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芣苢》《插秧歌》同步练习
[基础运用层]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芣苢(yǐ)  掇取(duō) 兜鍪(máo)
B.捋之(luō)   袺之(jié)   肩胛(jiǎ)
C.襭之(xié)   半霎(shà)   莳田(shì)
D.抛秧(pāo)   折腾(zhē)   周匝(zā)
A [“鍪”应读“móu”。]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薄言采之   之:代词,指“芣苢”
B.采采芣苢   采采:动词,采摘
C.唤渠朝餐歇半霎   渠:他
D.秧根未牢莳未匝   莳:移植
B [采采:形容词,茂盛的样子。]
3.下列对《芣苢》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一群劳动妇女采芣苢的情景。
B.全诗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重章叠句,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C.诗歌通过采、有、掇、捋、袺、襭等动词的变换,生动地表现了采摘芣苢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D 这是一曲劳动欢歌,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A [A项,“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错误,诗歌开头说“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开篇就是说采芣苢,并没有用他物起兴。]
4.下列对《插秧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两句,以极其通俗的语言,展示了插秧时的繁忙景象。
B.“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运用了夸张手法,说明插秧就是一场抢天时的战斗,突出了劳动的艰辛。
C.第三、四句写天公发威,大雨滂沱,而诗人别出心裁地把雨具“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不仅新鲜独特,而且暗示插秧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
D.第五、六句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农妇招呼农夫暂憩片刻且用早餐,可是农夫照样低头弯腰劳作,这就意味着劳动紧张到了极点,分秒不能停。
B [应是“运用了比喻手法”。]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说明:
* 本站所有的资料都是免费的。
* 使用本资料有困难请阅读说明或给管理员留言。相关资料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