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试卷下载 >>高考试题 >>高考模拟试卷 >>湖北省 >>

湖北省2020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湖北2020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卷
第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批评“反讽”理论的主要阐述者是布鲁克斯。用他的说法:“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我们称之为反讽。”显然,这是一个非常宽泛的定义。“反讽”概念的目的仍然是揭示语义在文学文本中的复杂变化。根据新批评“文学性”观念,文学文本的基本特征是语义朦胧和语义多重。“反讽”这一语言现象正好符合这一文学定义。正因为这个原因,“反讽”就成为新批评最常用的概念之一。
从语义学立场来看,“反讽”本是指一种“正话反说”或“所言非所指”的语言现象。在“反讽”中,字面上的意义与实际的意义有所不同甚至截然对立。根据语言学观念,任何一个符号都存在于一定的语境当中,符号的意义会因语境而产生变化。“反讽”产生的原理同样如此。在“反讽”现象当中,语言符号巧妙地使用某个特定的语境,从而让一个符号不再表达其本义,而是表达另一个相反的意义。这样,一个“反讽”就产生了。
从符号学能指与所指构造角度看,“反讽”实际上是一个符号能指与所指的断裂情形。语言本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符号体系。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确定不移的、无可更改的。然而,“反讽”的出现却使一个符号的能指不再指向其约定俗成的固定所指,而指向另一个能指。
科学文本对语言的使用就完全合乎语言的约定规则和编码原则,坚决避免出现能指与所指的断裂。文学文本则有意采用各种手法来违反语言的约定规则,从而使文学文本成为语义朦胧和复杂的符号系统。
不难看出,“反讽”的实质仍然是语义的变形化和复杂化。在新批评看来,“反讽”是“文学性”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形成“文学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反讽”一向被认为是一种偶然使用的语言技巧,或至多是一种修辞格。新批评则将“反讽”上升到“文学性”的高度,将它视为语义变化的典型现象,从而使之成为文学文本的根本属性。维姆萨特与布鲁克斯在其合著的批评史中坚持将新批评改名为“反讽诗学”(ironic poetics)。关于“反讽”,他们明确指出:“我们可以把‘反讽’看成一种认知的原理,‘反讽’原理延伸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相关资料

  湖北省武汉市2019届高三5月训练语文试卷
  2018年高考全国卷I湖北考区佳作亮点展示
  湖北省四地七校2019届高三2月联考语文试卷
  湖北省黄冈市2019届高三模拟训练语文试卷(三)
  2019年高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全国卷I)
  2019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全国卷I)
  湖北省荆门市四校2019届高三6月份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湖北省武汉市2019届高中毕业生四月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湖北省黄冈市2019届高三三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2019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湖北省襄阳市2019届高三毕业生5月份压轴题
  湖北省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月份模拟调研考试试题
  湖北省宜昌市2019届高三四月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湖北省2019届高三4月月考语文仿真卷(A卷)
  湖北省襄阳市2019届高三联考语文试卷
  湖北省武汉市2019届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卷
  湖北省2019届高三毕业生3月联合调考语文试卷
  湖北省八校201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湖北省黄冈市201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卷(二)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湖北省武汉市2019届高中毕业生二月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市级示范高中2019届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卷
  湖北省名校大联考2019届高三阶段性测评语文试卷(三)
  湖北省十堰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检测语文试卷
  湖北省荆门市2019届高三元月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湖北省鄂州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湖北省鄂州、黄冈市2019届高三元月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湖北省重点高中2019届高三联考协作体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湖南湖北八市十二校2019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联考语文试卷
  湖北省八校2019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