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四两拨千斤”——虚词》例说
虚词使用例说
近十年来,高考试题中每年都有虚词的考查。由于虚词种类繁多,用法灵活,考生的得分率普遍偏低。本文拟结合高考试题,总结一下虚词使用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吃准含义
虚词的作用主要是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帮助实词造句,其本身的意义不大实在,但并不意味着虚词一点实在意义都没有。在虚词使用中,我们同样需要吃准虚词的含义。
①要不是老师及时提醒我,否则,我准会办错事。
②岳飞戎马一生,是一位抗金英雄,可终于被奸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在风波亭。
③消费者一旦被认定受到经营者的精神损害,经营者将支付至少五万元以上的精神赔偿。
④这所大学非常有名,吸引了来自于一百多个国家的外国留学生。
①句中“否则”就是“要不是……就……”的意思,与前面“要不是”语意重复,应该删去。
②句中“终于”有努力获得某种结果之意,而“被奸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在风波亭”显然不是岳飞想努力获得的。
③句中“至少”是表示最小限度的副词,而“五万元以上”表示的不是最小限度,二者相互矛盾,去掉“至少”或“以上”句子才讲得通。
④句中“自”即“于”,犯有叠床架屋的语病,删去其中的一个即可。
二、分清区别
近年来考查近义虚词运用的试题屡见不鲜。有不少考生就是因为不能辨析它们的区别,带来了误答。
①他们学习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决心统筹安排,因地制宜, 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逐步/逐渐)
②上千吨的轮船碰上这样大的风浪也得上下颠簸, 这么一条小船。(况且/何况)
③他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想了一会儿,接着在地图上飞快地画了一些符号,然后用望远镜仔细地
看了一阵。(又/再)
④中美关系 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一再/再三)
⑤贪图小利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小圈子,打自己的小算盘, 忽视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进而/因而)
①句该用“逐步”。“逐步”和“逐渐”都表示事物的发展进程,但“逐步”侧重于分步性,“逐渐”侧重于渐进性,“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是分步实施的,故用“逐步”。
②句该用“何况”。“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带有对比的意味。“况且”有再说的意思,表示进一步说明理由,但没有对比的意味。
③句中,“又”和“再”虽然都可以表示“又一次”,但又有明显的不同,那就是“再”表示将要重复的动作,而已经重复的动作应用“又”表示,A项中“看了一阵”“了”这一时态助词表示了“看”这一动作已经完成,那就不能用“再”而应用“又”表示。问题是将“再”改为“又”,表意是否确切了呢?还没有。这个虚词的位置不当,因为从文意可知,不仅仅是“看”这一动作重复了一次,而是“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这一整体动作重复了一次,所以即使将“再”换成“又”,也应将“又”放在“然后”一词之后,才能正确地表意。
④句中,“一再”和“再三”在一些词典中的释义都是“一次又一次”。确实,二者意思差不多,有时也可以互用,但是它们还是有一些区别。在表示人的主动的动作行为的动词前面用“一再”和“再三”都可以,如“母亲一再/再三嘱咐孩子要注意安全”;但在不是人的主动的动作行为的动词前面就只能用“一再”而不能用“再三”,本试题的情况就是这样。因为“动荡”的主体不是人,而是“中美关系”;“动荡”也不是人所主动做出的,而是对“中美关系”状况的一种描述,所以这里只能以“一再”。
⑤“进而”一词是“继续向前、进一步”的意思,而文句前后并无“进一步”的意思,而是因果的关系,应用“因而”。
三、合理搭配
汉语的虚词多数是单独使用的,但有许多是搭配起来使用的,它们的搭配都有一定的规矩,所以我们必须了解搭配的情况。
①为学生减负,不只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的事情。因此,必须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
②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即使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但同时代的作品总会有某些共同的特点。
③作为中学生,无论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处于从幼稚向成熟的过渡期,极易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④今年要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为重要任务,切实抓好。
⑤国产纯平彩电的价格之所以居高不下,因为此种彩管全被进口货垄断。
①句中的关联词“不只是”表示递进,“而是”表示并列,二者不能搭配,应该将“而是”改为“而且是”。
②句“即使”只能与“也”搭配,表示假设关系。而词句是转折关系,将其改为“虽然”,后面的“但”就能与之搭配了。
③句中“无论”起排除作用,一件事在任何条件下都是如此,它后面所跟的应该是选择性短语,而不是并列性短语,也就是说,“无论”只能与“还是”或“或者”搭配,而不能与“和”搭配。
④句,“以”应和“为”搭配,“把”应和“作为”搭配,而此句却把“以”和“作为”搭配在一起,不能不出错。
⑤句“之所以”只能与“是因为”搭配,而不能与“因为”或“由于”搭配。
四、摆正位置
一般说来,虚词在句中的位置是有一定限制的,不能随便摆放,否则会使句子不流畅,意思不清楚。虚词的摆放位置,必须根据句子的语法需要和虚词自身的表意来确定。
①来参加会议的人较多,他因为性格内向,个头不高,所以人们一直没有特别注意他。
②由于他父母思想陈旧,竟然将女儿严管起来,不让随便外出。
③至于我报考师范类院校,是既定方针,哪所学校放在第一志愿,还没做最后决定。
④经过他长达三年的苦心研究,终于在新品种的研制开发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复句中,如果前后分句的主语一致,关联词语应该放在主语之后;如果前后分句主语不同,那么关联词语就应该放在主语之前。①句中前面分句的主语是“他”,后面分句的主语是“人们”,二者不相同,所以应该把“因为”调整到“他”前面。②句则应该把“由于”放在“他父母”之后,因为该句两个分句的主语相同。
③句“至于”应该放在“哪所学校”前。“至于”表示另提一件事情,只能用在后一件事上,而该句却把它放在第一件事“报考师范学校”之前,导致了摆放的错位。
④句中,“经过”放在“他”前面,与“……研究”构成介宾短语,充当该句的状语,造成了该句主语的残缺,所以应该将“经过”调整到主语“他”之前。
五、辨明关系
为了表明词语或句子之间的关系,常常需要使用虚词。在使用虚词之前,应该辨明关系,否则就会发生关系混乱等毛病。
①水库建成后,即使遇上十天半月不下雨和多年不遇的大旱,庄稼也能保收。
②这本书已经出版多年了,所以作者最近又作了较大的修改。
③大家如果不认真学好语文,就不会有较高的思想水平。
①句中,“十天半月不下雨”“多年不遇的大旱”两种情况不可能在同一地方同时出现,所以不能用表示并列关系的“和”,只能用表示选择关系的“或”。
②句中,“出版多年”与“作了较大的修改”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应该删去“所以”。
③句前后分句缺少意义的联系。
六、不可滥用
虚词在语言的组合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要做到当用则用,不当用的时候不可滥用。滥用虚词不但会使表达罗嗦,而且有时还会使表达混乱。
①从大量观测事实中告诉我们,要掌握天气的连续变化,最好每小时都进行观测。
②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对种种不爱惜人民币的错误做法,以及随意将人民币放大后销售的违法行为,尚未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③对于凡是在科学研究上做出成果的科学家、技术人员都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尊重。
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深受广大消费者所欢迎,因为它强化了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⑤用词不应造成内容上的重复,否则将很容易犯了画蛇添足的毛病。
①句“从……中”做状语,使得该句主语残缺 ,应该把“从”和“中”删去,让“大量观测事实”充当主语。
②句滥用“对”,使得“尚未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没有主语,应该删去“对”,让“种种……行为”充当主语。
③句中“对于……科学家、技术人员”是一个介宾短语,做了该句的状语,从而使该句缺少主语。应该把“对于”删去,让“科学家、技术人员”充当主语。
④句中,“深受……欢迎”是一个完整的表意结构,再用“所”就显得多余。
⑤句中,“将”字表明说的是将来时态,而“了”表明是过去时态,两词发生的矛盾。应去掉“了”。
七、谨防漏用
当用虚词就该用,虚词的漏用会直接导致成分的残缺,从而影响语意的表达。
①江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会议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②电视连续剧《大明宫词》在塑造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形象有重大突破。
③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材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④老王很有度量,他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经常争论不休的人也能交朋友。
①句首应该加上“对于”,否则句子的结构和表意都不清楚。
②句中,“在”后面缺少搭配的词语,导致了成分的残缺,应该在“形象”后面加上“方面”一次,构成介宾短语,充当“有”的状语。
③句中,由于缺少虚词造成句子的歧义,是对护林员 “揭发问题”感到气愤,还是对“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材”感到气愤?按照语意逻辑,应该是对后者感到气愤,所以应该在“揭发”的后面加上助词“的”。
④“与”的前面缺少一个介词“和”,因为“与”的宾语是“自己”,那么,后面“人”就缺少与之搭配的介词,加上介词“和”句子就正确了。
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是否正确。
1、那个星期天,我偶然得了闲暇,便去拜访了他。
“偶然”应改为“偶尔”。“偶然”的反义词是“必然”,“偶尔”的反义词是“经常”。
2、课题组成员认为,李教授提供的资料很有价值,有助于对课题的深化研究。
“于”和“对”重复,应去掉“对”。
3、许多人喜欢买股票,只是由于相信股票市场回报快,利润高。
“由于”不能用在后一分句,只能用在前一分句,可改为“因为”。
4、在俄罗斯,社会史的研究正方兴未艾,而其巨大的生命力正来源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方兴未艾”的“方”意为“正在”,前面再用“正”,语义重复,应去掉。
5、有人说日本汽车比德国汽车更舒适,也有人说德国汽车比日本汽车更稳重,但这究竟只是个人的不同感受,购车人还是要亲自驾驶一下才能做出判断。
应改为“毕竟”。“毕竟”,副词,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究竟”,终归之意;“究竟”,副词,一般用在问句中。
6、他今天特别高兴,和自己一同出国的好朋友见了面。
应在“和”前或后加上介词“与”。
7、新加坡的竹节虫,体色不仅几乎和竹子一样,体形在安静时完全像一根树枝。
“体色”和“不仅”应互换位置。
8、你的办法固然有优点,但是也未尝有缺点。
“未尝”加在否定词前面,构成双重否定,故应在其后加“没”。
9、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再次走上熟悉的大街小巷,难免想起许多童年的往事。
应改为“不免”。“不免”指免不了。“难免”指不容易避免,往往跟不好的方面,比如“没有经验,就难免要走弯路。”“搞新工作,困难是难免的。”
10、如果能掌握各种类型的调查报告的特点,有助于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抓住中心,突出重点。
这是假设关系复句,前面用了“如果”,后面的分句应有“就”和它呼应。
11、小王不会喝酒,你何苦强迫人家喝呢?
“何必”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要,“何苦”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值得。此句中“何苦”应改为“何必”。
12、天亮后,雨不但没有停,而且越下越大了。
此句并非递进关系,“而且”应改为“反而”。
13、才十五岁的小女孩,径自游过了长江,真不简单。
“径自”表示自作方张,擅自行动,多含贬义。句意是说出乎意料,可改为“竟然”。
14、各部门都要为大局着想,那种只顾局部且忽视整体利益的做法是必须要加以制止的。
“只顾局部”和“忽视整体利益”是并列关系而非递进关系,故应把“且”改为“而”。
15、汉朝的一尺大概合现在的七寸半,这里的尺大约跟汉朝的差不多。
“大概”和“大约”应互换位置。“大概”侧重于表示不十分精确或不十分详尽, “大约”侧重于表示估计的数目不十分精确。
16、因为他有广博的知识做基础,因此,他能够建筑起他的学术高塔。
“因此”意为“因为这”,与前面的“因为”重复,应改为“所以”。
17、根据各种证据和调查表明,月球是一个被反复“改装”过的天体,是一个特殊的宇宙飞船。
应去掉“根据”,否则主语残缺。
18、有人认为,人生在世最艰难的不是谋生,而在处理人际间的关系,这种看法不无道理。
“不是”不能和“而在”搭配,应改“而在”为“而是”。
19、不管学习和工作条件这么艰苦,师生们都不怕。
“不管”后面应跟“多么”来搭配。
20、武汉生产的微波炉,价格不是比广州的高,就是寿命比广州的短。
后面两个分句的主语不一致,故而“不是”应置于“价格”之前。
21、经过他长期的学习,终于出色地掌握了电脑应用的技术。
滥用介词“经过”导致主语残缺,可将“经过”和“他”互换位置。
22、他因为名字中有个“海”字,年纪又比大伙长两三岁,所以大家都叫他“海哥”。
前两个分句和第三个分句主语不一致,“因为”和“他”应互换位置。
23、惨案发生后,昆明各界人士继续以悼念死者、送挽联、安葬四烈士等方式表达了他们对反动派的抗议。
“继续”位置不当,应置于“表达”的前面。
24、关于日前出现在报端的那些言论,我虽然很生气,但也颇有些高兴,因为毕竟有人回应了。
“关于”应改为“对于”,引出动作的对象而非范围。
25、中韩围棋再度交锋,韩国队实力不可小觑,中国队的水平越发高超,行家估计中国队胜率较大。
“越发”应改为“更加”。“更加”和“越发”在比喻同一事物的发展变化时通用,但用于两种事物的比较时,只能用“更加”。
相关资料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