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试卷下载 >>高考试题 >>高考模拟试卷 >>北京市 >>

北京市西城区2015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北京市西城区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高 三 语 文 2015.1
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7 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大家都知道,韩愈因反佛被皇帝贬谪,在半道上写下了“云横秦岭家何在,□□□□□□□”这样杰出的诗句。应该说,捍卫儒家“道统”的 甲 (热情/激情),使韩愈在这方面的论述带有明显的臆断式排他倾(qīng)向。例如他对佛教传入前后的漫长历史的总体判断,以及他误以为佛教是在炫耀信奉者的长寿,或追求一种惩(chěng)罚性的灵验等等,都是义气用事的草率之言。他不明白,他所排列的从尧到孟子的所谓“道统”是一种理论假设,而一个泱泱大国的广大民众却需要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这种宗教信仰在实际展开时,往往伴有特殊的非理性仪式。儒家学者再高明,也不应该以自己的思维逻辑来框范天下。尤其是对于他们很少有发言权的关于生命的终极意义和彼岸世界等课题,乙 (更/但)不应该阻止别人去思考。
其实更多文人没有韩愈这么极端。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三种完全不同的审美境界出现在中华文化之中。一种是温柔敦厚,载(zài)道言志;一种是逍遥自由,直觉天籁;一种是拈(niān)花一笑,妙悟真如。中国文化人最 丙 (熟习/熟悉)的是第一种,但如果从更高的精神层面和审美等级上来看,真正不可缺少的是后面两种。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倾(qīng)向捍卫[来源:学.科.网]
B.惩(chěng)罚义气用事
C.载(zài)道言志泱泱大国 
D.拈(niān)花一笑逻辑
2.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语句,恰当的一项是(2分)
A.雨打芭蕉叶带愁 B.影入平羌江水流[来源:学科网ZXXK]
C.遥望洞庭山水翠 D.雪拥蓝关马不前
3.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热情 更 熟习 B.激情更 熟悉
C.热情 但 熟悉 D.激情但 熟习
4.对末段文字中三个“一种”依次指代的对象,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儒家 道家 佛家 B.儒家佛家 道家
C.道家 佛家 儒家 D.佛家道家 儒家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两只大熊猫入驻多伦多动物园以来,每天入园的游客可谓摩肩接踵,这样大增的人气令园方非常满意。 
B.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表示,北京的风味小吃历史悠久,品种繁多,用料考究,制作精细,堪称有口皆碑。
C.在电影《关云长》中,饰演曹操的姜文霸气十足,在出演文戏时也同样挥洒自如,屡曝金句,十分抢戏。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相关资料

  北京市2016届高三开学测试语文试卷
  2015年北京市高考作文:深入灵魂的热爱
  2015年北京市高考满分作文:深入骨髓之爱
  2015年北京市高考作文优秀范文:深入灵魂的热爱
  2015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北京卷)
  2015年北京市高考语文最后一卷
  北京市东城区2015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北京市朝阳区2015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北京市海淀区2015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5年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5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北京市海淀区2015年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北京市西城区2015年高三一模试卷及答案
  北京市房山区2015年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北京市东城区普通高中示范校2015届高三3月零模语文试卷
  北京市朝阳区2015年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北京市丰台区2015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北京市石景山区2015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北京市延庆县2015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北京市顺义区2015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北京市重点中学2015届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卷
  北京市石景山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北京市东城区2015届上学期高三综合能力测试语文试卷
  北京市丰台区2015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4年北京市高考满分作文(3篇)
  北京市房山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语文试题
  2015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及样卷
  北京市朝阳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北京市海淀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