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试卷下载 >>高考试题 >>高考模拟试卷 >>高考综合试卷 >>

2016年高考语文冲刺卷(新课标Ⅰ卷)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孔子一生以维护、恢复“周礼”为己任,他的各项政治主张都是从这一总目标出发而提出的。明“夷狄”、“诸夏”之别,就是其中之一。孔子这方面的言论虽不多,却牵涉“民族意识自觉”的大问题,对后世的影响也极为深远。
“周礼”成为周王朝建立领主制封建国家政治机构的组织原则之后,其作为周族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的总称的意义不仅依然存在,而且被扩大、推广到整个华夏族的势力范围。在当时,用不用“周礼”,已成为区分“夷狄”与“诸夏”的主要标志。如楚是南方大国,文化发展程度并不低于周族的姬姓各国,只因为不用“周礼”,而被“诸夏”视为“蛮夷”。齐桓公建立霸业时,还专门以“包茅不贡”为借口对楚进行讨伐。可见,“周礼”在区分“夷狄”与“诸夏”时的重要意义。由于当时在“夷狄”与“诸夏”之间还存在着严重的民族斗争,这种区分就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西周到春秋末,尽管华夏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已居主导地位,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华夏诸国与少数民族杂处的局面,如“王畿”附近就有伊雒之戎、陆浑之戎。诸侯大国卫国在卫懿公时,和邢国一起被狄人“残破”。救卫存邢、南伐荆楚、北伐山戎,是管仲辅佐齐桓公所建立的重要霸业。所以,尽管孔子对管仲僭越违礼颇为不满,但对其“相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十分称许,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孔子觉察到当时民族斗争的严重性,从维护周礼到自觉维护“诸夏”的团结统一,充分肯定管仲这方面的功绩,这说明孔子自觉地把维护民族利益作为第一位的大义,把管仲的贡献提到了“如其仁”的高度。比起“民族大义”来,管仲在其他方面的不足,在孔子看来,都是可以原谅的。这可以说是最早地体现了某种朦胧状态的民族意识的自觉,这种民族意识的自觉的继承和发扬,就成为一种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几千年来绵延不绝,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奇迹,它的出现应当说与孔子所开始的民族意识的自觉有着一定的思想渊源关系。
关于区别“诸夏 ”与“夷狄”,孔子还有一段议论,即“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意思是说,“夷狄”虽“有君”,却不行“周礼”,君臣上下的名分有等于无;而“诸夏”哪怕无君,但君臣的等级秩序照样存在。可见孔子以明“夷狄”、“诸夏”之别表现出来的朦胧的“民族意识”的自觉不是孤立的,而是和他的君臣等级观念纠缠在一起的,因此决不能给以过高的、违反历史真实的估计。
孔子的明“夷狄”、“诸夏”之别的政治主张,到秦汉以后逐渐以“明华夷之辨”的命题为历代儒家所继承和发扬。积极方面,每当民族危亡之际,总有一批民族英雄以此为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柱,挺身而出,伸张民族大义。消极方面,也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相关资料

  2016年第三次全国大联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Ⅱ卷)
  2016年第三次全国大联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卷)
  2016年高考语文模拟猜题卷(二)
  2016届全国新课标高考临场冲刺4月考模拟语文试卷
  2016届高三第二次全国大联考语文试题(新课标Ⅱ卷)
  2016届高三第二次全国大联考语文卷(新课标Ⅰ卷)
  2016年第一次全国大联考语文试题【新课标I卷】
  2016年第一次全国大联考语文试题【新课标Ⅱ卷】
  2016年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卷
  2016届全国新课标卷高三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全国名校大联考2015~2016学年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全国大联考2016届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
  鄂豫晋陕冀五省2016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2016届高三上学期语文周测九
  冀豫晋陕鄂五省2016届高三阶段性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全国名校大联考2016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试卷
  全国名校联盟2016届高三联考试卷语文试题(一)
  全国名校联盟2016届高三联考试卷语文试题(二)
  2016届高考模拟语文押题试卷及答案
  近三年全国课标卷I、卷II语文试题研究(2013-2015年)
  (新课标卷Ⅰ)2015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前猜题卷(全国Ⅰ卷)
  2015年新课标I高考语文最后一卷
  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II高考压轴语文试卷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真模拟考试(全国卷)
  2015年高考语文最后一模(全国新课标II卷)
  2015年高考语文预测试卷(二)【新课标2】
  2015年高考语文预测试卷【新课标2】
  2015年高考语文模拟预测卷【新课标I】(三)
  2015年高考语文预测试卷(二)(新课标I)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