈情表》《华阳国志·后贤志》阅读练习及答案
  《陈情表》ppt课件(52页)
  《陈情表》作业练习
  《陈情表》理解性默写2
  《陈情表》《梁书·李密传》《梁书·孝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陈情表》阅读读练习及答案(四)
  《陈情表》理解性默写
  《项脊轩志》《陈情表》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陈情表》《论佛骨表》阅读练习及答案
  《陈情表》ppt课件(28页)
  《陈情表》板书设计
  《陈情表》ppt课件(111页)
  《归去来兮辞并序》《滕王阁序》《逍遥游》《陈情表》文言文复习
  《陈情表》ppt课件(74页)
  《陈情表》ppt课件(25页)
  《陈情表》阅读读练习及答案(三)
  李密、简明英《陈情表》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陈情表》教学案例
  《陈情表》ppt课件(57页)
  《陈情表》ppt课件(17页)
  有关“孝”的名言名句
  《陈情表》pptx课件(38页)
  《陈情表》ppt课件(99页)
  《陈情表》阅读读练习及答案(二)
  《陈情表》文言基础知识梳理
  《陈情表》阅读读练习及答案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