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试卷下载 >>高考试题 >>高考模拟试卷 >>海南省 >>

海南省海口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三年级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本试卷时间150分钟,满分为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节选)
袁行霈
①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之一,就是选择包容。
②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早在《尚书》中就有这样的话:“有容,德乃大。”(《周书•君陈》)意思是有所包容,所成就的功德才能巨大。《老子》也说:“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意思是:有所包容,就能臻于“公”,进而臻于“王”,臻于“天”,臻于“道”,臻于“久”。这些虽然都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但在中华文明中具有普遍的意义。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中国人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度胸襟,这四个字也可以用来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
③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又证明,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许多文化遗存散布在全国各地。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整合的模式是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汉族和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都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我们引为骄傲的山西应县木塔那样精美的建筑,便是契丹族所建立的辽代的杰作;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满族所建立的清朝,出现了康乾盛世。这些都为中华文明增添了精彩的一页。
④我们还可以以战国和唐代为例进一步说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战国时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不同的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我想强调的是,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不只体现在统治者的包容性上,也体现在整个社会的包容性上。孔子有弟子三千,“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这说明社会的包容度很大。包容,也是唐代文明鼎盛的一个重要标志,这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儒、释、道三家并用;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以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等等。仅以政府的将军为例,如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都是少数民族。而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晁衡)、新罗的崔致远都曾远离故国在唐朝任职。
⑤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需要包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唯包容才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相关资料

  海南省儋州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海南省儋州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2019届海南省海口市高三高考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2019年高考(全国卷II卷)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18年高考(全国卷II卷)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18年全国卷(II)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海南省八校2018届高三起点测试语文试卷
  2017年新课标II卷高考优秀、满分作文(6篇)
  2017年高考(全国卷II卷)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新课标II)
  海南省2017届高三第二次联合考试语文试卷
  2017年海南省第一次高考语文试卷
  海南省2017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试卷
  2016年高考(全国卷II卷)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16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全国卷II)
  2016年海南省高考语文压轴卷
  海南省“七校联盟”2016届高三第二次联合考试语文试卷
  海南省“七校联盟”2016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试卷
  2015年全国二卷高考满分作文选(7篇)
  海南省2015年高考满分作文:他的梦想,他的风采
  2015年高考全国II卷作文优秀范文示例:品味大千世界 尽显时代风采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新课标II卷)
  海南省文昌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考(期末)语文试题
  海南省2015届高三12月份月考考后综合训练语文试题
  2015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海南省)
  2014年(全国卷II)高考满分作文
  2014年海南省高考优秀作文3篇及点评
  2014年高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全国卷II)
  2014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全国卷II)
  海南省2014届高考压轴卷语文试题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