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试卷下载 >>高考试题 >>高考模拟试卷 >>河南省 >>

河南省遂平2020年高三语文冲刺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教是指通过诗教化民众的方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在诸如“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思无邪”等为人熟知的表述的促动下,诗歌的影响遍及从国家社稷、社会风尚到日常礼仪、个人修为的不同层面,使得诗歌在中国古代不仅仅是个人表情达意的方式,而且成为整个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与政治、伦理、风俗、文化等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体现的正是诗教的目的和功能:一些重要思想乃至制度理念被以诗歌的独特形式进行传布与渗透,用来规训人们的言行举止、引导社会文化的路向。    
    依照朱光潜的“诗教就是美育”这一说法,诗教显然是现代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林语堂所说:“中国的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虽然他所讲的“中国的诗”是指古典诗歌,并且中国诗歌经过现代性的洗礼之后,仅有百年历史的现代诗歌被认为失去了古典诗歌的辉煌和魅力,但是诗歌本身仍然具有相当的感召力,对人类的精神生活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处于现代境遇中的诗教,或者说在现代美育观念影响下的诗教,实际上包含两个问题向度:一是传统诗教的适应性,即传统诗教通过调整、转换,寻求合乎现代人生存状态、审美趣味和心理需求的路径;一是根据现代诗歌的特性,找到诗歌与社会文化的连接点,探索诗教的现代意义和方式。
    现代美育倡导以情感为核心的观念,有助于引导诗教施行过程中凸显诗歌的抒情性本质。不过,不宜忽略诗歌所应具有的智性、理趣和思辨等其他特质;而回归诗歌本体,或许一定程度上能去除传统诗教过分教化之弊,但并非要将诗歌拉回到“内部”,切断其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在“故步自封”中慢慢失去活力、直至萎缩。
    至于现代美育主张的“审美无功利”,要考虑到现代美育诞生的时代背景。当蔡元培提出“纯粹之美育”时,他期待的是以“无功利”之审美的“纯粹”性,消除当时“大多数之人皆汲汲于近功近利”的积患。同样,现代诗教也曾表达过强烈的“无功利”的诉求,不过一味追求诗歌“无功利”,会导致写作者狭隘地理解“诗性思维”的含义和价值,皮相地趋附海德格尔大力阐释的“诗意地栖居”,实际上,“诗性”是人类与自然万物建立联系的方式;“诗意地栖居”并不表明某种独善其身、超然于尘世之外的态度,它体现的是美与善的协调。朱光潜说:“善与美……它们的必有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说明: * 本站所有的资料都是免费的。 * 使用本资料有困难请阅读说明或给管理员留言。
    
相关资料

  河南省三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2020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卷
  河南省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
  河南省南阳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河南省周口市2020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河南省郑州市2020年高三第二次质量预测语文试卷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0届高三线上第二次模拟测试语文试卷
  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河南省焦作市普通高中2020年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河南省六市2020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调研语文试卷
  河南省洛阳市2020届高三第二次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河南省四校2020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河南省2020届高三3月份线上联考语文试卷
  河南省开封市2020届高三三月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河南省洛阳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河南省南阳市2020届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河南省新乡市2019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2020年河南省焦作市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河南省新乡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预测语文试卷
  河南省郑州市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质量预测试题
  河南省洛阳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河南省新乡市2020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河南省周口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河南省豫南九校2019-2020学年上期高二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
  河南省鲁山县2020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
  河南省焦作市2020届高三(上)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素质检测语文试题
  河南省南阳市2020届高三期中质量评估语文试卷
  河南省联盟2019-2020学年高三11月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河南省信阳市2020届高三语文入学考试试题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