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教案下载 >>初中说课稿 >>

读《伊索寓言》说课稿

我阅读,我快乐---伊索寓言说课稿   
 说课导入: 
“世界是寓言 我们就是寓意”  
美国诗人华伦说:“世界是寓言,我们就是寓意。”有兴趣阅读世界上那些精美的寓言,我们确实可以找到许多生活的答案。 
“从前,有一个国王……”故事就开始了,小时候我们刚认识世界也常常从这一句开始。正是大人们给我们讲解的那些寓言,伴我们度过了美好的童年,给了我们一个个充满遐想的小世界。 
钱钟书先生说:“伊索寓言,是大可一读的……”在《读伊索寓言》一文中,他以生花妙笔评点伊索寓言中的几个小故事,这也许是对寓言最有趣、最深刻的评价。不仅是关于动物的伊索寓言如此,还有许多其它的美妙的寓言也是如此,都是大可一读的。 

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分析: 
   《读伊索寓言》是人民教育出版教浙江省实验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名著解读”中的自读课文。 
社会追求进步,文化需要传承,而名著正是优秀文化的载体。《伊索寓言》是人类文学史上流传下来的精华,而钱钟书与众不同的解读,又成了我们阅读过程中学习、赏鉴的范本。作为职业高中的学生,也许他们的阅读范围并不宽广,也许他们的阅读方法并不成熟,也许他们的阅读并不具有一定的深度,但是,只要我们寻找一个合适的平台,寻找一个适合他们学习现状的阅读角度,我想,名著依然可以走进他们的心灵,以他们稚嫩的心,与作者、作品共生默契,从而思考人生的意义。 
《读伊索寓言》选自钱钟书先生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在这篇文章中,钱钟书借《伊索寓言》中的九个寓言故事联类引申,洞烛世相,即通过伊索寓言与现代社会的人事比较,说明现代有些人狡猾的很,恶劣的很,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要防止碰壁上当。 
文章语言相当含蓄甚至晦涩,并且具有辩证性,对职业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言,是一大难点。但是文中所引的寓言,却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因此,可将寓言的解读作为阅读重点,在此过程中带入难句的理解,两者结合来完成教学重点;探讨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而达到能力目标: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研究探讨能力。 

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通过课前分组预习,圈划关键词句,初步了解九则寓言的本义和钱钟书的阅读结果。以对比表格的形式,概括出两者的区别。 
以课堂分组交流活动入手,呈现学生对文本的初步理解,质疑解难,重点体会钱钟书生花妙笔下对九则寓言的深刻、有趣的评价。 
以“寡妇和母鸡”和“徒劳的寒鸦”为重点进行探究性阅读,让学生在各抒己见中得出自己的全新阅读。 
以《伊索寓言》的选读作为作业,结合专业,强化学生的阅读体验和创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有个性的阅读活动。 

教学设计的依据: 
读《伊索寓言》,呈现的是钱钟书的阅读结果,是一家之言,而不是定论。 
受启示的是阅读的方法:真正的阅读,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读寓言,也是读一种生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4月2日,安徒生诞辰二百周年(时事链接) 
童话和寓言,曾伴随我们走过美好的童年。 
向上,向善,这就是童话和寓言传达给我们的积极的姿态。(我们眼中的阅读结果) 

(二)钱钟书读寓言,他读出什么?(指向:教材文本) 
     1.九则寓言,另类解读。(交流课前准备的阅读结果) 
2.核心:社会是复杂的,人心是险恶的。不能天真地看待寓言。 
3.方法:比较阅读——九则中选取几则,各用一句话概括寓言的本意和钱钟书的意思。(探究一下钱钟书到底想说什么?说了些什么?) 
4.能力指向:比较、分析和概括。 
5.目的:寓言也是可以这样被解读的。 

(三)你认可钱钟书的看法吗?(指向:钱钟书的阅读) 
1.我们是否认可钱钟书的读书结果?(你也可以像钱钟书一样有自己的解读的。) 
   方法:九则中选两三个点,说说自己和钱钟书理解的异同。 
2.钱钟书的解读为什么和我们有那么大的不同? 
阅读,与阅读者的学识、经历和思考有关。 
应证名言: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可见,真正的阅读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四)我是这样读寓言的(指向:作品阅读) 
既然钱钟书可以另类解读,我也能,我也行! 
选取钱钟书点评过的寓言中的两则《徒劳的寒鸦》和《寡妇与母鸡》,看看我们的理解和原著、钱钟书的说法有什么不一样,听听大家对你的理解能认可多少。 

(五)课后作业:(二选一) 
1.我思我评这堂课(指向:学习回顾) 
2.我是这样读寓言的(指向:作品阅读) 

教学设计总结: 
1.教学思路:(指向:阅读是一个过程。阅读在前进。我在前进。) 
我曾经看懂的寓言——钱钟书眼中的寓言——我眼中的钱钟书寓言解读——我重新审视的寓言 
2.感悟: 
读书,是读一种思想,而不仅仅是读一些文字;读书,是读一些方法,而不仅仅是读一种结果;读书,在前人的经验中学习,也在前人的经验中前进。 
原来,读书,是一件不必太迷信的事。 
我思故我在。 
我读着,我快乐着。 

我的教学绕过这些雷区: 
    1.两种态度和前后历史的关系。 
理由:这两段的内容只是为了引出读寓言的话题。既然道理拗口,学生难懂,先不说也罢。教学直指寓言本身的不同解读,通过对比阅读再迂回寻找钱钟书对读《伊索寓言》的态度。 
2.钱钟书认为:〈伊索寓言〉不宜作为现代儿童的读物,同时引用卢梭的话,是基于他的阅读结果,也是一种钱氏的幽默,(自己说的话,怎可前后不一致?)不是一种定论。不必深究。 

学生活动的原则: 
课件只呈现活动环节,不呈现内容。板块清晰,指向明确。(由学生发挥去) 
教学的重心是:我们应该怎样去阅读?所以,学生活动的重心,始终围绕着“伊索寓言”这个途径,呈现精彩纷呈的阅读过程。 
学生活动的方式: 
小组合作,相互交流:围绕寓言,确定讲几个方面的内容。 
各尽所能,展现最佳:或演(几个人演寓言),或说(阿六头说寓言),或争(小组之间辩寓意),或合(实话实说说所得),也呈现学生课件(体现专业特点。) 

尾 声:(结合学生阅读作业) 
读书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学到,而不是辩驳。 
在这个脚步匆匆、信息云集的世界里,寓言是一种别致的快餐,它古老又新鲜,你随时翻阅都可以读到一个悠久而完整的世界。那些深刻睿智的人生哲理和启发人的生活真义,使我们在欢笑中获得智慧的情感的愉悦和满足。 
世界是什么?了解它并非不可能,我们永远无法把世界塞进一只概念的口袋里,我们最终面对的只是自己的那一份生活。每一件琐事,每一种境遇,每一条经验和智慧,都隐藏着世界的奥秘,正如每一滴水珠都隐藏着海洋的奥妙一样。如果说世界是个寓言,我们会从自己的那一条寓意中去发现它的本质。至少,智慧与乐趣,在寓言中你随时都可以得到。 
读书,也是为了促进自我思考,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见地。 
也许,也许读完作品,你只有一些朦胧的感觉,只有一些若隐若现的人物身影,只有说不清的情感的涌动,只有道不明的思绪的感悟。这时候,你其实已经“进入”了文学的世界。这样的感觉和冲动恰恰是最可贵与最重要的,它是文学欣赏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文学作品解读的基础。  
捧读名著,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和质感。它值得我们细心地去体味、沉吟、把玩,从中感受生命发展的趣味。 

                                                                                           

附材料一: 
学生阅读作业一——对课堂解读的回顾(关于两则寓言的争论) 
(一)徒劳的寒鸦 
《伊索寓言》: 
宙斯想要为鸟类立一个王,指定一个日期,要求众鸟全都按时出席,以便选他们之中最美丽的为王。众鸟都跑到河里去梳洗打扮。寒鸦知道自己没一处漂亮,便来到河边,捡起众鸟脱落下的羽毛,小心翼翼地全插在自己身上,再用胶粘住。指定的日期到了,所有的鸟都一齐来到宙斯面前。宙斯一眼就看见花花绿绿的寒鸦,在众鸟之中显得格外漂亮,准备立他为王。众鸟十分气愤,纷纷从寒鸦身上拔下本属于自己的羽毛。于是,寒鸦身上美丽的羽毛一下全没了,又变成了一只丑陋的寒鸦了。  
  钱钟书: 
乌鸦的故事:上帝要拣最美丽的鸟作禽类的王,乌鸦把孔雀的长毛披在身上,插在尾巴上,到上帝前面去应选,果然为上帝挑中,其它鸟类大怒,把它插上的毛羽都扯下来,依然现出乌鸦的本相。这就是说:披着长头发的,未必就真是艺术家;反过来说,秃顶无发的人,当然未必是学者或思想家,寸草也不生的头脑,你想还会产生什麽旁的东西?这个寓言也不就此结束,这只乌鸦借来的羽毛全给人家拔去,现了原形,老羞成怒,提议索性大家把自己天生的毛羽也拔个干净,到那时候,大家光着身子,看真正的孔雀、天鹅等跟乌鸦有何分别。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   
一、钱钟书转述的寓言和寓言本身有什么不一样? 
                            上帝:拣 
形象生动,更拟人化    乌鸦:披、插 、老羞成怒、拔    活脱脱一场人间闹剧 
其它鸟类:大怒,扯 
二、《伊索寓言》和钱钟书的解读有什么不同? 
  伊索寓言:伪装者终于有一天要原形毕露。 
  钱钟书:反其义观之,大家都伪装,你我都一样。这世道,不管“孔雀”还是“乌鸦”,仅看表象是不够的。 
三、你有什么不同的解读吗? 
   1.从宙斯选才的角度看: 
  仅凭美丽就可以当选鸟王,怪不得这年头有那么多人去整容了!可见,领导的选才标准决定了普通人的价值观。有本事不如有脸蛋。 
  社会选才标准的单一,是埋没人才的罪魁祸首。 
宙斯选才让我们听到多少得不到重用的人才的叹息!即使如今,良驹混迹于平庸之手,也是屡屡可闻。某日,报纸一个硕大的标题《博士生回家养猪》那么让人震撼。固然博士并不意味着一定是人才,固然即使养猪也能成为一个“猪状元”,可谁曾看见寒窗苦读几十年,数载风雨只为猪?有多少贪官茶楼酒肆演绎华丽的戏剧,却容不下良驹的一个食槽? 
2.从众鸟的反应看: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记得谁说过,在中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好比是一组钉子,如果哪一枚钉子想要冒上来,就会有无数的榔头把它打下去。 
踩着别人的肩膀上去,向来是令人厌恶的。 
  3.从寒鸦的角度看: 
   宙斯是白痴。俗话说得好,不管白猫黑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寒鸦虽然天赋不足,但它让自己美丽的办法比其它鸟类新颖得多,是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有些鸟天生就有羽毛,有些鸟要靠后天自己努力装饰才能获得青睐。社会上有资历的人排挤“新人”的现象无处不在。每个人的天赋是不一样的,强者往往不能理解弱者的努力,当然也就不能容忍弱者的成功。 

(二)寡妇与母鸡 
《伊索寓言》: 
有个寡妇养着一只母鸡,母鸡每天下一个蛋。她以为多给鸡喂些大麦,就会每天下两个蛋。于是,她就每天这样喂,结果母鸡长得越来越肥,每天连一个蛋也不下了。  
  这故事说明,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利益,结果连现有的都失掉了。 
钱钟书: 
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老婆子养只母鸡,每天下一个蛋。老婆子贪心不足,希望它一天下两个蛋,加倍喂她。从此鸡愈吃愈肥,不下蛋了--所以戒之在贪。伊索错了!他该说,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  
一、钱钟书转述的寓言和寓言本身有什么不一样? 
钱钟书不仅转述了寓言,也同时转述了伊索的寓意——贪心者没有好结果。 
二、钱钟书的解读有什么不同? 
解读对象不同。伊索从老婆子的角度看问题,而钱钟书关注的是那只不下蛋的母鸡。 
三、假如我们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能看出什么? 
1.从老婆子的角度: 
寡妇并没有做错,只是方法欠佳而已,方法不对就不会有好结果。 
那个死命喂母鸡的寡妇有点像现在的父母!他们拼命地给我们这个那个,希望我们能下出金蛋,全然不顾我们是否需要,能否接受!爱有时成了一种压力,父母的爱有时又何尝不带着“望子成龙”的功利! 
2.从母鸡的角度 
这是一只笨鸡!只知道自己得了便宜,而不知道付出,越养越肥,最后只能成为人的盘中餐,加快自己的死亡。 
有钱人也未必都小气,我们不能看片面,就像月亮缺时我们就断定它不能圆一样。比尔·盖茨就是一例。 
说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实在也过分,其实只是大胖子更懂得精打细算的养生之道:既然能轻松得到自己想要的,何必再辛辛苦苦为别人去下蛋呢?——古来贪官大抵如此。 
总结: 
对同一则寓言,钱钟书和我们为什么都能读出自己的看法? 
可见, 真正的阅读,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应证名言: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阅读,与阅读者的学识、经历和思考有关。 
读寓言,也是读一种生活。文学中,处处有生活的影子。 

附材料二: 
学生阅读作业二——flash作品:禽言兽语 
禽言兽语 
虎的转变:说敢摸我的屁股?不想活了!什么?给钱?这还差不多! 
蛤蟆的理想:等我『发』了以后,一定天天吃天鹅肉。 
鼠的窃喜:我们过街,人人喊打?其实有几个人真打?不过喊喊罢了。 
龟的梦想:参加赛跑的兔子都骄傲。 
鳄的抗议:都说我凶残,那人们使用的鳄鱼皮具是怎么来的? 
蜗牛的遗嘱:如今这年头,有座自己的房子多难啊!不珍惜行吗? 
母鸡的秘诀:光下蛋不行,还要会吆喝。 
鹦鹉的委屈:不学人话没有饭吃啊! 
狼的恼怒:我和狈好招谁惹谁了? 
狮的反思:如果我不当兽王,我还能干些什么? 

附材料三: 
学生阅读作业三——flash作品:蟋蟀与蚂蚁(改编之课文第二则寓言) 
蚂蚁和蟋蟀 
秋天到了,树叶落了,这世界一片清冷,空旷。残存的一两点灰绿在漫山遍野的枯黄中挣扎着。田野里,有一个孤零零的稻草人,它披着破草帽,拿着长竹竿,似乎想抵挡冬天的到来。 
墙角,一群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忙忙碌碌地搬运着过冬的食物。它们很忙,没有时间说话,没有时间娱乐。 
突然,传来一阵快乐的歌声,原来是一只蟋蟀在墙头朝着蓝天放声歌唱。 
这歌声跟暮秋的景色多不和谐啊! 
一只好心的蚂蚁停下来,对蟋蟀说:“严冬就要来了,你怎么还不去储存过冬的粮食?” 
蟋蟀说:“你没看见我正在唱歌吗?” 
蚂蚁苦笑了一下,说:“可是,你会被冻死的!” 
蟋蟀撇撇嘴,没有回答,又继续唱歌了。 
蚂蚁摇摇头,走开了,它走出了很远很远,依然还能听到蟋蟀的歌声。 
当最后一片落叶被寒风卷去,冬天就到了。 
老老少少的蚂蚁们躲在洞穴里,听着外面的风声雪声,吃着他们存储的丰盛食物,幸福极了。 
而蟋蟀却蜷缩在墙角下已经死去多时了。 
白雪毫不留情地将它覆盖,像一张巨大的蒙尸布。 
很多很多年过去了。在每一个秋天,我们都能看见一群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在那里忙忙碌碌地搬运着过冬的食物。而此时,我们依然能听到天堂里蟋蟀那快乐而美妙的歌声。 

这世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活在梦想中,一种活在现实中。而往往这两种人合成一个你。 

    
相关资料

  读《伊索寓言》有感
  读《伊索寓言》教案5
  读《伊索寓言》ppt课件15
  2011安徽中考名著调整篇——《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读后感
  读《伊索寓言》ppt课件14
  读《伊索寓言》ppt课件13
  读《伊索寓言》ppt课件12
  读《伊索寓言》ppt课件11
  读《伊索寓言》ppt课件10
  读《伊索寓言》基础练习
  读《伊索寓言》随堂练习
  读《伊索寓言》研讨课
  读《伊索寓言》wma音频课文朗读
  伊索寓言图片素材ppt课件(9张)
  读《伊索寓言》ppt课件9
  读《伊索寓言》ppt课件8
  读《伊索寓言》ppt课件7
  读《伊索寓言》ppt课件6
  《伊索寓言》第十卷阅读
  《伊索寓言》第九卷阅读
  《伊索寓言》第八卷阅读
  《伊索寓言》第七卷阅读
  《伊索寓言》第六卷阅读
  《伊索寓言》第五卷阅读
  《伊索寓言》第四卷阅读
  《伊索寓言》第三卷阅读
  《伊索寓言》第二卷阅读
  《伊索寓言》第一卷阅读
  读《伊索寓言》同步百分测验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