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试卷下载 >>高考题库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 >>

苏童《往事的酒杯》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往事的酒杯
苏童
我父亲不喝酒,他爱抽烟。但我的两个舅舅爱喝酒,他们不抽烟。我们三家人住互相紧邻的房子里,各家的空气似乎总忙着竞争,我们家有烟味,但我的两个舅舅家经常飘出酒香来,酒香自然轻松胜出。这是我小时候便懂得的常识。
我大舅家家境较为富裕,讲究吃,我大舅妈擅长做红烧肉,做了红烧肉我大舅必然要喝一盅。他们家的晚餐桌上酒香与肉香齐飞,喧嚣着飞到我们家。我总是被肉香吸引,吸引得不能自已。舅舅就是舅舅,一块红烧肉会被我大舅夹在筷子上,然后我会听见一个天籁般的声音,来,吃一块。我现在一直在回忆一件事,我大舅当年喝的是什么酒?可我怎么也记不起来了,只能确定是白酒。我脑子里只惦记着红烧肉,当然记不住他喝的是什么酒了。
我三舅家餐桌上的东西与我家的差不多,白菜青菜咸菜之类的,无甚风景,但他人穷志不短,爱喝几口酒。是五加皮。我对他家的餐桌没兴趣,轻蔑地望过去,忽略一切,就记住了桌上的那个酒瓶子。
我第一次喝酒是在北京上大学期间。有个黑龙江的同学来自体工队,爱吃朝鲜冷面,爱喝啤酒。他带我们去府右街附近那家延吉冷面馆去吃冷面,就在当时的首都图书馆斜对面。一群大学生不进图书馆,一头扎进冷面馆,毫不汗颜。我们随同学点单,每次都各要一碗冷面,伴以一扎散装啤酒。啤酒装在大塑料杯里,泛着白色的泡沫,一如虚荣的泡沫。要喝,喝下去太平无事,但就是没有实际意义,还涨肚子。我在回学校的公交车上一直想着教二楼的厕所,为什么呢,因为那是离北师大的大门最近的厕所。
第一次醉酒是在大四那年了。春天的时候学生们都下到河北山区植树劳动,大家天天觉得饿。忘了是哪个同学饿得“揭竿而起”,提议大家去县城上饭馆,打牙祭。我现在已经忘了在那个小饭馆里吃了什么,却记得席间的那瓶酒。
是当地小酒厂生产的粮食烧酒,名字竟然叫白兰地,极其洋气。我们都清楚那不是白兰地,但那烧酒给人一种美好的感觉,醇厚,颇有劲道。恰逢我们的杨敏如老师刚刚给我们讲过李清照,她太爱李清照了,或许也是爱喝几口的人,讲起“薄醉”,怕学生不懂其意蕴,竟然言传身教,在讲台上摇摇摆摆地走了几步,强调说,薄醉是舒服的醉,走路就像踩在棉花上!我们在小酒馆里谈论杨敏如老师与薄醉,大家都有点贪杯,要寻找薄醉的滋味。令人欣喜的是,走出小饭馆时我脚下真的有踩棉花的感觉,头脑亢奋却清醒,我听见我的同学都在喊,薄醉了,薄醉了!
毕业工作之后,一张巨大的社会大酒席召唤着你,一般来说,绕开它是很难的,何况你不一定想绕开它。喝酒喝酒喝酒!干了干了干了!无论走到哪里聚会作客,那个声音都会像空气一样追随你,不同的人对那个声音有不同的好恶,要么像苍蝇,要么像福音。
饮酒之事,在我看来更像一种刑罚,所谓薄醉的滋味,竟无法与之重逢。如果一个人想起酒来,想到的是酒臭与呕吐,不免令人沮丧,是酒的遗憾,也是人的过错。我不怨自己的酒量,下意识地将其归咎于酒桌上的恐怖主义。具体地说,我认为很多地方的酒桌上没有李清照,只有恐怖分子。酒桌上的恐怖分子信奉“酒文化”。“酒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细节是劝酒,各地的劝法不同,但目标一致,劝到客人一醉方休,劝到客人烂醉如泥,只要不喝出人命,都称其为喝好了、尽兴了。
我在杂志做编辑时,有一次采风途经六县,六个接待方对我们热情如火,每地停留两天,每天必喝两场。每顿饭至少举杯三次,每次举杯必须连饮三杯。你若是尊重地主讲究礼仪,每一顿至少要喝九杯。但这不过是个基础。当地人的劝酒技术不会让一个小伙子只喝九杯了事,因此有同乡喝三杯,同龄喝三杯,属相一样喝三杯,姓氏一样喝三杯,最后是相同性别的喝三杯。我记得当年我是多么友善,又是多么爱面子,明明已经被吓得不轻,却强充好汉,无奈酒量有限,十几杯二十几杯酒喝下去,只好摸着翻江倒海的胃冲去厕所,没有一醉方休的幸福,只有一吐方休的痛楚。我还记得那时候下苏北,总是这样一去一回,去的时候朝气蓬勃像张飞,回来的时候病歪歪的满腹怨言,真像李清照了。
往事不堪回首,其中有一部分往事是浸在酒杯里的。年复一年的酒,胜似人生的年轮,喝起来滋味不一样,但总是越来越沧桑越来越绵厚的。有一年前辈作家陆文夫到南京开会,晚上大家聚餐饮酒,我看见他独自喝酒,喝得似乎很孤独,便热情地走过去要敬酒,结果一个同事拉住我说,千万别去,他不接受敬酒,他很爱喝酒,但一向是自己慢慢喝的。
对于我那是醍醐灌顶的一刻,原来一个人喝酒是可以与他人无关的。我至今难忘陆文夫坐在那里喝酒的姿态,如同坐禅。那种安静与享受,不是出于对酒最大的尊敬,便是最深的爱了。
我爱酒多年,至今还经常奔北各种酒席与朋友一起喝酒。无朋不成席,这是常识但说到底,酒杯也是灵魂的容器之一。这容器的最深处,终究是一个人的快乐,一个人的哀愁,或者一个人的迷茫。很欣慰地发现,如今这也快成常识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小时候虽然懂得酒香味胜过烟味的常识,却只被大舅家的肉香吸引,说明那时“我”并未真正懂得喝酒的真谛。
B.“我”第一次喝酒和第一次醉酒都是大学期间和同学一起,虽然记忆深刻,但都只是少年轻狂的举动,没有实际意义。
C.“很多地方的酒桌上没有李清照,只有恐怖分子”,这句话表现出“酒文化”的恶俗,表达了作者对它强烈的反感和批判。
D.作者说“无朋不成席,这是个常识”,是对“无酒不成席”这句俗语的某种程度的否定,厘清了酒席上人与酒的主次关系。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行文节奏舒缓,从“我”的两个舅舅爱喝酒的往事入笔,自然带出自己喝酒的几次经历,最后点出文章的主题。
B.文章语言生动有趣,如把舅舅的声存比作“天籁”,其实并非表现声音动听,而是准确刻画了儿童渴望吃肉的心理。
C.写“我”在苏北采风一段,综合运用比喻、排比、夺张、反语等修辞手法,将接待方的“热情”渲染得淋漓尽致。
D.题目“往事的酒杯”是惯常表达“酒杯里的往事”的倒错运用,构思巧妙,意味深长,且收到了陌生化的艺术效果。
8.结尾处“如今这也快成常识了”这句话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请根据作者关于喝酒的见闻和经历,简要分析,人们喝酒时的不同心态。(6分) 
 

 

答案:

6. B (第一次喝酒是盲目跟随,不是少年轻狂;第一次醉酒找到了薄醉的滋味,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并不是没有实际的意义。)
7. C (没有反语。)
8.①欣慰: 酒关乎灵魂的观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体现了社会的进步;②遗憾与期待:还有不少人并未懂得饮酒的真谛,常识尚需要花时间去领悟和发现。(每点2分,共4分)
9.①第一次喝酒,是跟随大同学喝啤酒,反映了从众、虚荣的心态;②第一次醉酒,是在酒馆寻找薄醉的体验,反映了附庸风雅的心态;③工作应酬中被劝
酒和烂醉如泥,反映了陷于酒文化中的痛楚与无奈;④儿时两位舅舅喝酒和陆文夫独酌,反映了内心的安静与享受。(答出一点2分,答出两点3分,答出三点5分,答出四点6分。)


    
相关资料

  列夫·托尔斯泰《复活》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田汉《获虎之夜》阅读练习及答案
  巴金《苏堤》阅读练习及答案
  和军校《逛》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浙江省高考题)
  《支队政委》《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全国甲卷高考题)
  《阿Q正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萧红《“九一八”致弟弟书》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全国乙卷高考题)
  冯至《江上》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新高考全国I卷高考题)
  彭程《江南水弄堂》阅读练习及答案
  宗璞《跑警报》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贾平凹《这是爱的呼唤》阅读练习及答案
  刘亮程《三只虫》阅读练习及答案
  布卢姆《高高的海浪》阅读练习及答案
  普希金《驿站长》阅读练习及答案
  毕飞宇《过年的厨房》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晓声《她觉得自己与中国已经骨肉难离》阅读练习及答案
  理查德·耶茨《体面的失败者》阅读练习及答案
  施蛰存《梅雨之夕》阅读练习及答案
  孙犁《芦花荡——白洋淀纪事之一》阅读练习及答案
  石英《北方古镇,另一种风味》阅读练习及答案
  莫里斯·梅特林克《青鸟》阅读练习及答案
  王充闾《守护着灵魂上路》阅读练习及答案
  铁凝《构思》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晓声《人世间》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林斤澜《丫头她妈》阅读练习及答案
  蒲宁《静》阅读练习及答案
  叶廷芳《艺术家与匠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契诃夫《在法庭上》阅读练习及答案
  余秋雨《历史母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萧红《放火者》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童《把你的脚捆起来》阅读练习及答案
  有关苏童的经典语录及名句
  苏童简介
  苏童《老爱情》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童《三棵树》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苏童《祖母的季节》阅读练习及答案
  有关苏童的名言
  苏童《吃客》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童《河流的秘密》阅读练习及答案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