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8
《过万重山漫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准确领悟主体。 
2、突破语言层面,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文章深蕴的文化魅力和思维深度。 
3、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懂得“过万重山”与“第一个”的联系,正确领悟“三峡”的真正涵义,进行生命美育熏陶,提升生命价值。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整体感知,准确把握文章主题。 
2、教学难点:思考由“第一个”到“无数个”探险者,由“现实——历史——未来”三个漫想空间是如何展开的。 
3、解决重、难点的办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灵活运用多种语文实践活动,开展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学时艺术化的涉及“音、画”强化朗读、情境模拟表演、即兴演说、系列组图欣赏等综合实践方法,引导学生用心去欣赏去体味语言文字运用之妙,以学生的思维激活文本的语言,以文本的语言点燃学生的心灵,开放心灵空间,在民主、和谐、亲切的课堂氛围中提高学生的哲理思辨能力及语言交际能力。 
三、学法指导 
本单元学习重点是提炼文章主旨,本文是必选课文,课前可布置学生通过网络、图书杂志、音像资料等熟悉有关信息;课堂上教师要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尽量有机插入与课文主旨有关的新信息,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点拨分析理解一些关键语段,让学生动用各种感觉,发散思维,主动探讨,各抒己见,给不同学生“秀出自己”的机会,体验研读文本后成功领悟的喜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样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具:课件、图片、音乐 
六、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三峡,是我国名山大川中最令人神往的地方之一。她那神奇险峻的景物,令无数英雄竞折腰。李白曾用“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来表达喜悦之情:毛泽东用“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这样生动的笔法赞美社会主义的杰出成就。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刘征的《过万重山漫想》来揭开三峡神秘的面纱,领略那奇美的景观。
余秋雨《文化苦旅》:在国外,曾有一个外国朋友问我:“中国最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一个,请只说一个。”这样的提问我遇到过许多次了,常常随口吐出的回答是“三峡!” 
展示《长江三峡》风景图片,随图播出李白诗歌《早发白帝城》,配乐《长江之歌》,师生共同朗诵,由末句“轻舟已过万重山”,明确课题《过万重山漫想》,简要释题。 
(二)专题情境实践 
1、作者是怎样描述三峡风景的? 
(提示)提名一生朗读课文第二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欣赏一组三峡沿途风光图,使学生在听觉与视觉的感应下,对雄伟、神秘、惊险的三峡特色有所领悟,自然引入对“漫想”的理解。 
2、“漫想”是“不加拘束地想”,“三峡”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能让作者产生绵绵的“漫想”呢?请同学们结合第二段中的关键语句来作回答。 
(提示)文中的排比句、比喻句、夸张局、设问句及动作描写的句子可以让学生品味。
3、提出问题:假如你就站在甲板上,面对如此壮观景象,你会想到什么呢?
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⑵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⑶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⑷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⑸千古兴亡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⑹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⑺面对汹涌的湍急的江流,航道的开辟者是谁?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是谁 ?
(三)理清作者的思路: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作者交代思路的句子以及“漫想”的内容,看看作者是否真的是“漫”想?
2、请学生回答以上问题:讨论发言 。
3、完成下表:
《过万重山漫想》思路:现实——历史——未来
面对三峡雄奇险峻的景色,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作者激动不已,思绪万千。但作者并未落入俗套,陶醉于眼前的景色,而是展开深沉的思考:由现实中的自己穿过三峡,联想到历史上“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进而联想到很多“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最后感悟出“难于计数”中的一部分,未来后人也将因此自豪。(仅作参考)
(四)作者为什么要“漫想”这些内容?想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
1、请集体诵读11-12节。
2、讨论明确:讴歌开拓者,讴歌知难而进的开拓精神、创新精神。(作参考)
(五)品味语言特点:
1、这篇文章,不仅想象新奇,发人之所未发,寓意深刻,而且语言简洁流畅。请同学们通读课文,体味这样写的好处。
2、紧扣“漫想”,用设问,内容决定形式;为表现“第一个人”的义无反顾,用排比增强气势,仍是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六)课堂小结
(七)完成配套练习
(八)教学反思
 
    
相关资料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