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晏子使楚》导学案3
课题:《晏子使楚》(第一课时)(总第 节课)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能准确翻译全文,积累文言词句,提高文言文解读能力。
学习重点: 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习难点:
1、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词序;
2、对文中所出现的诸如“其实”“坐”“病”“请”等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词语的理解。
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晏子 (?—前500)名婴,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秋时齐国大夫,是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公元前556年,开始辅佐齐灵公,后又辅佐庄公、景公,景公时为相,堪称“三朝元老”。他主张诛不避贵,赏不遗贱,重视生产,提倡蚕桑,反对厚赋重刑。在我国劳动人民心目中晏子是智慧的化身,他以足智多谋和能言善辩为世人所称道。战国时,有人将他的言行编成《晏子春秋》一书。
今本《晏子春秋》共8篇,分为215章,每章记述一件事。以晏子即事劝谏景公治国利民,贤明为政的内容为主。晏子或犯颜直谏,析义明理,或婉言讽刺劝,发人自省,表现了晏子忠心耿耿地辅弼君主的思想。文章以记言为主,略于记事。
2、“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说的是淮南香甜的橘子移植到淮北就变成苦涩难吃的枳。同样的种子由于土壤、气候、环境的改变,结果就产生了橘与枳的差别,这说明不同的环境对同一事物地发展起着相当大的作用,环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相关资料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