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谈高考对高中写作教学的负面影响
意 料 之 外 和 情 理 之 中
  ——谈高考对高中写作教学的负面影响
    水过八秋,又笔名楚风(2006-2-23)
  
  思考由模块教学引起
  上学期本校高中分校语文学科推行“模块教学”,初衷是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个人优势——师各有长,又能让学生享受最优教学。然而教师在选择模块时首先考虑到的并不是自己最擅长哪个模块的教学,这大大出于推行者的意料。
  现代文阅读、古诗歌阅读、文言文阅读和写作四大模块,分配任务时大家首选的是文言文模块,文言文阅读的教学目标比较好把握,反正高考对该部分的考查不会超出初、高中的教学范围,这是实实在在的“硬通货”,可以抓准,抓实,教学效果明显;其次选择现代文模块,现代文阅读教学研究和高考研究一直是高中教研的主流,可参照的依据“浩若烟海”,几乎所有的课文都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到数十个教案供参考,更有可仿效的经典课件或课堂实录,同时关于现代文阅读的高考应试技术训练也被拿捏到十足;再次选择古诗歌模块,古诗歌阅读高考的要求之一“识记”,是为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背诵、默写,如果再补充三百条课外名句,足够应付高考,至于古诗歌鉴赏,高考的考查程式基本定型,考试要求较底,所以退而求其次,古诗歌模块也可以选择。
  只有写作模块成了没人愿要的孩子。教师回避写作教学的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写作在高考中除了可以把握的技术部分外(书写要工整、开头要引人、结尾要有力、文字要流畅、复制别人作品要巧妙等等),一句话像赌博——高分或低分在阅卷老师挥笔之间,看运气了,尤其那些自恃有写作优势的学生对高考不能有过高期待,教与不教,教得好与教得孬在高考中不能客观体现;第二,写作教学过去没有独立开课,虽然每星期都写作文,但是作文的布置和写作知识的讲授都比较随意,有时阅读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而需要课时的时候,就把作文布置下去,连评讲也省略掉,因而写作教学缺少教学实践经验支持,对于单独开课教师心里没底儿;第三,写作教学没有形成相对完整的、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体系,并不是说现行教材不注重写作教学,现行教材分为“阅读”和“表达”两部分,表达部分本来是专门为指导写作教学而编写,但是往往在实际教学中被师生忽视了,忽视的客观原因是教材内容编写得生涩,可操作性差,与学生的写作实际脱节,激发不起学生学习兴趣,现在要单独开课,就要重砌炉灶,难度太大。
  不能不承认,老师对于模块的选择都在情理之中。于是我只好来承担这个任务——作为年级语文学科备课组长,我没有回避的权利。我对高考与写作教学的思考就从“不得已”开始了,后来又经过一个学期的写作教学实践(我担任高二年级的写作教学,每个教学班全学期总共18课时),才逐渐清晰地认识到高考对高中写作教学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不辨文体
  开学初有一次摸底测试,语文卷作文要求如下:
  “请以‘XXX’为话题,写一篇夹叙夹议、以叙为主的文章,字数不少于800字”
  命题人是其他年级的老师,这位老师对高一阶段的写作训练目标把握比较准确:高一学生应该学会写复杂的记叙文。命题老师也许为了降低难度,就直接把“复杂记叙”的特征作为写作的要求,即“夹叙夹议、以叙为主”。然而命题人却不曾料到,整个考生中有超过20%的学生把文章直接写成议论文,近40%的学生写出了议论的比重明显超过记叙的“自由体”文章,合乎文体要求的学生不足40%,综合起来,有超过60%的文章不“合体”!
  合体,就是合乎文体特征,诸如把记叙文写得像记叙,把议论文写得像议论文等,文体教学是为学生定“格”,这是基础,忽略了“格”的教学,就如不会走便想跑,最后只能写“爬”着的文章,对于高中语文教师来说,不会不明白这一点。
  高一写作教学肯定出问题了,我们需要反思!那么教师为什么会忽视“复杂的记叙文”的写作训练呢?看看近年来的高考作文要求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答案。以2005年夏季高考全国、北京、江苏等16家作文为例,只有全国、北京、重庆和湖南四家考卷对作文文体有明确或者部分明确的要求(重庆卷一小一大两篇作文,小作文要求写说明文,大作文文体不限;湖南卷要求写议论文或者叙述文),其他十二家考题仍然沿袭了多年不变的“文体不限的话题作文”。高考对于文体不限,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就不强调文体特征,在高考作文的引领下,高中阶段语文测试也照搬文体不限的话题作文,以至于学生文体意识越来越淡漠,说明、记叙、议论等文体的基本特征在头脑中没有生根儿,写出来的就是“四不象”。
  在恢复高考以后,高考中议论文曾一统天下,然而单一的文体要求引起了民怨沸腾。于是高考作文逐渐走上不限文体的话题作文之路,这是为了让学生选择自己擅长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这种写作考查方式不能不说其动机很人文化,因为它考虑到了学生表达方式上的个性差异。然而在高中教学就是为了应付高考的现实下,高考作文命题者不能无视高考对教学的指挥作用,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就学什么,任何课程改革精神在高考指挥棒面前都显得软弱和苍白。
  可喜的是2005年夏季高考中,16家语文作文命题里有全国、北京、重庆和湖南四家命题对文体做出明确要求,看似不近人情,但却较好的发挥了指挥捧的作用——也许文体教学将不再被忽视!
  二.校园无诗
  我出生于1970年,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大多在中学时开始喜爱文学,又常常从喜爱现代诗歌开始喜爱其他文学样式,从尝试创作现代诗歌开始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翻开中学时代的日记,那里面能找到太多的现代诗歌的雏形,年青的心就是诗心,爱诗和写诗在情理之中。记得除北岛和舒婷等人的朦胧诗影响中学校园外,在八十年代中后期,还有台湾诗人席慕蓉、大陆诗人汪国真的诗歌也曾风靡中学校园,不过,那几乎是现代诗歌在中学校园里的最后一个冲击波,从此中学校园无诗!
  上学期开始负责学校文学社的工作,在校园文学季刊《钟书》征稿的过程中极少有学生的现代诗歌稿件,我想一本综合性的文学刊物如果没有了诗歌这个栏目,那不仅仅是残缺的遗憾了,因为少了诗歌,我们的刊物就少了灵性。因而每次这个栏目几乎都由几位还在寂寞中写诗的老师的作品来填充。
  为了改变这个状况,在文学社的活动中倡导诗歌创作,并且请学校内一直坚持写诗歌的老师搞诗歌创作专题讲座,然而半学期下来仍不见明显效果,在现实面前我只好安慰自己——学会写诗歌哪里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放在整个文化界大踏步走向商业化的大社会背景下分析,中学校园无诗的现状,似乎不该问责教育,但是作为教育者应该坚持:教育不能急功近利!如果语文教师不在学生的心灵中播种下“诗”的种子,不引导学生读诗、赏诗和学写诗,那么我们如何能指望学生走进社会后还能用诗心的纯净去对抗物欲的过度膨胀,更罔论坚守了!
  语文教师为什么不重视现代诗歌教学呢?(古诗歌的优秀创作传统早随着“文化革命”被较为彻底地消灭了,如今其创作不再有复苏的语境,所以不赘述)
  高考不考。
  高考为什么不考呢?
  主要原因还是评价标准难以制定,阅卷者的素质难以胜任。
  高考怎样给诗歌创作规定字数和行数?诗歌优劣的标准如何确定?长诗未必好,短诗未必不妙;况且诗歌最容易使人产生误读,不论字数和行数,单就艺术手法和表情达意而言,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所以干脆把它排除在外!
  标准真的就无法制定吗?!
  但可肯定:回避首先是不负责任的,是目光短浅的!
  我曾经想,在高考中即使不把诗歌创作排除在外,敢于在考场中选择写诗歌的考生也仍然是极少数,而且这极少数往往是自信自己有“诗才”的少数,那么碰上了写诗歌的作文考卷,阅卷时是不是可以考虑邀请诸如舒婷、北岛这样的真正的诗人?是不是可以考虑邀请沈奇、臧棣这样的真正的诗歌评论家?
  我认为只要敢于直面,问题不是不可以较完满地解决的!
  三.从八股文到三股文
  八股文早已经被彻底推进历史的废墟,除非学者偶尔会把它作为一个文化现象拎出来研究,常人已经不知道到底有哪“八股”。然而“三股”推陈出新,在高考看似完美的要求下应运而生。
  何谓“三股文”,老师不厌其烦地对自己的学生讲:写一个能吸引阅卷老师眼球的开头,这样你的高考作文就成功了一半,再写一个干练有力与开头相称相照应的结尾,这样你的高考作文就有了七成的把握,中间装上两三个事例,即为言之有物——阅卷者对于中段不会太注意的。
  高考作文阅卷者果真如此评价考生的作文吗?
  新学期伊始,我有幸深入接触了某省某大学的研究生,这位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却已经参与过近两届高考语文阅卷工作,下面是我们的对话实录片段(下文以某称)。
  我:谁组织你们参加高考阅卷?
  某:学校的领导。
  我:和你们一块阅卷的都是研究生?
  某:在读博士生和学校的一些老师也参加了。
  我:你们是怎么分工的?
  某:学校领导和资深的老师,一般担任阅卷组的正、副组长和各小组组长,负责组织管理、掌握答案标准尺度、巡查、复核等工作,我们这些在读研究生和博士生都是打工的,负责具体评卷。
  我:参加语文阅卷的有多少人?
  某:500来人,有一半分配去阅作文了。
  我:这些在读生有没有实际的教学经验?
  某:大部分跟我一样,从学样走进学校,除了短暂的实习,没有教学经验。
  (也就是说现在阅卷者大多数不具备教师的资格)
  我:阅卷前有没有阅卷工作培训?
  某:有的,一般提前2天进行。
  (如果没有中学语文教学经验,不熟悉中学生的表达,更谈不上对中学生作文有研究,那么无论他的知识怎么丰富,让他们来评价学生的考卷,我不能不怀疑他们的阅卷资质)
  我:正式阅卷需要多长时间
  某:也就是5天
  我:这5天要做哪些事情?
  某:先通过初评来熟悉和统一阅卷标准,然后就是紧张地阅卷。第一天上午初评,熟悉和统一阅卷标准,最后一天有的组上午就批完了,有的下午才能完成。
  我:作文批阅肯定最慢了!
  某:错!有一半人阅作文,再说作文改到最后速度很快的,“唰唰唰”就是一篇作文。
  我:“唰唰唰”是多长时间?
  某:最快的时候也就是20秒,扫一眼开头,扫一眼结尾,中间顾不上看,20秒搞定。
  我:20秒!
  (惊呼,我心里马上盘算着,曾经是2分30秒,后来又是1分30秒,再后来听说近1分钟,现在……)
  某:谁改得慢了,电脑上会显示他的速度。
  我:2005年你们省有多少考生?
  某:好像是10多万吧,我记不准确了。
  (我查了相关资料,2005年该省高考报名人数超过16万)
  我:阅卷期间,每天作息是怎么安排的?
  某:上午8:00到11点半,也有到12点的,下午2:00到五六点吧,有早有晚。
  我:语文阅卷由几所学校承担?
  某:全省的阅卷任务由两所高校承担,语文学科由我们学校负责。
  (事后我计算了一下,16万份作文,每份作文要阅2次,以每天实足工作8小时,250人5天阅完,每人每天平均阅256份作文,平均每小时阅32份作文,平均每份作文需要约112.5秒,不足2分钟。但是如果除去试评的时间、上下班的耽误、喝水上厕所和休息的间歇,及最后一天下午的半天,可以同意高考阅卷专家说的平均每天实际有效工作6小时的说法,那么我们重新计算,平均每份作文用时约43秒。这个43秒是以匀速计算的,但我们不能不考虑分项打分、总分、电脑翻页所耗费的时间,因为时间是以秒计算的,我们也不能不考虑大脑在高强度运转下处于“拒绝”思维的空白状态下,那么为了赶任务,最快的时候20秒钟是可信的!我的天,这不是草菅人命吗!)
  我:如果两个人阅卷打的分数总是超出了误差许可范围,要换别人“回批”,这种情况会不会经常出现?
  某:只是偶尔出现,如果出现的频率高了,组长会找你“说”的,所以大家都回避“回批”的命运,回避的最好办法就是打一个不高不低的分数,这样省了不少麻烦。
  我:噢——
  5天能挣多少钱?
  某:1000出头吧。
  我:不包括吃住吧?
  某:吃在学校,住在学校,和平时一样,自个儿管自个儿。
  ……
  我的教学经验只有13年,阶段考试中我阅一份千字文大约需要3分钟,时间用得再少了良心过不去,但即使这样,心理还是不踏实,因要赶时间,我的大脑的承受能力是,如果一天阅大约150份作文的话,它就会罢工,眼里看着,头脑却一片空白,这是极限;平时批改学生的习作时,每篇千字文大约需要5分钟以上,因为要下批语,因为是精读,我的评价要尽量中肯。我以为高考阅卷究竟应该比我平时阶段考试阅卷要细致一些,因为那个分数决定了一个孩子的前途和命运(本来高考不该具有决定一个孩子命运的力量,但是事实上它已经被赋予了这种魔力,我们都告诉孩子“考不上大学就没有前途了”)。于是“三股文”在20秒钟的“高效”评价方式下应运而生,所谓“适者生存”,我们大可以把“三股文”看作高中写作教学为适应高考而做出的明智选择。
  四.写作教学沦落为技术培训
  当前高中写作教学的首要的目的就是讨好高考阅卷者,那么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采用最“直观”的方式来刺激“他们”的视角!不光形式主义的“三股文”如此,我们的写作教学正在沦落为高考“技术培训”。
  高考语文卷为值为150分,时间为150分钟,除上海作文为70分,全国卷及其他各省试卷作文赋分均为60分,考生写作文时从构思到完成大约只有60-70分钟,其中构思5-10钟,撰文60分钟左右(如果留10分检查时间,作文时间大约在50钟左右),按千字文的要求,平均每分钟写20个字左右,这是正常人正常的写字速度;而且字体要美观,文面要整洁,一旦下笔,便不能修改,也就是说,高考写作过程就要求达到古人说的“下笔千言,文不加点,一挥而就”的“天才”标准。
  公允地说,我们的高考作文要求比封建科举考试还要苛刻。明、清以前的科举对于写作能力的考查往往分有经义、策论、诗赋、杂文等,各有侧重,综合而后取士,考生日考一科,早晨入考场,晚上才交卷,有充裕的时间来思考、撰文、修改和誊写,这有利于发挥考生的才能。我是一个中学语文教师,虽于文字不敏,但一直坚持写作,每日或五百字或一千字,积少成多,数年来已有百万余成文的东西,在我的写作经验里就有一条: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尤其越是短小的文章越要仔细修改、认真推敲才能示人,一挥草就的东西在思想、文字和结构等方面总有仳谬。一篇文章往往开头写了三四次,还不满意,甚至于初稿已成,又推翻重来,方觉差强人意;即便如此,一些习惯性文字问题,仍是漏网之鱼;至于笔误,一篇小稿,校对二三遍,以为全无,转眼示人,错误朗然……如我这样专心码字的人尚且如此,对一个思想和文字尚且稚嫩的中学生,却要求他在一小时左右的时间内,下笔如游龙走蛇,千言立就,无有不妥,所以我不能不感慨:高考作文是专考天才的!
  为应对这天才的高考作文要求,教书匠们自有其绝招,天才文章的出现一定是偶然的,但是提高作文得分因素的技术却是必然的,所以高中写作教学(特别是高三)就演化成为以应对高考为目的的技术培训(前面提到的“三股文”就是培训成果之一)。为了提高培训的有效性,高考命题组的成员和阅卷组的成员都成了“香饽饽”,他们一年四季在大江南北大做所谓学术报告,这样的“学术报告”的卖点在于让一线教师和考生接触到高考“内幕”,就写作而言其中心句是“什么样的作文最受阅卷者欢迎”。从形式上讲,他们不厌其烦地重复着诸如开门见山,观点要在三言两语中展示出来,首尾呼应要巧妙,一篇千字文分五六个段落最受阅卷老师欢迎,每段开头领起的句子必不可少,每段的文字有要太长等等;从内容上讲,他们煞有介事地强调着诸如思想内容要积极健康,不要消极颓废,要关注社会的光明的一面,不要盯着阴暗面不放,在批判社会阴暗面时要注意语言分寸,切不可一棍子都打死……同时将高考作文的思想禁区明确再三——要避免写青涩的中学生情爱,要避免敏感的政治话题等等。如果说这些都还是堂而皇之的、正大光明的应试技术指导;那么“告诉你们,平均九十秒(事实上所用时间往往又缩水了许多)阅一篇作文,九十秒中就可能决定你的一生,所以你们必须要使尽浑身解数来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之类的话语,简直是威胁,是对阅卷者责任缺失、道德缺失的毫不掩饰的赤裸裸的告白!
  五.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失语症”
  每年对于高考中的满分作文和零分作文都很关注,前者可以为学生提供范例,后者可为学生提供教训,2005年6月底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篇零分作文。
  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警察不会抓人,的确出人意料,但是想想警察要打人吓人,要不停地想办法把抢弄丢,要穿着警服逛街威风,要开着警车四处兜风,所以警察不会抓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医生不会治病,的确出人意料,但是想想医生要收红包,要考虑开哪个药利润高,要分辨病人到底有没有钱,要和护士MM调情,所以医生不会治病,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老师不会教书,的确出人意料,但是想想老师要补课收钱,要计算哪个学生家长送礼多少安排座位,要写看不懂的论文,要比较哪个女学生长得漂亮,所以老师不会教书,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工人不会做工,的确出人意料,但是想想工人干好了也要下岗,要学好心理素质课程,好面对贪官腐败,要核实再核实到底发不发工资,要随时准备工厂突然倒闭,所以工人不会做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农民不会种地,的确出人意料,但是想想农民种出大米也不如一首《老鼠爱大米》,要学会忍耐忍耐再忍耐,要学会看红新闻当看杂文,要缴纳比收入还高的税,所以农民不会种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
  (此处省去关于“男足”、“小偷”、“导演”、“演员”、“歌星”、“模特”、“主持”、“作家”、“记者”、“官员”和“网友”等11节文字)
  我不会写作文,的确出人意料,但是想想我要交的大学学费,要读毫无用处的大学教材,要租房子搞男女关系,大学毕业后还要找啊找工作,所以我不会写作文,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这是一篇全国卷作文,原文共1200余字,如果真是从高考试卷中提取的样品,我以为判作零分也正应了“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的话题了——如此文采斐然、思想犀利的作文被判“死刑”真的出于我的意料了,然而给如此“偏激”的文章打零分又在情理之中了,反正每年零分作文都有类似的情形,好在这个考生有自知之明,他不想上大学。
  我在想,如果这样的文字出现在我的学生的习作上,我会怎么跟这个学生说呢?我有保留地肯定他的思想和文字之后一定会郑重地提醒他:“平时写写无妨,但高考时别拿自个的前途开玩笑!”
  我在想,如果这样的文字出现在学生的期中或期末考试中,我会怎么给它打分呢?分打高了,怕他登鼻子上脸,高考也这样写;分打得太低了,真对不起这样的文字。那么还是给一个不高不低的中档分吧!
  一直怕阅考场作文:怕见那从什么《品德修养》、《政治常识》里复制的空洞的思想,怕见那千文一面中规中矩毫无特色的格式,怕见那不痛不痒不咸不淡要死不活的文字……那简直是一种欲让人神经错乱的刑罚!所以我又在想,如果在考卷中突然读到了像《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这样的“零分作文”,我如何能不感激他呢?我如何能忍心不给他一个高分呢?!
  我们的孩子在这样的高考指挥下还敢于表达自我的确在意料之外,我们的孩子在这样的高考指挥下大都患上了“失语症”又的确在情理之中!
  后记
  数月前,与一位资深的高中一线语文教师交流,我说如果高考语文卷只以一篇作文来判定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150分钟里考生也许可以较为从容地发挥其能力了,不料那位前辈斩钉截铁地说:“要我说恰恰应该取消高考作文!”
  如今以为他说的有理!
 
    
相关资料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