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月夜忆舍弟》教案1
  月夜忆舍弟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独立学习,正确理解本首诗的意思。
  2、通过层层诵读方法的指导,初步感受诗人望月思弟的情感。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讲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咏月诗词大比拼
  (出示一轮明月图片)各位同学,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佳节,良辰美景,让我们对月怀远,望月诉情。面对一轮明月,我们会不由的吟诵……
  二、读好诗题,拉开诵读方法指导序幕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杜甫的咏月诗,叫《月夜忆舍弟》,看看杜甫诗中的一轮明月给我带来了什么?
  1、师生共同板书诗题,读题。
  2、指名读题,要求读准诗题每一个字音。
  3、指名读题,要求读出诗题的节奏。
  4、谈谈读题后的初步感受。
  三、诵读第一环节:字正腔圆地读、有板有眼地读
  1、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准诗句中每一个字音,读得字正腔圆。
  2、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顺诗句,读出五言的音律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3、指名读,交流评议。
  四、诵读第二环节:原汁原味地读
  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得正确、读出节奏,要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诗有它的平仄规律,我们按照平仄的规律来读,就能读出一定的味道。
  1、教师范读“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两遍,让学生体会两遍的不同,并感受哪一遍更有味道。
  2、指导学生按平仄的读音规律(平长仄短)来读诗。
  3、指名试读,鼓励摇头晃脑地读、个性张扬地读。
  4、交流诵读后的初步感受。
  各位同学,诗到这里,在我们的脑海里、心里有什么印象或感觉?请大家说一说。
  五、诵读第三环节:入情入境地读
  1、学生默读古诗,并借助注释和背景介绍了解诗的大意。
  2、教师提出两个问题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第一个问题:诗中,杜甫的“身”在哪里?何以见得?
  第二个问题:诗中,杜甫的“心”在哪里?何以见得?
  3、教师再追问两个问题,进一步促进学生了解诗意。
  问题:舍弟的“身”在哪里?“心”在哪里?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身在他乡
                              杜甫                        舍弟
                                           心忆对方
  4、让我们带着这份离散、这份牵挂、这份思念一起走进杜甫那颗思乡思亲的心。(音乐起,学生齐读。)
  5、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再现诗境。
  请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杜甫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请仔细听老师朗读,认真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
  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听到了……
  依据学生回答,师相机总结:你们看到了杜甫或彷徨在戍鼓楼下,或追寻在边秋的古道上;听到了鼓声、雁声;甚至有同学看到了杜甫深夜思念弟弟辗转于床上,看到了杜甫寒夜批衣望月……此刻,在杜甫的心中有的只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课件出示,学生引读。)
  6、还原故乡明月情景,进一步把握诗人思弟之心。
  本来夜夜一样洁白的霜露,为何今夜偏偏显得格外苍白?本来到处一样的月亮,为何今夜偏偏只有故乡的月亮最明亮?
  (引导学生想象在杜甫记忆中的故乡,那轮明月之下会出现什么画面,音乐起,学生书写片断。)
  学生汇报交流
  7、打破月满人圆的画面,再次走进诗人月夜思弟的情境。
  学生再读: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诗中,走进诗人那颗兄弟离散、天各一方、家已不存、生死难卜的忧愁、思念之心。
  六.《月夜忆舍弟》诵读比赛
 
 
    
相关资料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