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福建省福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
材料一:
近几十年来西方研究科举制与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的关系,主要注目于“进士”“举人”中的商人背景。这是为史料所限,不得不如此,因为进士题名录、乡试录之类的文件传世者尚多,可据以进行一定程度的量化分析。这些现代的量化研究已取得很大的成绩,人所共见。这里我只想提出一个意见:从科举制看“商”上升至“士”的社会流动,最重要的关口便是“生员”。“童生”通过了“童试”,成为“生员”,才能参加府、州、县学的“岁考”和“科考”;“科考”列名第一、第二等则正式取得“乡试”的资格。因此“童生”与“生员”中有多少人来自商人家庭,显然应该是研究社会流动所必须首先追寻的问题。可惜由于大量“生员”(“童生”更不必说)的家世背景在资料上完全是一片空白,这一领域中的量化研究根本不可能开始。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旁敲侧击,试作一点推测。
明末小说《型世言》第二十三回说:
一个秀才与贡生何等烦难?不料银子作祸,一窍不通,才丢去锄头扁挑,有了一百三十两,便衣冠拜客,就是生员;身子还在那厢经商,有了六百,门前便高钉贡元扁额,扯上两面大旗。
这里说的是“生员”和“贡生”(即“监生”或“太学生”)都可以用银子买到。买“生员”的包括农家(“锄头”)和商贩(“扁挑”),买“贡生”的则主要是“经商”的人。明、清两朝在财政困难时期依靠“捐纳”(即出卖“生员”和“监生”)的方式来筹款,这是我们都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说明:
* 本站所有的资料都是免费的。
* 使用本资料有困难请阅读说明或给管理员留言。
 
    
相关资料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