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试卷下载 >>高考试题 >>高考诗歌阅读与鉴赏 >>

《夜书所见》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请简述诗歌的三、四两句所表现的内容。(3分)

(2)这首诗歌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就其中的一种手法,结合相关诗句做具体分析。(4分)



答案:

10.(7分)【(1)(3分)诗人发现,不远处的篱笆旁有一盏灯火,原来是孩子在深夜捉蟋蟀(1分),这是一幅欢快而有趣的生活图景(1分)。孩子的天真幸福反衬出了诗人对故土家园的怀念之情(1分)。(2)(4分)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三四两句写生活场景。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秉灯夜游,捉弄蟋蟀,儿童欢悦,流露忘乎所以、得鱼忘筌之意。一悲一喜,相互映衬,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思乡之情。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萧萧风声,顽皮儿童,这些动态情景巧妙地反衬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静,更引发人们对寒凉静夜中诗人那颗愁绪难眠的苦况心灵的体味。③悲欢对比,以欢衬悲。一二句写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是悲景,传悲情;三四句写人,深夜挑促织,明灯照篱落,是乐景,传欢情。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惆怅无眠。④拟人的手法,增辉添彩。“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似乎把读者带进了一种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痴迷难返,惆怅满怀。(指出表现手法1分,结合具体诗句分析2分,思想感情1分。)】


    
相关资料

  《夜书所见》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三年级上《赠刘景文》教学设计2
  三年级上《赠刘景文》教案1
  三年级上《赠刘景文》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赠刘景文》说课稿
  三年级上《夜书所见》教学反思2
  三年级上《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夜书所见》教学设计2
  三年级上《夜书所见》教案1
  三年级上《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三年级上《夜书所见》教学实录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学设计2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ppt课件(41页)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ppt课件1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思维导图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知识点梳理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知识点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练习题
  古诗三首之《赠刘景文》ppt课件
  《舟夜书所见》flash课件1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案1
  三年级上《山行》flash课件1
  《舟夜书所见》教学实录
  《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2
  《舟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舟夜书所见》教案1
  三年级上《山行》教案6
  三年级上《山行》教案5
  三年级上《山行》教学设计4
  三年级上《山行》教案3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