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曹刿论战》《孝公既用卫鞅》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两个文言选段,完成7~10题。(共13分)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
孝公①既用卫鞅②,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③,黥④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注释:①孝公:秦孝公.②卫鞅:人名,即商鞅.③虔;人名.④黥:古代的一种肉刑。
7.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⑴ 又何间焉:     ▲                ⑵ 小信未孚:     ▲     
⑶ 民怪之:     ▲                  ⑷ 于是太子犯法:     ▲     
⑸ 将法太子:     ▲     
8.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5分)
⑴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⑵ 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     
9. 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甲文中战争取胜的条件和乙文中令行禁止的原因。(2分)
        ▲     
10. 对两个选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
    A.甲文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故紧紧围绕“论战”来选取材料,详略分明。
  B.甲文主要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强调人心向背是取决于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
  C.乙文主要写了商鞅的两件事:北门立木和处罚太子,充分体现了商鞅变法的坚决和果敢。
  D.乙文充分体现了司马迁的写作风格,设身处地写出商鞅极富个性的一面,还原了历史的固有面貌。
 
答案:
(一)(共13分)
7.⑴参与 ⑵为人所信服 ⑶认为奇怪,对……感到奇怪 ⑷ 在这个时候 ⑸法办,惩罚(共4分。对一个得1分,得满4分为止。意对即可)
8.⑴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如实禀报神灵。
 ⑵秦国老百姓到国都说新法不方便的人数以千计。
(共5分。前句2分,后句3分。不要求完全直译,无大错即可得满分)
9.取信于民。(共2分。如有其它答案,只要符合文意也可。)
10.C(2分。“将法太子”说明还没有处罚,只是处罚了太子的老师。)
【乙选段参考译文】
   秦孝公已经决定任用商鞅了,商鞅想要变法,又担心天下对自己的非议。新法准备就绪后,还没公布,他恐怕百姓不相信,就在国都后边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给十金。
百姓觉得这件事很奇怪,没人敢动。又宣布“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把它搬走了,当下就给了他五十金,借此表明令出必行,绝不欺骗。事后就颁布了新法。 
新法在民间施行了整一年,秦国老百姓到国都说新法不方便的人数以千计。正当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卫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为上层人触犯它。”将依新法处罚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又不能施以刑罚,于是就处罚了监督他行为的老师公子虔,以墨刑处罚了给他传授知识的老师公孙贾。第二天,秦国人就都遵照新法执行了。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国百姓都非常高兴,路上没有人拾别人丢的东西为己有,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充足。人民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为私利争斗,乡村、城镇社会秩序安定。当初说新法不方便的秦国百姓又有来说法令方便的。
 
 
 
    
相关资料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