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2022届陕西省榆林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2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年来,影片《少年的你》热映,但随之而来的是原著深陷“融梗”“抄袭”的舆论旋涡。
回溯众多被曝光的抄袭事件,媒介化语境是其发生的共性前提。在这一语境下,写作的门槛降低,写作人数、作品数量增长迅猛;作者、作品受媒介影响渐深,认为如无充分的媒介传播,很快就会“沉底”;读者化身用户,自带流量,参与写作的可能性增强;等等。由此,人们获取知识的自由度、平等度提高了,文艺文本的获得和传播变得较为容易。写作也不再是个人的闭门造车。它依媒介而生,触媒介而存,在本质上演化成了动态的社交行为。写作的公共化、敞开性等特点,逐渐凸显。
而在另一个层面,媒介化语境下写作的跨平台、跨媒介传播特性,以及背后庞大的粉丝群体,使得文学作品极易演化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脚本”。市场效益的提高,再加上众多写作平台、媒介等的宣传,写作与利益有了更深刻的勾连,写作诉求的功利化也成为一种常态。问题是,这种功利化的写作诉求,若能与作者的才情相匹配,那么就可以顺势而为;但假如名不副实,就容易出现模仿、抄袭等行为。
媒介化语境下,写作与利益的深度勾连,使得商业写作成为潮流,这虽然为当前的文艺原创打了鸡血,却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文艺本应有的崇高与神圣,使得许多人对写作失去了敬畏&对不少写手来说,写作就是码字,是获取名利的工具。这种“无畏”,使得他们只看到写作的潜在经济效能,而忽略了其“别才”“别趣”特性。于是,由“无畏”而致“无谓”。当不再心存敬畏,就会由模仿、致敬走向创新的焦虑,直至突破写作底线。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说明:
* 本站所有的资料都是免费的。
* 使用本资料有困难请阅读说明或给管理员留言。
 
    
相关资料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