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6

4.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孟子的仁心与仁政思想,理解并把握本文的主旨。感受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和严密的逻辑。
二、学法指导
    1.通过背诵,积极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2.师生讨论,依次释义,把握孟子的“四端”说。
    3.梳理本文的说理思路,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
三、知识拓展
1.作者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后人追封为“亚圣”。
孟子的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书中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2.背景资料
在诸侯国合纵连横、战争不断的战国时期,孟子作为一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思想家,他意识到当时的时代特征和趋势,创建了自己的学说。与孔子一样,他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而当时各个思想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纷纷游说各国诸候。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各国君主,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3.文题解读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出自《孟子》的《公孙丑章句上》。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尤其有四体也。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说明: * 本站所有的资料都是免费的。 * 使用本资料有困难请阅读说明或给管理员留言。
    
相关资料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导学案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pptx课件(18页)2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pptx课件(22页)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5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4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pptx课件(25页)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ppt课件(17页)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ppt课件(43页)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pptx课件(18页)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ppt课件(23页)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ppt课件(20页)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ppt课件(46页)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ppt课件(27页)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ppt课件1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学设计2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1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同步练习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原文及译文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