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济南市历城区、长清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高一期中考试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新时期以来,散文的文体地位得以提升,但“散文美学”体系中有不少问题需要厘清,其中关于散文创作如何走出过度抒情的困境,就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探讨的话题。散文在强调抒情之外,应有更开阔的空间和更丰富的表达。
现代散文诞生以来,“抒情性”等文体特征在散文创作和理论表述中得以确立。“抒情散文”成为散文的核心部分,并得到了散文创作者及研究者的广泛认可。如散文研究学者林非所言:“散文创作是一种侧重于表达内心体验和抒发内心情感的文学样式,它对客观的社会生活或自然图景的再现,也往往反射或融合于对主观感情的表现中。”但是,过分倚重抒情也受到了质疑。作家汪曾祺曾经写道:“二三十年来的散文的一个特点,是过分重视抒情。散文的天地本来很广阔,因为强调抒情,反而把散文的范围弄得狭窄。我觉得感伤主义是散文(也是一切文学)的大敌。挺大的人,说些小姑娘似的话,何必呢。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这个观点富有代表性,即散文世界欠缺进一步开掘,需要在通过写人记事、写景咏物表现情感、情趣、意境之外,获得更开阔的空间。情感是散文的根本性要素,可是个体对于世界的经历、体验仅仅依存于抒情表达,难以得到更深入的开掘。
新时期至今,散文创作总体上逐步摆脱过度抒情的弊病,在题材内容的选择与艺术技巧的运用上不断拓展,经历了“独语体”散文重现、文化散文繁荣,还出现“新散文”“在场主义散文”“非虚构文学”等或长或短的创作潮流。其中,20世纪90年代的文化散文与21世纪的非虚构文学拓宽了散文的主题表达和艺术空间。前者在个人话语与公共领域之间找到衔接点,扩大写作领域;后者寻求散文与其他文体技巧之间的沟通,开阔了艺术视野。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说明:
* 本站所有的资料都是免费的。
* 使用本资料有困难请阅读说明或给管理员留言。
相关资料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