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教案下载 >>教学参考 >>

《故土》教学参考

《故土》作者生平与课文分析


(一)作者生平

阿赫玛托娃, 俄罗斯、前苏联诗人。1889年6月23日生于敖德萨市,1966年3月5日卒于莫斯科。她1907年中学毕业后,曾在彼得堡高等女子学校法律系就读,不久因爱好文学离校。20世纪初开始写诗,1912年出版第一本诗集《黄昏》,接着又出版《念珠》、《车前草》和《耶稣纪元》等诗集。作品出版后,读者抢购一空,争相传诵。阿赫玛托娃的诗集以清新委婉的笔触给当时被象征主义主宰的诗坛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打破了当时晦涩的象征气氛。她的作品多短小精致,袒露复杂的内心矛盾,是十月革命前后俄国诗坛阿克梅派的代表人物之一。20年代中期后转而从事普希金研究。30年代发表《马雅可夫斯基在1913年》和《但丁》等探讨诗人使命的诗,完成长诗《安魂曲》,表达对当时破坏法制现象的悲愤心情。这是阿赫玛托娃诗歌创作的巅峰,将深刻的思想、丰富的感情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结合起来,铸成不朽的篇章。反法西斯卫国战争年代发表《起誓》、《勇敢》、《胜利》等爱国主义诗篇。1946 年受联共(布)中央决议点名批判,1959年恢复名誉。后期长诗《没有主人公的叙事诗》以现代人目光反思和评判过去的时代。1964年获意大利国际诗歌奖,1965年获英国牛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诗人喜爱中国古典诗歌,曾译过《离骚》和李商隐的无题诗。

20世纪20~50年代,在苏联曾经有过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文学遭遇了外在的压力,受到了非文学的干扰和伤害。纯粹的文学写作不被承认为一种劳动,因此,作家也就成了所谓的“游手好闲者”遭到被流放或驱逐出境的命运。在这种情况下,作家和诗人们被迫做出了3种选择,其一是流亡,远离祖国,远离熟悉的母语,到异国他乡去寻找构想中的自由;其二是调整自己的心态,同时调整自己的文学观念,放弃既有的立场,以适应新的形势;其三是选择在公众场合下的沉默,退回到为自己的内心、为“无限的少数人”的写作中。阿赫玛托娃没有随波逐流,她坚决不离开祖国,尽管她并不理解革命。她也没有选择沉默或为少数人歌唱,她依然以对俄罗斯的爱,对祖国历史的敬仰,继续她的创作。

作为俄罗斯诗歌的月亮,阿赫玛托娃是俄罗斯语言恪尽职责的守望者,同时,又是对它做出了创造性贡献的开拓者。她将对祖国的爱都寄托在语言中,“无论她写什么,她从未背叛过‘保守而又保守的’俄罗斯语言”。无疑,这与阿赫玛托娃对传统的理解有关,她认为,“如果一个人的灵魂不曾被当代诗歌所打动的话,那么,古典诗歌也不会引起他的共鸣。理解古典诗歌的道路是通过当代诗歌,通过‘与我有关’而铺就的”。诗人之所以选择普希金研究,也是出于对祖国语言和诗歌传统的敬仰。

阿赫玛托娃诗歌艺术的显著特色是:诗句简洁凝练,节奏和谐。她最常使用的艺术技巧是逆喻法,或叫悖论,即把两个截然相反的概念搭配在一起,组成一个相反相成的比喻或意念,用以表达某种复杂的感情和思想。

(二)课文分析

对《故土》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

一是结合诗人独特的人生境遇,分析诗歌中对祖国忠贞不贰的情感。诗人的命运是坎坷的,尤其是十月革命后,由于诗人不了解无产阶级革命,她很可能受到冲击,甚至结束其文学生涯。然而她并没有和许多俄罗斯作家一样,选择了流亡。她没有逃避,也没有后退,诗人表示:“不与抛弃故土的人为伍。”她选择了与祖国同在。虽然命运并没有给她安排一条平坦的路,特别是1921年她的前夫古米廖夫因“塔甘采夫事件”被捕枪决,阿赫玛托娃的诗中充满了恐惧和忧伤,但诗人依然寄予这片生她养她的故土以深厚的感情,作为一名诗人,她的诗充满了公民感,1924年因为《耶稣纪元》中的一些诗篇激怒了当时的政府官员,阿赫玛托娃的诗歌被禁,这对一个诗人来说无疑也是被判死刑。然而她也没有一蹶不振,没有销声匿迹,在这段“沉默”的时期内她研究了彼得堡的建筑和普希金的创作,并翻译了许多外国诗歌,普希金给了她无穷的创作灵感和人生启迪。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阿赫玛托娃虽然身居塔什干,但却念念不忘尽快获得列宁格勒的消息,在大围困的艰难时期她仍然以自己的诗歌激励人民,相信胜利一定会到来。1946年日丹诺夫作了《关于〈星〉和〈列宁格勒〉两杂志》的报告严厉批判阿赫玛托娃的诗歌,她的诗歌被扣上“颓废”、“色情”的帽子,她本人也被指责为“半修女、半淫妇”,被苏联作协除名,但诗人仍然坚持她的歌唱,直到1952年才得以平反。诗人写作《故土》时已经是70岁高龄了,但她对祖国炽热的爱丝毫没有消退。

二是分析诗歌中的“逆喻法”,或叫悖论,诗人首先运用一些极为平凡,甚至有些委琐的形象描述故土的不值一提,常常被人遗忘,最后却写道,在其生命终结时,与这毫不起眼的尘土融为一体,才明白这就是自己生命的归宿。把两个截然相反的概念搭配在一起,组成一个相反相成的比喻或意念,这是诗人创作中常用的技巧,这有利于表达诗人心中复杂的感情。诗人无比忠诚于祖国,又为祖国发生的一系列非人道事件所困惑;诗人钟爱诗歌,但又不能按照自己对诗的理解创作,生活让这位早年为爱情歌唱的诗的精灵变得深沉。


相关资料

  部编版八年级(下)《唐诗三首》笔记整理
  《峨日朵雪峰之侧》知识点
  写作《学写故事》知识点
  《活板》知识点梳理
  《反对党八股》复习案
  《海底两万里》阅读计划
  《孙权劝学》知识点总结
  《桃花源记》知识点汇总
  《回延安》知识点及课后题探究
  《紫藤萝瀑布》的想象手法
  《孔雀东南飞》文言知识点总结
  《孔雀东南飞》知识点整理
  外国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知识点梳理
  《子衿》知识点
  《驿路梨花》主要内容
  《驿路梨花》预习知识点
  《伟大的悲剧》墓志铭(6篇)
  《大道之行也》知识点梳理
  《虽有嘉肴》知识点梳理
  《虽有嘉肴》文言知识梳理
  《北冥有鱼》知识点
  《劝学》知识点归纳
  《屈原》知识点总结
  《诫子书》复习资料
  《壶口瀑布》介绍
  《登勃朗峰》预习知识点
  《自然选择的证明》《宇宙的边疆》教学资料及练习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识点总结
  《驿路梨花》知识点总结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预习知识点
  《故土》ppt课件1
  《故土》赏析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