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教案下载 >>初中说课稿 >>

泰戈尔诗三首(金色花、告别、榕树)说课稿

  陆月丹
  尊敬的评委,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泰戈尔诗三首》。
  一、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泰戈尔诗三首》是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中的诵读欣赏。第一单元课文定位于“亲近文学”,所选的文章,都是名家名篇,文质兼美,体裁多样,有序言《为你打开一扇门》、有散文《繁星》,有诗文《冰心诗四首》、有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有寓言《古代寓言二则》,展示了多姿多彩的人生画卷,但又各有侧重,从而来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亲近文学,走进文学这个艺术的殿堂。这正体现了新教材一方面注意到与小学的衔接,另一方面注重第一单元在整个中学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而本课作为第一单元的诵读板块是本单元主题的补充和延伸。教材三首诗都是叙述儿童心理、儿童生活的诗,诗人以儿童的眼睛和心灵观察自然、感受生活,朴素的展现了孩子们充满童稚的想象和纯真美好的情感。《金色花》用充满童稚的想象,细腻地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而又稍带顽皮地与妈妈嬉戏的心理,含蓄地表达了孩子与妈妈难舍难分的感情;《告别》则用了奇特美妙手法深刻地写出了离别时孩子对妈妈的眷恋之情;《榕树》则通过榕树这个意像表达了对妈妈和故乡的思念。这些与学生的生活、心理比较贴近,学生通过自主诵读这三首诗,容易引起他们心灵上的共鸣,他们会发现文学其实并不神秘,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从而拉近与文学的距离,使学生对文学产生亲切感。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是对外界事物比较好奇,对美的事物有自然而然地亲近感,再加上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已经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开始对文学产生了亲近的欲望。但是大多数学生的阅读时间相对比较缺乏,很难养成较科学的阅读方法,再加上年龄比较小,阅历比较少,所以进入感悟、欣赏层次比较低,表达自己阅读感受的能力比较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
  2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热爱、亲近文学。(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的高尚的道德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让学生掌握朗诵技巧,培养鉴赏能力,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是这节诵读课的重点和要点。(新课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赏析的能力。”本单元教学目标“品味语言,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
  五、教学设想
  1、“品韵方晓丝竹雅,执毫始觉草篆神。”吟诵——现代诗教学的手段
  长期以来,诗歌教学的课堂上总是显得“文静”“沉默”。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在吸取传统诗歌教学精华的基础上,更要注重符合诗歌教学的诵读这一方法,让诗歌教学的课堂上响起洪亮的诵读之声。所以本课主要使用诵读法。
  2、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也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我将“体验感受、对话交流、探究思考”作为本课的指导思想,以诵读为主,以读启悟,教学语言诗意化,不过多讲解,只略加点拨,相信学生自我感悟能力。
  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文共有诗三篇,都是叙述儿童心理、儿童生活的诗,以儿童的眼睛和心灵观察自然、感受生活,朴素的展现了孩子们充满童稚的想象和纯真美好的情感。虽三首诗在内容上不尽相同,但对其品味感悟的方法是一致的。“教是为了不教”,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着这么做:不一一讲授,而是以其一《金色花》为范文重点朗诵赏析,而《告别》与《榕树》由学生运用所学的朗诵赏析方式进行个性化品读。所以本课教学我只设置了两大板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听读:教师配乐范读,将学生带入童真的氛围。学生感知内容。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运用一定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为感知课文打下基础,所以导入时设计配乐朗读课文;而教师范读,既是对学生的阅读起了示范作用,也可以增强学生阅读的热情,更可以展现个人魅力,让学生由崇拜你而爱上语文。
  美读赏析《金色花》
  1、大声集体朗读,注意朗诵的技巧,并边听边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
  教师针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决定第二个步骤的时间,即教师指导朗读:读准字音、读对重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
  本环节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和同学、老师交流,重视别人的感受和体验,这一点很重要,能促使他们在情感体验,甚至学习能力方面发生积极的变化。尤其要告诉他们诵读读最可贵的就是反省自身的不足,并找出新的诵读方法。为了这个目的,一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2、选择自己喜欢的或感受最深的段落美美地读,要求读出个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诗歌诵读不是形式上的朗读,不是平行式的朗读处理,而是对诗歌理解逐步深入,梯形式的朗读朗诵。只有充分理解了诗歌的深刻内涵,才能恰当准确地倾注深情去诵读。
  我设置这个环节是因为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个体阅读实践。在接受美的过程中,读者是接受主体,文本经不同人解读后会成为第二文本第三文本。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种情况:如果只让学生独立思考,部分学生会可能会惘然而无所得,因此可以视课堂教学实际灵活变动,在教学中组织学生交流,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让思想在碰撞中产生,、知识在交流中生成。)
  (在这过程中要给与学生以充足的时间。若出现冷场的场面,教师可以加入学生的朗读,从而引导学生。)
  例:“坏”如何理解?嗔怪、担忧、焦虑、欣喜交织在一起的情感,假装生气。
  语气: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
  3、花样诵读比赛,看谁朗诵的好:自由组合,可以个人朗诵,也可以合诵,也可以分角色朗诵等,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将自己的感悟与情感融入其中。
  设置本环节是依据现代诗歌的教学的特点:在朗诵理解感悟的基础上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诗歌的诵读。可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独特体味再次与作者交谈。再者,这种花样朗读比赛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三)诵读方法延伸
  运用本课所领悟的朗诵方法诗意阅读《告别》、《榕树》。以学生自主朗诵感悟为主,分组讨论交流,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让思想在碰撞中产生,、知识在交流中生成。
  本环节视时间而决定:1全班交流;2课后读读,将自己的感悟诉诸于笔。
  结语

    
相关资料

  《红星照耀中国》说课稿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说课稿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说课稿
  《驱遣我们的想象》说课稿
  《谁是最可爱的人》说课稿
  七年级上《猫》公开课说课稿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荷花淀》说课稿
  《游高粱桥记》说课稿
  《陋室铭》说课稿3
  《卖炭翁》说课稿
  《美丽的颜色》说课稿2
  《端午的鸭蛋》说课稿4
  《雨的四季》说课稿及教案
  《春》说课稿6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说课稿
  《梦回繁华》说课稿
  《壶口瀑布》说课稿2
  《观沧海》说课稿2
  《社戏》说课稿4
  《劝学》说课稿2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说课稿
  《安塞腰鼓》说课稿9
  《师说》说课稿3
  《社戏》说课稿3
  《溜索》说课稿
  《虽有嘉肴》说课稿2
  《谈创造性思维》说课稿
  《刘姥姥进大观园》说课稿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说课稿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4
  《泰戈尔诗三首》教学设计2
  苏教版七年级上《泰戈尔诗三首》ppt课件3
  泰戈尔《金色花》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泰戈尔诗三首》ppt课件2
  《泰戈尔诗三首》学案
  泰戈尔诗三首之告别mp3音频朗读
  苏教版《诵读欣赏:泰戈尔诗三首》教案1
  泰戈尔诗三首(金色花、告别、榕树)ppt课件1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