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作文中心 >>读后感范文 >>初中读后感 >>

《无言之美》读后感

读朱光潜《无言之美》有感

近来读了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散论《无言之美》,每每为朱光潜先生的穆然深思和悠然遐想所吸引,细细回味,不忍释卷,获益良多。 
朱光潜先生在《精进的程序》一文中谈到,作文有如写字,要经历“疵境 稳境醇境化境”这四个境界。细细想来,朱光潜先生不只是在谈 写文章和练字。这“疵”、“稳”、“醇”、“化”四“境”,可以普适于各个行业和 各门艺术。同样教师的成长,也符合这样的规律。一个教师,从刚进入教师队 伍到成为优秀的教师乃至名师,其教学艺术的发展历程,也必得经由“疵境” 到“化境”,任何人概莫能外。 
初登讲台的教师,尽管备课时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在课堂上,教师往往 只能按教学方案亦步亦趋。课堂节奏,不能收放自如;突发事件,经常手足无 措;生成资源,难于恰当利用。这可以说是“疵境”。
 一位教师,只要他勤于反思总结,多观摩名家课堂,多研读课堂实录,多上公开课,那么他对于课堂的感觉,对于教材的把握,对于课堂的调控,可以 悟得一些窍门,熟能生巧,积淀智慧,他就可以上出教学任务完成得比较顺利, 学生学得比较投入的课。这可以说是“稳境”。 
一般教师也许8-10 年才能达到“稳境”,但是突破这个阶段进而达到“醇 境”则比较难当然也并非难于登天。一个达到“稳境”的教师,如果再想 进一步,就须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一个教师若能针对自身的特点,扬长避短, 下苦功夫,反复锤炼,用一辈子的努力去追求,想来“醇境”是可以达到的。 
最难以达到的是“化境”。在名师的课堂上,我们经常领略举重若轻、随心 所欲、信手拈来的风采。他们拥有把握稍纵即逝的生成机会的能力;他们具备把学生错误的回答稍加点拨就使他们恍然自悟的妙招;他们练就了引领孩子经 由“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的本领。在他们的课堂上,我们才领略到什 么叫“返璞归真”,什么叫“水过无痕”,什么叫“课即是人,人即是课”。这样 的境界,属于有天赋的人,更属于勤奋而有恒心的人。虽然大多数教师难以达 到这样的境界,但是,我们“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只有心中埋下一颗“成为 大师”的美丽种子,我们才会逐渐走向成熟。
剖析了教师成长的“四境”,也许你会觉得无比失落这辈子,我是根本 成不了名师的了。其实,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如此悲观,名师(优秀教师)成长的“四境”,可以带给我们诸多有益的启示。 
第一、 名师的成长,并没有什么捷径可走。 
名师也经历过“疵境”阶段:教学之初,他们也会经历和我们一样的挫折, 承受和我们一样的失败。他们也经历过由“稳境”向“醇境”乃至于“化境” 突破的艰难与痛苦。而他们之所以那么优秀,是因为他们经受住了考验,很快 地走出了失败的阴影。我们今天所遇到的种种困惑和迷茫,名师们都经历过。 这些困惑和迷茫,也许是一道坎,跨过了,我们就成了名师。作为一个教师, 我们不一定非要成为名师,但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放飞自己的理想,享受无比美 妙的“高峰体验”这是大多老师都可以达到的境界。因此,在遇到困顿和 迷茫的时候,我们要时时勉励自己:也许我们正处于“望尽天涯路”的境界, 只要我们愿意“衣带渐宽”,那么总有一天会收获“蓦然回首”的那份成功的喜悦。 
第二、 我们可以更加理性地学习名师。
批评家陈四益先生有一奇文《跪着读还是站着读》,虽然讲的是读书的心态, 但借用到我们现今对待名师的态度上也是很贴切的。正如教育在线一位网友说 的:我们看名师的“姿态”,大体上来说有三种:一是“站着”,二是“跪着”, 三为“骑着”。站着,气度从容,胸怀坦荡;对名师之长处或击节、或拍案,对 名师之盲区或质疑、或建议;人格上平等,心态上平和。跪着,奉承连连,五 体投地;对名师之言论或叫好、或鼓掌,对名师之行动或膜拜、或跟风;人格 上卑微,心理上盲从。骑着,居高临下,唯我独尊;对名师之观点,不论青红 皂白一律踩在脚下,咬上一口“失望”的唾沫;对名师之课堂,不论精彩失误 全部打翻在地,扣上一顶“失败”的帽子;人格上扭曲,心态上膨胀。因此, 我们学习名师,最紧要的是摆正心态。我们需要一种“站着”的心态。有了站 起来的心态,我们走近名师,解读名师,仿效名师,追赶名师,超越名师,才 不会是镜中观花,水中捞月。对于名师在各个不同阶段的课例,我们不能一味 叫好,也不能横加指责。毕竟,他们的课也是打上时代的烙印,带有明显的时 代标识。我们更不能以名师“化境”时的课堂艺术水准去衡量他尚处于在“醇 境”时的教学水平。 
对于名师的课,我们更不能简单模仿。名师的课之所以难以模仿,是因为 他们的个人学养和气质是别人无法代替的。支玉恒的大气,于永正的幽默,靳 家彦的厚实,孙双金的洒脱,王崧舟的诗意,窦桂梅的激情,薛法根的平实, 都有其独特的标识,任何人是学不会,也是学不好的。面对名师,我们切不可丧失自己。我们可以学习名师解读教材的视角,可以学习名师处理问题的艺术, 可以学习名师臻于“化境”的点拨之功,但不要轻易克隆名师。著名的舞蹈家 杨丽萍说:在舞台上,我一直沉浸在自我之中,我一直觉得我就在“舞”自己。 诚哉斯言!年青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要有这样坚定的信念:我就是我, 我的语文课,就是我的人格和灵魂与学生的人格灵魂在一起舞蹈。年青教师可 以虔诚地学习名师,但绝不要成为名师的附庸。为自己标上“小XX”的称号的, 对自己缺乏自信,对名家顶礼膜拜,这是极为媚俗的做派。 
第三,名师成长之路,让我们看到了自己成为名师的可能。 
考察名师的成长之路,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技能、人 格与学识的支撑,从“稳境”进入“醇境”或“化境”,人格和学识更胜于技术。 如果我们光有高超的教学技能,而没有高尚的人格与渊博的学识,那么我们只 能达到“醇境”而难臻“化境”。学习名师,我们既要从细节学起,也要从人格 与学养学起。只有当我们具有了名师的人格、学养,那么我们才有可能成为名 师即便我们在天赋上不及名师,终其一生的努力只能达到“醇境”,但是我 们照样可以成为学生喜欢,家长信任的好老师。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才不会 自惭形秽,而会为成为最好的自己而努力终生。 
第四、我们学习名师,当学习名师的“大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教育理念。一个真正的名师, 并不是单单上几节引起叫好的公开课,而是把根深深地扎在课堂上,他们始终 以学生的发展为己任,把爱化为教育的具体细节,让爱常驻孩子心头,让爱化 作幸福,让爱温润心灵,名师们为我们做出了表率。尊重、赏识、唤醒、鼓舞、 激励,这最熟悉的理念在名师的诠释中是那么温馨,那么美丽,那么本真,那 么自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 当然,这里的“大爱”还可以指对生活,对艺术的热爱。一个缺乏生活情趣, 没有人任何艺术修养的老师,很难想象其能成为优秀教师。于永正的“京戏”, 靳家彦的“相声”,王崧舟的“书法”,都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他们对生活、对 艺术的热爱。这种对教育事业,对生活,对艺术的“大爱”,正是一个老师从“稳 境”向“醇境”、“化境”跨越,进而成为优秀教师的最重要的基础。
第五、我们学习名师,当学习名师的先进教育思想。
名师是有先进教育思想的老师。他们的思想来源于广博的知识储备和实践 积淀。他们一般都具有学科的专业知识,即学科的基本知识以外,本学科的前 沿知识、与本学科有关的交叉知识、学科历史、学科内涵、学科教育理念演变轨迹等均有涉猎;名师还具有普通教师普遍忽视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名师 更重要的是具有人类文化的大视野,即对文、史、经、哲、法学、经济学、自 然科学等的了解。这样的知识结构决定了名师的视野,视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 高度,名师自身的阅读、积淀、实践、底蕴、反思、求索等最终使名师具备先 进的教育思想。教育思想成熟了,就如放在口袋的锥子一样,一旦有了机会就 会破袋而出,所谓“水到渠成”。有了先进的教育思想,我们才有可能达到“醇 境”乃至“化境”,才有可能成为名师(优秀教师)。教育在线的“看云”(薛瑞 萍)老师,就是这样的杰出代表。
第六、我们学习名师,当学习名师的教育智慧。 
名师都是有丰富教育智慧的教师。教育智慧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实践中积 累的。教育智慧其实离我们并不远,只要我们用心关注每一个孩子,关注课堂 的每一个细节,那么智慧会源源不断地生成。课堂上,思维受阻的时候,意见 分歧的时候,陷入僵局的时候,都是我们锻炼并生成智慧的最好时机。用智慧 去经营智慧的事业,我们将获得更多的教育智慧。而教育智慧一旦积累到一定 的量,必将有质的转变,教育智慧也必将转化为强大的实践力。此时,我们已经不觉间走向了“醇境”乃至“化境”,我们就已经成为了优秀的教师。 
第七、我们学习名师,当学习名师将整个人生献给教育事业的胸襟。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指出:尽管人与人之间有种 种差别,我们仍可以将各种生命活动范围归结为四等。由最低的说起,这四等 是:一本天然的“自然境界”,讲求实际厉害的“功利境界”,“正其义,不谋其 利”的“道德境界”,超越世俗、自同于大全的“天地境界”。要想成为优秀教 师乃至于名师,必须要树立将所有的智慧奉献给教育事业的信念。只有超越世 俗的功利色彩,将教书育人作为实现自我,享受幸福的事业,我们才能深刻地 理解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意义,自觉地奉献全部的心力与才情。这种理解和自 觉,使得我们处于更高的人生境界。这样的教育境界,我们可以称之为在精神 上超越了人世间的“天地境界”。 
“有境界自成高格”,一名教师,只有他的人生达到“天地境界”,其教学 艺术才会达到“化境”,他才会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优秀教师。


    
相关资料

  《无言之美》思维导图(3张)
  《传统文化的“传”与“承”》阅读练习及答案
  《无言之美》阅读练习及答案
  《无言之美》练习题2
  《无言之美》学案2
  《无言之美》教学设计3
  《无言之美》pptx课件(18页)2
  《无言之美》pptx课件(21页)
  《无言之美》知识点
  《无言之美》同步练习
  《无言之美》检测试卷
  《无言之美》练习题
  《无言之美》mp3音频朗读
  《无言之美》ppt课件(18页)
  《无言之美》教学设计2
  朱光潜《无言之美》课文原文阅读
  《无言之美》ppt课件2
  《无言之美》导学案
  《无言之美》ppt课件1
  《无言之美》教案1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