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试卷下载 >>高考试题 >>高考模拟试卷 >>山东省 >>

2020年山东省威海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以谓仁?”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的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延伸表达而已。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
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呢?他们的做法是: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的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从实践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
(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
材料二
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地球上本无人类,后来才有人类——地球形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说明: * 本站所有的资料都是免费的。 * 使用本资料有困难请阅读说明或给管理员留言。
    
相关资料

  山东省青岛市2019--2020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菏泽市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末语文试题
  山东省济南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诊断语文试题
  山东省临沂市2021届高三上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德州市2021届高三上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泰安市2021届高三上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济宁市2021届高三1月联考语文试题
  山东省济南市2021届高中三学情诊断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枣庄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滨州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20年山东临朐高三12月份阶段性学情检测语文试题
  山东省烟台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烟台市2020-2021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语文试题
  山东省潍坊市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三期末统考语文试题
  2020学年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2021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山东省莱芜市2021届高三1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山东省潍坊市2021届高三1月月考语文试题
  山东省济南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三1月月考语文试题
  山东省2021届高三复习联考语文试题
  2020年济南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济宁市2020—2021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新高考山东省2021届高三大联考语文试题
  山东省淄博市2021届高三12月教学质量摸底检测语文试题
  山东省淄博市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
  2020年山东省日照市高三第二次校际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济南市2021届高三11月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青岛市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枣庄市2020-2021学年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