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的实践
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的实践
一 问题的提出
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对学习环境而言,校园文化环境(如讲座、报告、阅览室、图书馆、活动)、课堂和课本、教师和教学、班级和学生、共同构成学习的资源和条件。语文是生活语文是海洋,我们希望学生在一个良好的语文环境(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中接受教育,然而现实的状况并不令人满意。在领导的关心与示范下,我校近年来对语文教学的重视与日俱增。但是,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特有限制,农村学生无法改变的视野局促,理科先行的惯有思维,种种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呼唤语文老师必须有所作为,从日常工作做起,从小事做起,改善学校的语文环境。
二 活动过程
1、教研组讨论。各抒己见,从个人的实践到他校的经验,广泛交流,选择精华并形成可行性报告,向高中三个备课组传达。
2、备课组实践。备课组长牵头,在思想上强化意识,在日常工作中从点滴做起。
3、成立核心老师小组,各备课组核心教师为主要力量,设计方案,编组材料,全组老师一起跟上。
4、教研组每学期组内交流,互通互评良好的做法,推广经验。
5、结合组内各级课题研究(农村中学生作文失序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寄宿制高中学生文学阅读的限与度,农村重点高中学生语文习惯的养成与优化研究等)上升到理性层面,深入研讨,理论升华,沉淀成教研组文化。
三、具体是实践内容及方案示例
1、开阅览课,扩展阅读视野。教研组规定每学年度阅读范围,各备课组每学
期规定必读篇目;教研组规定阅读课纪律,阅读活动组织章程。
2、办文学社,激发语文兴趣。选择语文学习积极分子参加,选择优秀教师精心组织讲座
3、装备阅览室,优化阅读外部环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优化学生阅读行为。
目前我校阅览室有可供两个班学生120人同时阅读的规定读物近20种,是杭州市内规范阅读的典范。
4、出版作文集,印编学生作品集,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5、及时推荐优秀读物,辅导学生订阅报刊。
6、开设班级读书角,举行课前演讲
7、举行年级读书比赛,作品以橱窗形式展示。
8、举行校作文大赛,积极规范的组织浙江省作文大赛以及浙江省中学生与社会作文大赛
9、以年级为单位开设读书专栏,将阅读点滴渗透进学生每天的生活,以编讲义的形式,督促、规范、引导学生的日常阅读。七年级的读书专栏名为“古今博览”[八年级读书专栏名为“天籁”,九年级名为“晨读夜颂”。
四、反思与总结
1、如上做法早就有人实践,但又无效果全靠能否坚持及如何落实。我们强调“日
常”,就是将这些教学行为渗透到教师每天的教学工作中,渗透到每天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中,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存方式。
2、以上做法依然有开发研究的余地,优化工作出效率。
3、本着以上两点想法,教研组继续深入探讨实际操作的整体规划与精益求精,在阅览课开设、课外阅读的指导、学生社团活动、学生阅读作文习惯的优化几个方面深入探讨,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意见,并以文字的形式与全组老师见面,来使全组32位老师统一思想,并便于操作。
例1、附党中部阅览课管理建议
1、教研组长领导语文组核心老师负责党中必读篇目的拟定及购买。凡是必读篇目中的精粹,均每册装备150册,可供两个班级同时阅读,另由30册供外借,以编学生课外继续研究。(例王尚文主编的《新语文读本》共六册每册150本,余秋雨《文化苦旅》《霜冷长河》各150册,沈从文《湘行散记》200册,朱光潜《谈美书简》150册,南怀谨《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各100册等),阅览室已有经教研组严格遴选的精华书籍近30种2000册
2、重视规定篇目的阅读,每一学年每一学期有宏观调控的阅读计划,例如:
七年级必读: 《新语文读本》1、2、3、4册 《文化苦旅.》《中学生优秀作文》《湘行散记》《时文选萃》1、2、3、4、;
电子阅读《辛德勒的名单》《巴黎圣母院.》 《边城》 《雷雨》
八年级上学期 新语文读本》5、6 选修教材*《人物传记选编 》《鲁迅小说研究》 《新课标人文读本》1、2、3《时文选萃》5、6 《培根散文选》 电子阅读《阿Q正传》
八年级下学期 《红楼梦选读》《名人传》《中外名著选读》《平凡的世界》《谈美书简》《论语别裁》《孟子旁通》
3、重视阅读指导:
每节阅览课的内容必须在当天早读课或午休时公布,不能出现学生进入阅览室乱翻等毫无阅读准备的状态。
课前营造积极的阅读氛围,或激趣,或提具体阅读要求
4、关注后续理解,重点阅读篇章组织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或写读后感,或课上讨论,或组织专栏写作在校橱窗展示
5、规范阅读行为,优化阅读习惯:每周检查一次阅读摘录,督促同学写作时活用资料
指导阅读笔记的几种形式:摘录、点评、资料汇编、读后感
6、七年级期中期末考试考查阅读效果,一问答题,占分5分。
例2、附文学社活动总结
1、活动必须强调大语文的学习观,让语文知识是海洋的意识深入人心。除了各种语文讲座外,我们积极地开设影视欣赏、名画欣赏、名曲欣赏等鉴赏活动,将语文与史哲艺术打通。 “文艺复兴三巨人”名画欣赏活动最受学生喜欢,他们对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的热爱,对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的关注均超出了教师的预计,写出了高质量的研究性报告
2、活动的开展必须强调“文化”,这是提高学生思维水平的基点。为此我们重视专题活动的开设:文学大家及作品的专题性阅读,相同题材的中西文学的比较阅读等,力求引导学生进入文化鉴赏层次。在这些文化专题探讨中,“当代女性作家及作品”颇受欢迎。我们的目的是促成文化积淀。
3、培养写作尖子是当务之急。我们意图借助这一强大的文学阵地,发掘一披写作尖子,固定一支较高水平的写作队伍,通过参加各级作文竞赛以及向各级各类报刊投稿,提高党中的知名度,成为党中的荣耀,党中的品牌。
4、以熏陶引领为办社宗旨,文学社的活动不再是精英教学,她以开放式、平民化的姿态出现在同学的身边,每期40人,每学期一轮,通过一期一期学生的参与,以点促面,带动全校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我们使文学社的作文竞赛扩展成年级作文比赛,上学期举行了两届,本学期起决定举办校级春季、夏季、秋季、冬季作文比赛,得奖者发获奖证书,其作品在学科橱窗展示。
4、 成果展示激励学生,体验成功。从85 年起,蓓蕾文学社刊每学期出版,学生们将他看
作展示才华,体验成功的主阵地。在学生的一致要求下,今年我们一改社刊油墨印刷、版面陈旧的旧面貌,由厂家专门印刷。紧张学习中,学生还能挤出时间,自发地写出一篇又一篇优秀的作文,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感到欣慰,也被学生的精神感动。每一篇习作,我们都将给予稿费。专人负责认真办好语文学科橱窗,两周一期,展示近期学生佳作,推荐专题阅读作品,介绍学校文学活动动态,借此与学生对话,让更多的学生感到语文就在他们身边,让他们在良好的语文氛围中受到熏陶。
例3、以备课组为单位,开设读书专栏。以年级为单位开设读书专栏,将阅读点滴渗透进学生每天的生活,以编讲义的形式,督促、规范、引导学生的日常阅读。七年级的读书专栏名为“古今博览”[八年级读书专栏名为“天籁”,九年级名为“晨读夜颂”。
附读书专栏编写指导意见
读书专栏的选文原则举隅
1、经典意识 学生阅读轻思想,尚感觉;轻严肃,尚调侃;轻深刻,尚轻松,读书专栏里必须渗透贯穿经典介绍意识。阅读经典,本质上就是打破时空的界限,与思想和语言的大师对话,占据精神上的制高点。以求在读书中“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
2、综合意识 目前的分科教学导致了学生知识的狭窄孤立化,思考问题常常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要注意选文的广度,实施大语文阅读,有文学阅读,也应有历史、艺术、哲学、人文地理以及科学的阅读,选择各领域内顶尖学者所撰写的有丰富内涵并有一流文字的作品推荐,对有文采的科技类文章更应给予特殊的关注。
3、贴近与提高的意识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阅读实际的内容,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这样的阅读心理不妨满足他们,保护兴趣永远是最重要的。但是我们的教学在注意学生的可接受性时还应当有一定的超前性。“跳一跳摘果子”的教育原则是科学的,阅读内容保持一定的深度广度,在长期的坚持中定能激发学生的语文潜力,提高他们的理解、想象、思辨的能力。
读书专栏形式略谈
菜单与专题相结合
三年的读书活动也应当有实施目标。多年的教学实践,教师在积累中生成切合学生的读书教学目标,在全面考虑学生兴趣和需要,读书活动阶段性与整体性目标的关系,以多类别、多层次的优化组合为原则,配置一份阅读套餐菜单,既照顾个人口味,又讲究营养丰富合理,以补缺型、拓展型、提高型皆备的作品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阅读品味。
留给学生的地盘 专栏中留白三分之一,名曰“我的地盘”,鼓励学生对读物中自己特别喜爱并深有感触的部分作出富有个性的点评。
专栏留白中,学生每周每期点评,每月一个专题后总结,每学期组织学生将自己或同学的文章加以整理,按照要求进行文字加工和简单的美术编辑,编成文集进行阅读成果的交流,在交流中“缘文会友”,激发思想火花,提高阅读境界。
五、重新认识
1、教育功能的实现,需要的主要条件是教师、书籍和学生。在三个条件中,教师的条件是主动可变,因此教师是教育的关键因素。我们要不断提醒自己:我能为学生读书提供怎样的便利?我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怎样的语文环境?
2、 引导学生读书,是个可开发的系统工程。书从哪里来?读什么书?怎样指导读书?如果以上的思考依然找不到出路,不妨先从老师力所能及的做起。
3、 也不妨回到课堂上教师自己主导的课堂里。语文教学要“举一反三”还要“举三反一”这个三是个多数,是对教材补充。但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看到的语文补充资源极其匮乏。一篇课文,用了三课时,除了对千把字的细细分析外,在无其他关联内容,这能有阅读效果吗?
4、将生活与语文学习打通,以阅读来带动其他语文素养的提升是牵一发动全身的切入点。
作者EMAIL:wuchangling888@tom.com
相关资料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