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2016届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实用类文本
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实用类文本
[编写说明] 《考试说明》对本部分的要求是: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虽然《考试说明》对选文设定了四种体裁,但通过对全国卷自实行新课标命题以来的试题研究,发现全国卷在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文体选择上比较固定,一直考传记,其他文体从未涉及。为增加高考的针对性,本部分只编写传记。
第12题 传记阅读
高考对任何一种文体的命题角度都是根据这种文体的文体特征来命制的。即:凡是特色的,就是考查的。传记也是如此。现将传记的文体特点、高考考点、读文关注点以框图形式展示,旨在让考生理清三者关系,明确考查的实质。无论是对读文,还是答题,都大有裨益。
重视隐性信息的发掘,确保传主形象和事迹题得满分
传记阅读的中心任务就是梳理传主的生平经历,概括传主的个性品质,追溯他事业、人生等方面成败的原因。因此,这一关键点含有两类题型:传主形象和事迹概括分析,传主作出贡献、成就或个性品质形成的原因分析。在高考中,这两类题型得分比较容易,但得满分的比率很低,主要是考生只抓显性信息,忽视了隐性信息,导致答题点不全而失分。二轮复习应重点强化这方面的意识。
题型一 传主形象和事迹概括分析
第一步:抓显性形象,先概括后抽象
首先,概括事迹。先梳理出文中主要事件,从事件中概括传主主要事迹。在概括事迹时,可按先“线”后“事”的顺序进行。“线”就是根据文章是并列式(从不同角度来谈传主)还是承递式(一般以时间为序,以传主的经历来构思文章)来梳理出传主的人生经历、人生轨迹。 “事”就是要筛选出传主有哪些“事迹”“行为”“贡献”“成就”“经验”等。
其次,抽象形象。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
第二步:挖隐性形象,“二评价”“三注意”
“二评价”就是作者的评价和文中他人的评价,也就是从作者对传主的议论性描述中概括传主性格或形象,从文章中引用的他人对传主的评价中概括分析传主形象。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相关资料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