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北京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北京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途中是认识人生最方便的地方。车中,船上和人行道可说是人生博览会的三张入场券,可惜许多人把它们当做废纸,空走了一生的路。我们有一句古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谓行万里路自然是指走遍名山大川,通都大邑,但是我觉得换一个解释也是可以的。一条路你来往走了几万遍,凑成了万里这个数目,只要你真用了你的眼睛,你就可以算是懂得人生的人了。俗语说道:“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我们不幸未得入泮(入泮:就学读书),只好多走些路,来见见世面罢!对于人生有了清澈的观照,世上的荣辱祸福不足以扰乱内心的恬静,我们的心灵因此可以获到永久的自由;所怕的就是面壁参禅,目不窥路的人们,他们自甘沦落,不肯上路,的确是无法可办。读书是间接地去了解人生,走路是直接地去了解人生,一落言筌,便非真谤,所以我觉得万卷书可以搁开不念,万里路非放步走去不可。
(取材于梁遇春《途中》)
材料二
梁遇春不同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由有两点。
第一点,书不是人人都有机会念,但是路却是人人能走。 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如果能够时时刻刻打开心中的眼睛,仔细地观察路上的一切,辨别各种是非,从中找出兴味,必定能有不少收获,因此,比起读书,走路更为实际可行。
第二点,书中保存的是经由文字记录的古人的智慧。由于透过文字的转移,距离现实生活隔了一层,如果只是穷守书本而无法在生活中印证体验,又要如何辨别书本讲的内容是否适当呢?这样一来,读再多书也只是拥有许多资讯,不能算是拥有知识与智慧。基于上述两个理由,梁遇春认为“ ”。
事实上,梁遇春的观点与古人的观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之间并不矛盾。梁遇春并不否认读书的重要性,只是在真实的人生中,每个人有不同的际遇,不是任何人都有机会得以读书,因此他退而求其次,呼吁人们尽管不能读书,至少先学会走路,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体会。然而,某种程度上,梁遇春误解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意思。这两句话应该连在一起,不能各自拆开来看,对于古人来说,两者缺一不可。司马迁年轻的时候,在父亲的指导下阅读过许多的书籍,又在父亲的指导下游历大半个中国,走遍各种名川大山,高山峻岭,这些都成为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养分。读书行路,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读书能给予的是眼光与智慧,行路能给予的是体验,如果只是行路而完全不读书,纵然路上有各种美景,又要如何发现,如何懂得欣赏?如果只是读书,则永远缺乏真实的体验,无法真正明白书中的道理,因此,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是一个不断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说明:
* 本站所有的资料都是免费的。
* 使用本资料有困难请阅读说明或给管理员留言。
相关资料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