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3

江苏省华罗庚中学 徐兵强 

1、导入
在解读这篇课文之前,我想起了张晓凤的一段文字——《遇》:
生命是一场大的遇合。
一个民歌手,在洲渚的丰草间遇见关关和鸣的睢鸠,——于是有了诗。
黄帝遇见磁石,蒙恬初识羊毛,立刻有了对物的惊叹和对物的深情。
牛郎遇见织女,留下的是一场恻恻然的爱情,以及年年夏夜,在星空里再版又再版的永不褪色的神话。
夫子遇见泰山,李白遇见黄河,陈子昂遇见幽州台,米开朗基罗在浑炖未凿的大理石中预先遇见了少年大卫,生命的情境从此就不一样了。
我渴望生命里的种种遇合,某本书里有一句话,等我去读、去拍案。田间的野花,等我去了解、去惊识。山风与发,冷泉与舌,流云与眼,松涛与耳,他们等着,在神秘的时间的两端等着,等着相遇的一刹,一旦相遇,就不一样了,永远不一样了。
我因而渴望遇合,不管是怎样的情节,我一直在等待着种种发生。
与“诗意”遇合当然是美丽的,但是我们在生活中遇合的往往不是诗意,而是“一地鸡毛”。我们每天都得面对庸俗不堪的现实生活,我们每天都得面对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生活细节。我们是否能从日常生活的情境中获得“诗意地生活”的境界?我们是否还能够在繁忙而琐碎的生活里保持一种生活的激情?
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在阅读这样的文字时,必须向自己的心灵提出的问题,我们应该让自己的静下心来,领悟这样的逼问。
一般说来,我们必须遭遇两种生活。第一种是“散文式的生活”,我们必须活着,琐碎的衣食住行;第二种“诗意的生活”,不计利害得失的自由想象的精神层次的生活。物质层次的“散文式”的活动意味着功利的、合乎常理的的实际生活,它是世俗化的、循规蹈矩的,而精神层次的“诗意”的生活则是以跳跃的、想象的、不计功利的,它注重生活的价值体验和审美体验。应该说,这两种生活对人类来讲都是必需的。
对于个人来说,只有这两种生活持续不断地相互关联,以“诗”的生活完善升华“散文”的生活,以“散文”的生活使“诗”的生活落到实处,才是较完美的人生。
不过,要人们重视第一种生活容易,而要人们重视第二种生活则要艰难得多。问题就在于,人们往往沉迷于第一种生活,而遗忘了第二种生活。
2、同学们,当你心情郁闷沉重的时候,你如何设计你心中的小屋? 你会把小屋建在哪里?用什么材料?
刚才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我想,每个人心目中都会有向往已久的温馨小屋,这小屋,它可能在毛泽东笔下的湘江畔,在徐志摩的康桥边,也可能有在郑愁予达达的马蹄走过的江南小镇,在舒婷浪漫的橡树林里,在狄金森充满诱惑的篱笆下,这小屋也许像海子的房子那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许在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或者干脆就是刘禹锡的一间陋室。这小屋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精神的家园。今天,我们来看看作家李乐薇她心目中的小屋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3、听朗读,找出你最喜欢的段落,你能给小屋起个名字吗?来说说小屋的特点。
给小屋取名字的时候,我对大家有个要求,必须要以什么之屋的形式命名。
山之屋、树之屋、云之屋、霞之屋、香之屋、夜之屋、梦之屋……
多么美丽的居所,多么幸福的人生。这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生活,远离凡尘俗世,远离都市喧嚣,真是神仙过的日子!难怪宋代的林通,甘愿抛弃荣华富贵,隐居山林,弄梅侍鹤,被后人喻为“梅妻鹤子”,历代许多的名人都爱归隐山林,而且愈发萌发灵感,写出了更动人的诗篇,难道不是因为也浸染了大自然的灵气?“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茫茫的大自然,云雾缭绕,层山叠翠,生活在此中,又怎能不释怀?
4、这所小屋本来可能很平常,为什么作者笔下如此之美呢?你能说说作者设计出这样的一个小屋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情人眼里出西施!”一个学生点中要害。
“关键是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才能与之和谐相处。”
大家谈得很好!事实上,当我们凝视月光下的树影,聆听山间的鸟鸣时,我们的精神会随之一振,抖掉了尘世的俗念,得到了心灵的升腾。如果我们心灵的河流里老是流淌着铜臭味的杂事与垃圾,我们又怎能坚守这一份心灵的宁静?阿尔卑斯山下有句名言“慢慢走啊,欣赏”,它告诫着我们: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要不时放慢脚步,静下心来,与自然对话,与自然拥抱!
其实,李乐薇在景中流露的是一种理想和追求,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宁静平和的心态”,现在我想问的是:“现代社会中这种宁静平和的心态还多不多?”(不多)那我们现在还需要这种宁静平和的心态吗?
他们厌倦了都市紧张、枯燥、疲惫的生活,得了一种都市的文明病!他们向往着那样一间小屋,那里有鸟语,也有花香,有青山,也有绿水……由于社会的工业化不断地加强,物质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人性一方面在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而得到释放,另一方面,这种释放的人性又常表现出负面效应,而又给自身带来新的束缚,目光锐利的作家感受到了这一点,便及时的反映了出来。相对于都市的喧嚣来说,你们是幸福的……从作者对大自然的“挚爱”中正折射出对城市喧嚣生活的“厌烦”。
5、你能给课文再创造一个副标题吗?
走进李乐薇的精神家园;醉里乾坤元广大,空中楼阁更高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6、你能给课文朗读重新谱一个背景音乐呢?
《寂静山林》――天籁之音,一尘不染的音符,超凡脱俗的音乐,令你触摸到空灵缥缈的心灵秘境。
7、余秋雨说:“阅读是个人的事,字字句句都要由自己的心灵去默默感应。”让我们在这个音乐的陪伴下浏览课文,寻美:你觉得作者的哪一话写得忒美?
作者说:“领空是无限的,足以举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适于心灵散布,眼睛旅行,也就是古人说的游目骋怀。”所以我觉得对于我们来说,生活和诗意不仅仅是我们生活的一个狭小的空间。还有辽阔的自然和世界。
师:说得好!这使我想起了苏轼的一篇赋《赤壁赋》,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怎么样,把这个句子抄下来,背诵下来吧!作者说,“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看来,这个世界除了金钱的富翁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富翁:这是一种空间上的富翁,他们在心灵的咫尺之间,装着一个无限的自然。
8、本文如果标题不用“我的空中楼阁”,而用“我的小屋”,效果会怎样?
我的小屋究竟在哪里?作者用极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小屋“雾失楼台”的情景而变成为“空中楼阁”(15节),小屋太完美了,所以在世间是不可求的,作者从对实在小屋的描写过渡转化为对心灵、精神、理想的空灵小屋的向往,这种转化是在15小节实现的。
“空中楼阁”,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折射而出现的虚幻的楼台景物,后多比喻虚构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清代李渔《闲情偶寄•结构第一》曾引用此语:“实者,就事敷陈,不假造作,有根有据之谓也;虚者,空中楼阁,随意构成,无影无形之谓也。”可以说,“空中楼阁”的小屋并非真实存在,乃是作者的一种梦想。作者在文中将小屋描写成与外世隔绝的世外桃源 ,远离喧嚣的宁静世界,表达了她希望摆脱现代文明社会的喧哗,投入宁静的大自然之中。(物有一意)
9、文章写到了与小屋的哪些息息相关的景物?如果小屋无眉黛之山,无婀娜之树,无百花之园,无绚丽云霞,无清香空气,无浪漫光线,无幸福山坡,无空中山路,无灯火夜景,无烟雾,无星点,无月影,无鸟语盈耳,无巨画自然,那么小屋将会是怎样的情形?
烘云托月见匠心:“欲画月也,月不可画,因而画云。画云者,意不在云也,意固在于月也。”(清代金圣叹)“红花虽好尚需绿叶扶持”,小屋的美是大自然景物映衬下的美,如果小屋离开了周围自然景物的美,没有了山、树、百花、云霞、星点、月影、鸟鸣和门外自然,那么小屋的美就不复存在。小屋的美来自于大自然的美。
小屋是人文景观,可视为人的代表,山与树等是自然景观,由此可以推出:人与自然密不可分,“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抒发了天人合一的情志,即:远离喧嚣,超尘脱俗,亲近自然,回归自然,恬静闲适,宁静淡泊的自由生活的向往。(景有二用)
10、本文语言如果不带上“我”去写,而是纯粹的客观描摹,效果会怎样?
(9、11、14小节)“我的”这一定语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倾向?从此可以感悟到作者什么样的志趣?表明了作者把自己强烈的主观感情倾注了其间:喜爱之情,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之情。(语有三美――感情美)
11、本文语言如果不化用古诗和古代句式,效果会怎样?
1、化用古诗诗句: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语出王观的《卜算子》“水是眼横波,山是眉峰聚”,古也有“眉如青山,眼若秋水”之语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漂过一片风帆,”语出李白的《望天门山》“孤帆一片日边来”
“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语出温庭筠的《菩萨蛮》“雁飞残月天”
“山也虚无,树也缥缈”语出白居易的《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语出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2、化用古诗结构:“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数量词置后“敏捷诗千首,飘零洒一杯”(林逋)
3、化用古诗对句:大量骈句的使用,使文章诗意的气味很浓。
小结:用诗意的语言去表达诗意的生活。(语有三美――诗意美)
12、本文语言如果不使用新奇独特的比喻,效果会怎样?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是强调语言的文采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好景须有佳辞配,本文中,普普通通的一座小山,平平常常一幢小屋,到了李乐微的艺术彩笔之下,却幻化出幽深的意境,透露出无穷的情韵,犹如一幅用文字描绘的飘逸淡雅的图画,一首咏物感怀的空灵诗篇,一杯香气四溢的清茶,让人回味无穷。其中有一个非常夺目的亮点,即:比喻。钱中书先生曾经把比喻称为语言王冠上的明珠;老舍曾说过:“没有比一个精到的比喻更能给人一种深刻的印象的。”李乐微是为善用比喻的高手,其笔下的比喻层次错处,把小屋及周围的环境描绘的淋漓尽致,使文章妙笔生化,情采飞扬。与我们通常所见的一般比喻相比,可谓独出心裁,别具匠心。下面我们品味一下其中的艺术魅力。(语有三美――修辞美)
1、“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此文章的开篇之笔。作者先把山比做眉黛,语出王观《卜算子》“水是眼横波,山是眉峰聚”,古也有“眉如青山,眼若秋水”之语,似乎并无奇特之处,但作者并未就此止步,而是由此生发开去,带出另一个新鲜的比喻“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可谓独出心裁,熨贴自然。此语一出,即使“山”和“小屋”的形象呈现出新颖动人之感。让人联想到妙䶖女了那妩媚动人的姣好面容。写出了作者对小屋的喜爱,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试想,如果开篇之笔写作“一座青翠的小山上坐落着一幢小屋”则效果如何呢?
明确:只点明了小屋的位置。而对小屋玲珑小巧、风韵独存的特点不能突显。
2、“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漂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作者发挥自己的奇妙想象和联想,从不同的侧面对小屋的灵动和小巧进行铺排和渲染,突出了小屋 的神韵,使本为静止的景物显得楚楚动人,令读者由此延伸出无穷的遐思来。莱莘说:“诗想在描绘物体时能和艺术争性,还可用另外一种方法,那就是化美为媚,媚就是在动态中的美。”
这种比喻我们称之为排比式比喻,也叫做博喻。其特点就是对本体极力铺排渲染,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从多角度,多侧面来表现本体的特点。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
a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杨朔《画山绣水》)
b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瓴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王蒙《春之声》)
c“砰”一声,郎平的一记重扣,激起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欢呼声和鼓掌声,像海涛击岸,像山洪爆发,像飞瀑倾泻。观众们蜂涌到场子里,将一束束散发着馨香的鲜花,献给教练、领队和姑娘们。(鲁光《中国姑娘》)
d张老师却是一对厚嘴唇,冬春常被风吹得爆出干皮儿;从这对厚嘴唇里迸出的话语,总是那么热情、生动、流利,像一架永不生锈的播种机,不断在学生们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识的种子,又像一把大笤帚,不停地把学生心田上的灰尘无情地扫去……(刘心武《班主任》)
上面例①用“莲花”、“海棠叶儿”、“一挂一挂的葡萄”、“仙人骑鹤”、“乐队吹箫”五个喻体来比喻“累累垂垂的石乳”这一个本体;例②用“雪”、“玉”、“飞溅的浪花”三个喻体来比喻“白丁香花”这个本体;例③用“海涛击岸”、“山洪爆发”、“飞瀑倾泻”三个喻体来比喻“欢呼声和掌声”这一个联合体;例④用“播种机”、“大笤帚”两个喻体来比喻“话语”这一个本体。如果用一个喻体来比一个本体,又用另一个喻体来比另一个本体,这不是博喻,这是比喻的连续运用。
3、“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的围墙,也围住了一些花,那花有朵状,有片状,有红,有白,有绚烂,也有飘落。也许那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我们叫它云或霞。” 此句是用来写云霞。作者通过视觉感官来写小屋领空之中的五彩缤纷,耀眼夺目。把云霞比做花本无新颖之处,但作者却依据人的心理逻辑先对所见之物进行描摹,接着再点出本体,从而给人以新颖独特之感,令人耳目一新。
我们不妨把这种比喻称为倒挂式的比喻。本文之中还有另外一个典型的倒挂式比喻,即“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作者先对喻体进行描摹,进而点出本体,既符合人的心理逻辑有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果改为我们经常使用的比喻“大自然就象一幅巨画”则会索然无味,毫无新鲜感可言。
4、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
并不着眼于比喻物和被比喻物的相似,而是着眼于两个被比喻物之间的关系;倘孤立地看,可能较难看出两个比喻本体和喻体间有什么相似之处,但如果从花与树、面庞与姿态的关系着眼,我们就会觉得这两个比喻的帖切合理了。
5、“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山后退了一些。”先说“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这比喻已属巧思奇想,别出心裁,随后又说“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这比喻就更是匪夷所思,精妙绝伦了。“小屋”和“山”本都是静物,如照实状写,那就平平无奇,现作者忽发奇想,巧施手段,运用这化静为动的比喻,就异常传神地写出了静态景物因光线的变化给人造成的动态感觉,将“小屋”和“山”都给写活了。
6、“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把山间小屋喻为“鸟”,喻为“蝶”,确属前人未言之语,两个新颖独特比喻的运用,写出了小屋在树与树之间那轻灵自由、翩然若舞的姿态。5和6句这种被朱自清先生称为“取远臂”的方法,即喻体与本体的距离要远,才能新颖别致。
作者在对自己所热爱的景物描绘时,其选择的喻体无一不是极美的事物:眉黛、风帆、飞雁、鸟、蝶、牡丹、花蕊、绿海、空中楼阁……形丽姿美,异彩纷呈的比喻运用,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空中楼阁”的无限钟爱、无限向往之情。如果没有了这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续喻、倒喻的运用,艺术的感染力也就荡然无存了。
13、从《归园田居》到《山居秋瞑》,从《陋室铭》到《雅舍》,再到《空中楼阁》,写得都是关于一个人的屋子,你更喜欢哪一篇文章?由中国文人寄予的关于“自己的房子”的理想,可以分析出怎样的文化心态?
1.陶渊明,他在《归园田居》中写到“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入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这样一个情然自乐的“世外桃源”,诗中表现出他回到田园、重温田园的自然景物和生活气氛的内心欣慰之情。田园的和平安宁的生活,正是诗人心中的向往之景。
2.王维,他在《山居秋瞑》中写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问照,清泉石上流。竹暄归院女,莲动下舟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中的“明月”、“清泉”、“竹”、“莲”构成大自然清雅静美的画面,暗示了诗人向往自然、追求归隐的人生理想。
3.李白,他创独坐敬亭山种写到“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所有鸟类都已离开敬亭山高飞远逝,极目长天,空空荡荡,山顶仅有的一片孤云,也在慢悠悠地竟自独向天边飘离而去。鸟去山空,云去山孤。而此时,诗人眼前默然无语的敬亭山,却赋予了灵性,与诗人“相看两不厌”,山与人,两相亲,山水自然成为诗人的知己,使诗人精神上得到莫大的安慰。
4.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我们看到作者目接山水之美而乐,娱清山水悠闲自适的情调。“树林阴毁,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马乐也。”作者“醉”于山水之间。“禽鸟”同样“醉”于山水之间,而作者耳闻鸟鸣之音也为之乐,使大自然的山水禽鸟都富有了灵性,达到了人与大自然融汇为一的境界。
5.刘禹锡,《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皆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亮,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6.梁实秋,《雅舍》:我不论住在哪里,只要住得稍久,对那房子就会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避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是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
雅舍最宜月夜——地较势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静,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细雨濛濛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而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砉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
雅舍之陈设,只当得简朴二字,但洒扫拂拭,不使有纤尘。我非显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医,故无博士文凭张挂壁间;我不理发,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电影明星之照片亦不能张我四壁。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
雅舍非我所有,我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本来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苦辣,我实躬受亲尝。刘客庄词:“客里似家家似寄。”我此时此刻卜居雅舍,雅舍即似我家。其实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
长日无俚,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冠以“雅舍小品”四字,以示写作所在,且志因缘。
14、读《我的空中楼阁》有感
梦中的家园
年少时,读过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记忆中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简单的一句话,却把小屋的优美意境表露无遗!
清新、自然、流畅、隽永,是我对整篇短文的印象,读完此文,犹品了一杯香气四溢的清茶,淡淡的,恬恬的,却是让人回味无穷……
随着都市的繁荣和发展,在现代化的城市里生活,整天都被包围在喧嚣和嘈杂中,上下班的堵塞和拥挤,工作时的劳顿和辛苦,人们已逐渐湮没在都市中,难得的假日又得为生活的琐碎和繁重而操心,购买衣物,购买油盐酱醋,双休日就这么葬送在日常家居中,偶尔的出外踏青旅游,也只是聊解一下心情而已,等到元旦国庆等大节日,幸运地有那么几天假期,又该回家看望老父母,真正的让心情放松,呼吸大自然,在我的生活中,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
偶然间,又读到这篇短文,只读读而已,心情就已豁然开朗,多么美丽的居所,多么幸福的人生。这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生活,远离凡尘俗世,远离都市喧嚣,真是神仙过的日子!难怪宋代的林通,甘愿抛弃荣华富贵,隐居山林,弄梅侍鹤,被后人喻为“梅妻鹤子”,历代许多的名人都爱归隐山林,而且愈发萌发灵感,写出了更动人的诗篇,难道不是因为也浸染了大自然的灵气?“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茫茫的大自然,云雾缭绕,层山叠翠,生活在此中,又怎能不释怀?
还记得读过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当时的感觉就是杨玉环终于得到了解脱,告别皇宫里的争权夺势,挣脱颓废低迷的爱情,终于找到了属于她自己的人间仙境,难怪传言贵妃并未死,但她却始终没有再回去。心灵一旦放飞,又怎能轻易地收回?
一直追寻梦想中的家园,希望有心灵的一片空间,但是我没有李乐薇那么幸运。拥有自己的空中楼阁,最经典的两句: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无需挂画,门外有幅画——名叫自然。真是叫人羡慕欣喜,鸟语花香,自然清新的生活是最满意的人生。
总结:作家李乐薇,江苏人,后来到台湾从事文学工作,以散文见长。她不愧为写作高手,用她那优美动人的语言,明丽清婉的文笔给我们带来了这么一篇如诗如画的美文。这美文尤如一杯香气四溢的清茶,淡淡的,恬恬的,却又是让人如此的回味无穷,我想,如果没有高深的文学功底的人,没有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的人,没有如诗如画般的心灵的人是写不出这样的文章的,那么,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再次体味作者美好的情感,愿我们都能拥有如诗如画的心灵吧。让美充满诗的心灵,让诗的心灵充满美。

    
相关资料

  《我的空中楼阁》阅读练习及答案
  《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23
  《我的空中楼阁》理论(理实一体)课教案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22
  《我的空中楼阁》教学反思2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21
  《我的空中楼阁》ppt课件(22页)
  《我的空中楼阁》ppt课件(29页)
  《我的空中楼阁》ppt课件13
  《我的空中楼阁》mp3音频朗读(女声)
  《我的空中楼阁》ppt课件12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20
  《我的空中楼阁》ppt课件(25页)
  《我的空中楼阁》ppt课件(34页)
  《我的空中楼阁》表格式说课稿
  《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19
  《我的空中楼阁》ppt课件9
  《我的空中楼阁》赏析
  《我的空中楼阁》原文阅读
  《我的空中楼阁》ppt课件(44页)
  《我的空中楼阁》《我与地坛》教案及练习
  《我的空中楼阁》ppt课件7
  《我的空中楼阁》说课稿2
  《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18
  《我的空中楼阁》pps课件1
  《我的空中楼阁》ppt课件6
  《我的空中楼阁》教学反思
  《我的空中楼阁》练习题
  《我的空中楼阁》课后练习
  《我的空中楼阁》(第1课时)说课稿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