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教案下载 >>作家介绍 >>

冯友兰简介

冯友兰(1895-1990)简介  
   哲学家。字芝生,1895年12月4日生于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父亲名台异,字树候,清光绪年间戊戌科进士。家境殷富,极重教育,堪称“诗礼人家”。 冯友兰的早年教育与大多数中国读书人并无两样。7岁上学,先读《诗经》,次读《论语》、《孟子》,再读《大学》、《中庸》,从头至尾,反复吟诵。1915年9月,冯友兰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开始接受较为系统的哲学训练。当时的北大,正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如火如茶的新文化运动,使冯友兰眼界大开,并且深受影响。在临近毕业的最后一年,适逢胡适和梁漱溟二人先后来到北大任教。一个是留美的哲学博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健将,并专以杜威实用主义哲学为旗帜,大肆鼓吹全盘西化论;一个是一踏进北大即宣称“我此来除替释迦牟尼、孔子发挥外,更不作旁的事”的东方文化派砥柱,专以复兴中国文化为职志。二位先生年轻气盛,才姿英发,各据讲坛,展开了一场东西方文化的大辩论,冯友兰幸逢其会,受益匪浅,对其以后研究中西哲学,尤其是思考中西文化之关系启迪甚深。 
    1918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19 年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师事新实在论者孟大格和实用主义大师杜威。由于当时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在中国思想界风行一时,因此冯友兰对此派哲学也比较感兴趣,并专门写了《柏格森的哲学方法》和《心力》两篇文章,向国内思想界介绍柏格森的哲学思想。同时,他还运用柏格森的哲学观点写成了《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学》一文,指出;中国之所以没有近代科学,并非是中国人愚笨,“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因为中国传统注重人是什么,即人的品性和修养,而不注重人有什么,即知识和权力;中国哲学向内追求,以达人性的完满为目的;而西方哲学则向外探寻,以认识自然,征服外在世界为最终目的。正是中西哲学的不同理想和追求造成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并导致中国无近代科学的落后情况。 1923 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 京 大 学 哲 学 系 教 授 。 1928 ~1952 年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1929 ~ 1952 年任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 1930~1946 年任西 南 联 合 大 学 哲 学 系 教 授 兼 文 学院院长。 1952 年起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并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冯友兰除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外,还撰写了大量哲学与哲学史著作。 

    1926 年出版《人生哲学》,融会中国传统哲学与实用主义、新实在论之见解,提出“中道”的人生观。 1930 年出版《中国哲学史》上册, 1934 年出版《中国哲学史》下册,有英文、日文译本,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抗日战争期间,先后写成《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等 6 本著作,合称《贞元之际所著书》,把程朱理学与西方新实在论相结合,构成富于思辨性的哲学体系。 1946 ~ 1947 年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客座教授时,用英文写成《中国哲学小史》, 1948 年在纽约出版,有意大利文与法文译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第二册,《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新撰多卷本《中国哲学史新编》等。  
 
 

相关资料

  歌德简介
  李斯简介
  叶绍翁简介
  魏征简介
  聂鲁达简介
  黄庭坚简介
  惠特曼简介
  易卜生简介
  卢梭简介
  张岱年简介
  王昌龄简介
  林觉民简介
  王佐良简介
  林焕彰简介
  杨成武简介
  赫尔曼·黑塞简介
  雪莱简介
  汤显祖简介
  马克思简介
  加来道雄简介
  柏拉图简介
  顾颉刚简介
  陶行知简介
  昌耀简介
  马南邨简介
  陈忠实简介
  屠呦呦简介
  林西莉简介
  贾谊简介
  杜审言简介
  冯友兰《中国哲学家表达思想的方式》阅读练习及答案
  冯友兰《兴趣与人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